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0年第6期 ID: 141416

[ 方建莉 文选 ]   

诗歌朗读训练与阅读能力培养

◇ 方建莉

  朗读是一种眼、耳、口、脑同时并用的思维和语言的综合活动,它是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的一种阅读方法,也是用来表达情感、陶冶情操的一种艺术技巧。在诗歌教学中,正确地指导学生朗读,不仅有利于加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感受和领悟,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思维能力和欣赏水平。
  1、通过诵读训练,培养感知能力。朗读时要调动学生眼、耳、口等各种感觉器官参加,使之领略诗中之胜景。例如,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的湘江之秋(《沁园春·长沙》);西天的云彩、河畔的金柳、波光里的艳影、软泥上的青荇的康河美景(《再别康桥》);空山、新雨、松间、骤雨、千里烟波、晓风残月的凄清秋景(《雨霖霖》)等等,都需要各种感官参加,才能品味其中的情感。没有正确的感知,就不可能进行有感情的朗读。
  2、通过朗读训练,培养想象力。诗是通过想象创作的,朗读也要通过想象,方能心领神会。朗读时要发挥学生的想象,必须抓住诗中能触发学生展开想象的诱导物:一是借以抒发诗人感情的意象;二是能够摹状景物的凝练的词语;三是巧妙自然的联想。例如《再别康桥》第二节至第六节:“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诗人在康河里泛舟寻梦,句句是真情实感,句句又都是发于想象,神思飘逸,荡气回肠。带着想象去朗读,就能体会诗人的“诗化人生”。如读了杜甫的《登高》,全诗八句,把时代苦难,家道的艰辛,个人的多病和壮志未酬都写在里面了,诗是以想象起始又以想象收结,处处闪耀想象的光芒。朗读时,想象诗人困苦中的激荡情怀,更能体会诗人壮志难酬的苦痛以及彻骨的乡愁。有了丰富的想象,对诗歌的朗读,就能体会得更深刻、更生动。
  3、通过朗读训练,培养情感体验。白居易说:“诗者根情。”(《与元九书》)情是诗的根本,言是情的外观,诗是以感情为生命的,感情是诗的灵魂。正因为诗饱含着诗人的激情,朗读时,首先要深刻领会诗的感情,同诗人“心心相印”了,才朗读得好。抒情诗,它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有时它也略加描绘片断故事和典型故事,但那是为了寄情寓意,托物言志。朗读时要抓住思想感情的主线。例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上阙虽着重写景,却处处以景寓情。“万山红遍”是作者“星火燎原”思想的形象化表现,是对革命与祖国前途的乐观主义的憧憬。“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则是作者对自由解放的向往与追求。下阙虽着重抒情,但也不乏情中含景之处。“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是一幅奋勇进击、劈波斩浪的宏伟画面。《沁园春·长沙》描绘了一幅壮丽秋景,借此秋景抒发昂扬炽烈的革命情怀。又如,穆旦的《赞美》,这首诗规模比较宏大,自始至终,澎湃着火热的激情。全诗尽管流露了低沉悲怆的情调,但贯穿诗的是一种强烈的爱。诗人从“耻辱里生活的人民,佝偻的人民”身上,看到了时代的闪光,民族的转机。诗人把希望寄托在舍家保国、义无反顾的农夫身上。当战争打破了乡村的宁静,农夫便听从时代的召唤,踏上一条征战之路。他是单个人,又是一群人的代表,甚至象征着我们整个中华民族。全诗表达了作者对“一个民族已经起来”的坚定信念。
  4、通过朗读训练,培养诗韵的把握能力。诗歌,不论是古典诗歌,还是现代白话诗,都是有韵律的,都具有外在的韵律和内在的韵律。格律诗尤其注重平仄对仗和节拍。如七言句诗的节拍可划分为:△△—△△—△△—△,△△—△△—△—△—△△(减去第一拍即为五言句节拍的划分方式)。诵读时有抑扬顿挫的声调。把握了诗的语调的客观规律,正确处理逻辑重音、感情重音和语法重音,才能自学并进入诗的美妙意境,感受诗的魅力,收到良好的审判效果。
  5、通过朗读训练,培养思维能力。思维是朗读的重要环节。要正确地理解诗的内容,牢固地掌握知识,就必须通过积极的思维活动。朗读的思维可分为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形象思维,是凭借事物的形象,并按照描述逻辑的规律而进行的思维。逻辑思维,是以抽象的概念形式来提示事物的本质、规律,表达认识现实的结果。只有这样,朗读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方建莉,教师,现居甘肃皋兰。

诗歌朗读训练与阅读能力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