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0年第6期 ID: 141402

[ 钟启娴 文选 ]   

让学生乐于展示自我

◇ 钟启娴

  教育的生机与活力,就在于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新课改理念更强调尊重每个学生独特的生命体,关注学生个性发展,让学生乐于展示自我。
  一.爱心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
  和谐的课堂氛围是学生乐于展示自我而必备的优良环境。爱心是教育永恒的话题,有了爱,课堂才会变得有活力,教师才会游刃有余地教,学生才会自由自在地学。有了爱,师生间才会相互尊重和理解,教师不必将自己的观点生硬地强塞给学生,学生也不必小心翼翼地揣摩教师的想法。有了爱,教师不会将目光仅仅局限于知识的传授上,而是更多地关注学生作为一个生命体的存在,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交流者,是合作伙伴,教师要乐于“俯首甘为孺子牛”,敢于把身子蹲下来看学生,全身心地融入到学生中间去,真诚地学会倾听和理解,与学生共同探究,共同发展。关注每个学生的成长变化,学会赏识学生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积极表现,共建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课堂氛围,使学生有效地获取新的知识和能力,让他们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大胆展示自我,真正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二.尊重搭建师生沟通的桥梁
  尊重是学生获得尊严保障个性发展,甘愿展示自我的桥梁和纽带。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该以伤害学生尊严为代价,去换取所谓“教育效果”,绝不能为了目的而不择手段。尊重学生并不能代替教育本身,这只是教育的前提,但剥夺了学生的尊严,就剥夺了教育的全部。以往教学中存在教师高高在上,一言九鼎,往往不把学生当成和自己一样的“人”来看,压制学生思想,扭曲学生人格。实施新课改后,教学中应把学生当成既有主张又有感情和精神的生命体,立足呵护学生的尊严,实现和谐教育。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课堂教学中的主角,他们享有应得的权利,特别是享有质疑问题、阐述见解、保留意见的权利。以前课堂上曾普遍要求学生“坐如钟”、“鸦雀无声”,教师问学生答,学生根本没有解释的权利、反对的权利、提出异议的权利,剥夺了学生自我展示的权利。不仅使课堂变得机械、沉闷而又模式化,使学生缺乏智慧的火花,窒息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我们要创造条件给学生自我展示的机会,允许学生可以撇开教材的观点、教师的观点,谈自己的看法,甚至可以提出反对意见,坚持自己的观点,这样学生的学习个性,得到了充分尊重,探究的欲望得到张扬,思维必将变得开阔和多元。
  三.激励催生自我展示的渴求
  我在初中教学实践中,摸索了一些激励学生展示自我的方法,不断满足和实现了学生展示自我的愿望。
  鼓励出错,让学生放下“思想包袱”。课堂教学上,学生出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可是相当一部分学生担心错了挨批或被同学笑话,因而课堂学习显得被动,老师要善待学生学习中的错误,引导学生走出阴影,教学中不妨多设计一些“陷阱”题和易错题,预设学生可能出现的错误,有意识地让学生的错误在课堂中展示,再及时纠错和正确评价,让学生认识到暴露错误的重要性,发挥错误对学生在学习中的“反作用力”,让学生很好地汲取经验教训。
  诱导创新,让学生表述个人独特的见解。表述见解是学习中至关重要的一环,把一个问题表述清楚等于解决了问题的一半,教学中鼓励学生敢于和善于表述自己的见解,尽量用各个学生生动的表述代替教师墨守成规的“一言堂”,极力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在《白兔和月亮》、《落难的王子》的课堂教学中,我尝试让学生自己分析这两则寓言的寓意,鼓励学生创新,鼓励每一个学生只要有一点想法,就主动告诉大家。在老师的诱导下,学生一个接一个地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最后竟然分析出了五种不同的寓意。在课堂教学中,诱导学生积极创新,很好地锻炼了学生思维的发散、跳跃和灵活性。
  成果展示,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求知。在语文综合性教学中,有很多活动需要动手实践才能达到理想效果,在动手中体验和理解知识,培养各种语文能力。比如在教学“寻觅春天的踪迹”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时,我让每一个学生收集资料、书写春天的赞歌之后,办手抄报。然后,集中进行学生的成果展示。一个个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一张张设计精美、内容广博、插图精当的手抄报展现出来了,令学生自己都瞠目结舌,不敢相信自己的能力。在办报的过程中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不仅获得了知识,而且培养了他们动手能力、审美能力、思维能力。
  总之,在教与学中,师生合作,良性互动,引导求知,大胆探索,激发灵感,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勇敢而又快乐地展示自我,把单调的课堂变成学习的乐园。
  
  钟启娴,教师,现居湖北保康。

让学生乐于展示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