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0年第6期 ID: 141401

  

文本的几何解读:长×宽×高

◇ 赵永芳 尹寿波

  书籍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传承人类文化的载体,读书对于人一生的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但在教学中我发现,许多中学生不能正确认识读书的重要性,宁肯去上网也不愿意阅读书籍,因而导致知识面狭窄,思维不开阔,见识短浅。每当劝勉他们多读点书时,有些学生总会说:“我们的学习任务那么繁重,哪来的时间读书?”我认为只要想读书,时间是完全可以挤出来的,并且书不但要读,还要持之以恒地读,要广泛、深入地读。如果借用一下几何的术语,把阅读看做一个立方体,那么阅读要做到“长”ד宽”ד高”,才能提高素养,启迪智慧,充实人生。
  先说阅读的长。“长”即长久、持久之意。阅读书籍要做到持之以恒,养成规律,形成习惯,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或一时心血来潮就废寝忘食却只有三分钟热度。有些学生也知道读书对于自己的学习成长,对于语文素养的形成等都很重要,每每立志读书,但过上一阵子后就慢慢没了那股子劲头。问其原因,除了学业负担较重之外,另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他们觉得读了一段时间书后,并没有什么直接的收获,远不如解出几道数学题那种成就感来的快,来的直接,或者说简直就是不见效果——他们太急功近利、太急于求成了。学生的上述困惑,恐怕也是当今社会节奏加快,青年人心性浮躁,干什么都想立竿见影的心理在阅读上的折射吧。对此我们需要明白,语文素养的形成是一种长期积淀的结果,当这种积淀达到一定量的蓄积,才会无形之中对人产生潜移默化的熏陶浸染,使人形成一种富有个性的、属于人类个体的文化底蕴。文化底蕴的形成是没有捷径可走的。它不是吃压缩饼干,吃大补胶囊,短期甚至顷刻就能见效,它只能靠持久的阅读积累而来。只有积累、积淀了许多的语言材料,我们才有比较、鉴别它们的资本和依据,才有学习和借鉴的可能。指望学了修改病句便可以写出正确、贴切的语句,学了蓄势、铺垫等文章笔法,便可以写出优美雅致的妙文佳作来,就如同背熟了游泳要诀便能拿金牌一样,是想当然。读书更像是熬一剂良药,要耐得住性子,细火慢熬,才出“滋味”,因此书需要静下心来,孜孜不倦地去读。古人说,一日不读书便觉口臭,三日不读书便觉面目可憎。读书达到这种境界,方能慢慢体会到它的妙处。当然任何习惯都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养成的,须经反复历练。阅读这种习惯的养成更需毅力,方能“绳锯木断,水滴石穿”。当阅读一旦成为一种习惯并进而成为一种嗜好,一种生活的必需时,《论语》中的智慧思考便为我所有,《史记》中的严肃历史精神便为我所用。那么,阅读这一习惯的养成就已经连带着另一些习惯——积累、运用、创新的学习习惯养成了。况且,阅读这种习惯的养成有其有利条件,因为只要与书本结缘,就会拥有除现实世界之外的另一个更为浩瀚、更为丰富的世界,有哪一位在学海泛舟的人不想如此呢?
  坚持不懈地阅读是件好事,但同时也要避免这样一种情况:虽每日都读,却贪多嚼不烂,以致“欲速则不达”,没有收益。我们可以学习宋人陈善在《扪虱新话》中所说的陈晋之读书法:“读书惟在记牢,则日渐进益。陈晋之一日只读一百二十字,遂无书不读,所谓日计不足,岁计有余者”,要尽量避免“日将诵数千言,初若可喜,然旋读旋忘,是虽一岁未尝得百二十字”。
  再说阅读的宽。“宽”意为宽泛、广泛。读书要广泛涉猎,不要局限于一个狭小的领域,要像蜜蜂采蜜一样,博采众家之长,方能酿出甘甜之蜜。许多卓有成就的大家在这方面为我们做出了很好的榜样。以鲁迅和周作人这两位文化巨匠为例,周作人曾说:“这些事情(指读‘杂书’)都很琐屑,可是影响却颇不小,它就奠定了半生学问事业的倾向。”由此可见,周氏兄弟如果没有读那么多具有中国传统文化魅力的书籍,会有后来在治学方面的广泛开拓精神与渊博情致吗?当然,并不是说读得书多了便会成为“鲁迅”或“周作人”,我们只是希望广泛的阅读能够帮助领悟写作的方法,积累写作的素材,以至品味其中的人文精神,真正达到熟练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启迪智慧和思想,培养高尚情操的目的。正如巴金所言:“读多了,读熟了,常常可以顺口背出来,也就慢慢体会到它们的好处,也就能慢慢地摸到文章的调子……”读书至此,所谓“落笔千言,一挥而就”的境界恐怕就不是奢望了吧?更重要的是,无数优秀的文学、哲学、科学作品,无不闪耀着智慧思想的光辉,每当人们阅读时,极易获取大量的可以促使人健康成长的“因子”,当我们浸淫其中时,就会耳濡目染,自觉不自觉地吸其精华,荡涤心灵。比如读《简·爱》,我们就能从中充分感受简·爱的那种善良、质朴、坚韧;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保尔那种顽强、执著、刻苦、奉献、勇敢、奋进的人格操守就会震撼我们,成为我们永恒的精神坐标。