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感就是人们把对语言文字敏锐、丰富的感受领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用朗读正确表达出来的一种能力。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选择恰当的有效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语感呢?
一.巧妙评价,语感指导的润滑剂
学生读完后,教师往往会给予相应的评价,“读得不错!”、“你已经把感情读出来了!”、“读得太棒了!”这一类的评价,在阅读课中老师们是耳熟能详的。这种简单的没有针对性的评价如同“雾里看花”,至于“为什么不错”、“怎样的感情读出来了”,学生如坠云里雾中,这样的评价对于被评价者以及接下来的朗读者都起不到引导作用,自然学生也只是一遍又一遍地重复着自己的语调、语气。
于永正老师在教学《小稻秧历险记》一课的教学时指名一位学生朗读杂草被“喷雾器大夫”用化学除草剂喷洒后的句子,学生站起来力足声大地朗读着,这时候于老师没有对其进行“该怎样读”的指导。于老师以一句幽默的评价语惊醒梦中人,他笑眯眯地说对这孩子说:“要么你这株杂草抗药性特别强,要么这除草剂是假冒伪劣产品。我得再给你喷洒点。”说着,便朝朗读的学生做起了喷洒的动作。全班同学都被逗乐了,同时,学生的内心也领悟到了该怎样以正确地朗读方式表现该句。学生再次朗读时便耷拉着脑袋,有气无力地读了。
二.入情入境,语感指导的活性剂
文章不是无情物,一篇篇文质兼美的文章,皆是作者表情达意的载体,所以字里行间都透露着作者的真挚的情感,要想把作者要表达的感情通过朗读表达出来,还得先想方设法把学生引领到作者所描绘的情境中,激活学生的想象与体验,当学生有了身临其境的感觉,当一幅幅画面在学生的脑海中活起来了,学生便能以声情并茂的朗读表达自己的独特的体验。
《鼎湖山听泉》一文中有一段描写泉声美的:“那像小提琴一样轻柔的,是在草丛中流淌的小溪的声音;那像琵琶一样清脆的,是在石缝间跌落的涧水的声音;那像大提琴一样厚重回响的,是无数道溪流汇聚于空谷的声音;那像铜管齐鸣一样雄浑磅礴的,是飞瀑急流跌入深潭的声音……”这段话中“轻柔、清脆、厚重、雄浑”很细致地描绘了泉声的不同特点,凭空是很难让学生理解的,既然连文本的内容都不理解,就更谈不上带上自己的独特体验与感悟朗读了。一位教师在教学这课时,她借助多媒体,播放这四种不同的泉声,让学生闭上眼睛侧耳倾听,欣赏这美妙的泉声。学生睁开眼后便争先恐后地说着“我听出了轻柔的小溪声”、“我听出了清脆的涧水声”……教师又让学生和着优美的泉声练习朗读。然后教师问“你是怎么读这一段的?”有的学生说:“我认为应该读得越来越快,因为泉水太多了,泉声也多,声音也逐渐由轻柔变成雄浑磅礴,所以要读得越来越快,声音也由轻至响。”有的同学却提出:“该读得越来越慢,因为这泉水太神奇了,我边听边陶醉了,渐渐地我仿佛进入了梦乡……”多么独特的体验!在教学中,教师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感性材料,变无声为有声,激发了学生的想象,使学生徜徉于作者描绘的美景中。不仅使整个教学过程弥漫着一种音乐美感,还把学生带进了作者所描绘的情境中,这样学生也就能声情并茂地朗读了。
三.品析体味,语感指导的催化剂
表达语感的同时,伴随着思维。所以教师得引导学生深入地思考一些含义较深刻的句子,在直觉地感受表面意义之时,要努力感悟语言的内涵,想想它在语境中的弦外之音,只有潜心专注地解读了文本,诵读时才能使文章所表达的意境、作者的情感等得以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吟诵的时候,对于探究所得的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论化为读者自己的东西,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中有这么两句:“这时候,我清清楚楚地看见,而且现在也清清楚楚地记得,他的脸上不再有那种慈祥的愉快的表情了,变得那么严肃。他没有回答我,只把他枯瘦的手按在我的头上,半天没动,最后深深地叹了一口气。”这两句话的文字背后隐含着的言外之意学生是难以理解的,学生读好这句更是不容易。我在教学这里时先引导学生品析体味:“还记得上节课,在趣谈水浒、笑谈碰壁中鲁迅先生是谈笑风生,现在怎么变得那么严肃了呢?此时,鲁迅先生在想些什么呢?”引导学生想想,那么现在小周晔她“清清楚楚”的仅仅是伯父的面庞吗?她清清楚楚记得的还有什么?学生不难发现,还有伯父那颗对社会底层的劳苦大众的爱心、痛心、泪心……当学生打开了思维的大匣子,豁然开朗,心有所悟了,他还能读不好吗?
陈益女,教师,现居浙江青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