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是审美教育的简称,也称美感教育。它是借助于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手段,培养人具有正确的审美观点、高尚的情操和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学校作为实施美育的重要阵地,各个环节都应该贯穿美育内容,特别是作为基础学科的语文,更应把美育教育放在首要位置。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开拓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社会主义道德情感、健康的审美观和爱国主义精神。由此可见,如何利用语文教材,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是当今社会对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所提出的新要求。下面笔者就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美育教育的渗透谈一谈粗浅的看法
一.钻研教材,挖掘美育内容
在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时,教师自己首先要反复研究教材,挖掘教材中所蕴含的内在美,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地揭示出来,从而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与教育。虽然教材中美育内容是分散的,又是相对独立的,与语文知识点相比,似乎不成体系,这就要求教师下功夫钻研教材,详查资料,认真备课,设计板书,把美育教育落到实处。在文章中的广阔天地里,印下了一批批优秀人物的血迹和脚印。有高唱“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大义凛然、拍案而起的闻一多等等,通过老师的生动讲解,从而让学生感受到巨大的精神力量,激发起强烈的道德感,从内心深处喷发出为人类,为祖国献身的崇高情感。还有很多文章中充分展示了一幅幅大自然赐予的秀丽画卷和文明杰作,或险峻奇绝、或清新淡雅。从晴暖温馨的济南之冬,到奔腾不息的长江三峡,无不显示出大自然的美,无不给学生以美的感受和启迪。教师就要在课堂上,通过分析、讨论,把学生引入绝妙的佳境之中。又如莫怀戚的《散步》一文,属记叙文,选取日常生活中一次散步的小片段,展示了一家三代四口人的互敬互爱,从而提示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尊老爱幼。其中“南方初春田野图”向读者展示了自然美,“我”对“母亲”的尊重和“母亲”对“儿子”的疼爱展示出一种人格美。其中多处文意对举、大词小用的写法也体现了形式美,如“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等等。从上面的叙述中可以看出,只要我们肯于认真钻研教材,就不难发现,初中语文教材中“美是无处不在的”。
二.运用美的语言,点燃美的火花
教师本身的课堂语言就应该追求美,语言是教师的基本功,精炼、形象生动的语言,是一个优秀语文教师必备的条件之一。每个教师的语言风格各异,或委婉动听,或铿锵有力,或幽默诙谐。但不论怎样,只要能使学生真切自然,都能让学生获得智慧的火花,都能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展开美的想像。如在教学《心田上的百合花开》一文时,我设计了一个导语:自古以来,百合的美,常是诗人墨客和歌者吟咏的对象,一般人对它喜爱有加,无论是栽植于庭园或瓶插于室内,它都与众不同的散发出一股清纯高雅的气息,百合有“百年好合”之意。百合象征着纯洁、庄严、心心相印。百合花纯洁高雅,给人以美的享受。清新脱俗的百合花散发淡淡的清香,不问尘事,多变的风貌如梦似幻,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台湾作家林清玄的《心田上的百合花开》!随手写下课题、作者。在学生的品味中,自然进入了课文的教学。《心田上的百合花开》本是一篇优美的寓言体散文,包含着人生的哲理,若把课文分割成几大块来讲解,学生不能领略到百合的内在美,只能获得一些抽象的、支离破碎的表象,无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在教学中,先让学生反复诵读,以读促理解。感受到百合花的美。课堂上,先让学生在读的基础上联想山间百合的美景,再挂出图片,让学生们欣赏。学生进入角色后,再听伴有音乐的课文朗读带。这样,学生仿佛和作者一起去欣赏,自然而然地领略到山间百合的美了。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的审美情感被激发了,审美能力也就得到了培养。初中语文教材中还有许多这样文质兼美、声情并茂、能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好作品,如朱自清先生的《背影》,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等等,这些文章都能使学生如临其境,如沐春风,得到美的熏陶。
总之,美育进入了语文课堂教学,面对瞬息万变的现实社会和天真活泼的中学生,我们语文教师肩上的担子更繁重了,要求教师积极钻研业务,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广泛接触社会,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树立科学民主的教风,引导学生去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让学生在课堂上,展开色彩绚丽的翅膀,尽情地翱翔。
崔永春,教师,现居山东临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