同时,广泛阅读,涉猎方方面面的知识,可以帮助我们开阔视野,丰富阅历。人不可能事事都直接经验,亲身实践,古人说:“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宽泛阅读会使你受益颇多。有些书不能直接地教会你技巧和技能,但是,它能让你更深入的了解你自己,了解你的周围。你将来要面对的不是一份简单的工作,而是纷繁复杂的社会,真正能在其中立足,仅靠熟练掌握一些技能是远远不够的,它需要更广博的知识和多方面的能力,而广泛地阅读就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之一。况且各类知识是可以融会贯通的,如政治、经济、历史、哲学、美学、逻辑、文学等都能找到交汇点,读的更宽泛些,关注的更全面些,积累的更深厚些,遇适当机会,这些“厚积”就有可能“薄发”。不然则会“书到用时方恨少”,徒生遗憾。再者,处于学习阶段的学生如果一味的只读自己喜欢的一种类型或某一方面的书,就会“营养不良”,导致发展的不均衡,不符合当今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要求。
  在博览群书的同时,也要注意有选择性,不可良莠不分,全盘接受。要选择那些情趣高雅,思想性、文化性、知识性等积极健康,能陶冶人的情操,增长人的见识的名篇佳作,要远离那些充斥着玩世不恭、消极颓废、低级趣味甚至反动思想的精神鸦片。
  最后说说阅读的高。“高”即“深”,意为读书要有一定的深度。这里包含了两层意思,一是要选择那些思想和内容都比较深刻,文质兼美,耐人琢磨的书或文章去读,对于那些思想内容肤浅、无病呻吟的书籍或“快餐文学”则是少读为妙;二是读书不能走马观花,要深入进去,要真正读懂作者的思想,更要读出自己的见解,读出属于自己的东西——一些感悟、一些共鸣等。现在铺天盖地占据书市的“文学作品”,很多已不再是作家披肝沥胆的心血结晶,而成了书商们充满商业味的程式化运作。只要是某类题材受关注,立马就有大量的同类题材的创作跟进,这就是一浪高过一浪的所谓纪实文学、隐私文学、官场小说等“文学”热潮成系统地冲击书市的重要原因。为了给那些没时间或不屑读书的款爷和娇惯的“小皇帝”们以“速成”的便利,许多优秀的文学名著则遭到“肢解”——各种缩本、图说的赝品招摇过市、登堂入室,一次性的快餐消费彻底消解着文学的深邃,商人们在捞足钞票、弹冠相庆的时候,真正的文学只有向隅而泣的份儿了。而那些像《红楼梦》那样“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的佳作,无不凝聚了作者的心血,无不体现了作者对社会、对人生的深入思考,这岂是那些浅薄的所谓“文学”所能及的!负责任的作家、作者呕心沥血写下了不朽的文字,那么我们就完全应该以虔诚之心,去诵读揣摩,涵咏玩味,真正品出滋味,嚼出精髓,而不能浅尝辄止、囫囵吞枣或人云亦云。当然,读书更要注意“能入能出”:既要深入进去,读出门道,悟出道理,取得真经。又要有自己的观点,发人未发,读完书后不能被书本上的字句束缚,不能被书上的观点俘虏,“深信不疑”,以至于“尽信书”,成了书呆子。而要深入思考,领会精神实质,把书本上的死文字变成自己的活知识。在这方面鲁迅先生有很精彩的论述,他主张读书要“自己有主意”,要充分发挥自己的选择、分析和批判的能力。他强调“自己思索”,不能把自己变成“书橱”;如果“只能看别人的思想艺术”,就无异于“脑子里给别人跑马”,就会导致思想的“硬化”,使读书的效果走向反面。因此他能从常见的书籍中得出人们没有看出的深刻而精辟的新意。同时读书还要避免刻意拔高,钻牛角尖,走入误区。
  东坡诗云:“腹有诗书气自雄。”“气”者,素质也。要想使自己的语文素质甚或“人”的素质真正“雄”起来,通过阅读达到“腹有诗书”不啻为一种好的办法。只有持久而广泛、深入地阅读,才能在学习生活中实践、历练出“下笔如有神”那样的“气”功来,才能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使自己变成一个知识丰富、情趣高雅、思想活跃的人,自己的人生才会厚实。
  
  参考文献:
  [1]周作人,《周作人文集》卷二《关于鲁迅》[M]. 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社,1998.
  [2](英)培根著,何新译,《人生论:论读书》[M].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
  [3]王少媛,《对大学生进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几点思考》[J].辽宁:《辽宁高等教育研究》杂志社,1997.
  [4]唐君毅,《人生三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赵永芳,尹寿波,教师,现居山东章丘。

文本的几何解读:长×宽×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