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当前的语文教学现状来说,我们的课堂教学还存在着教师主讲,学生主听的现象。这种现状在农村尤其严重。例如,某老师教学《热爱生命》这篇课文,只有两个学生分别朗读了课文,其余时间都被教师的讲析占有了。某老师教学《说虎》这篇文言自读短文,用了两个课时,教后询问学生文章中陈说的见解是什么,学生大多不知。像这些费时多,进度慢,效果差,收获少的教学在语文课堂中屡见不鲜。这种一味的讲解的教学桎梏着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我们与有多年教学经验的老师探讨讲的话题,都承认自己认为讲得最满意的课堂教学,学生的收益是最差的。但是教师非讲不可。对教育管理部门来说,讲是评估的标准。对老师来说,离开了讲,教学就无法实施。就学生来看,越是能讲的教师才是好的语文老师。
为此,我们必须在教学观念上来一次变革,适应时代的需要与发展,把握语文教学的规律,以读为主,以读带动教学,多读少讲重视感悟。
首先要多读。不但要精读教科书规定的篇目,而且要读好大纲推荐的篇目和书目。我们应尊重、理解和相信学生的阅读能力,为学生学习语文提供和创造良好的宽松的阅读环境、机会和条件,让学生自主阅读,独立思考。多读,不仅要体现在阅读教学的行为过程之中,而且要范围广,用时多,更要注意读法的训练。短文要读,长文也要读。要处理好精读和博览的关系。目前,我们应注意到课内讲读时间分配问题。教学一篇课文,即使学生课前作了预习,我们在教学中还应该把大多时间让给学生阅读课文。感知时读,理解时读,积累时读,巩固时读。让学生熟悉课文的每一个字词,每一个句子,明了段落层次之间的关系,熟悉课文的文体特点。若能这样,文章的情理才能融入学生的心灵,学生才能探究文章的内涵。也只有这样,教师稍有点拨,学生才能把作者的东西化为己有,感受到语言的意味。这样学生不仅能增强语感能力,而且能丰富语言积累,读能解意,写能达意,说能言意。我们曾教学诗歌《有的人》,把重点放在学生的读上,一节课朗读了诗歌六遍,有整体读、分节读、有齐读、个人读。在读的过程中,教师只作了适当的导引和交代。一节课结束,大多数学生能背诵全诗,明了诗的意义,并完成了课后练习。这种反复朗读的教法,收益是甚大的。
其次要少讲。教学中教师的讲,直接影响着学生读的效果,影响着学生阅读量到质的转化。教师一味地讲,不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不利于学生阅读习惯、阅读能力的形成。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只能少讲,讲得精要。讲的内容必须是教材中学生不能懂的难点,理解不透彻的重点。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创新意识的内容,对学生阅读有指导性,听说读写中用得不熟的规律的东西。总之,就是学生亟需解决又无法解决的问题,即非讲不可的东西。但是,要做到少讲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首先,教师必须有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心。有此“二心”的教师,才时时思考和锻炼自己的教学本领,熟悉教材结构,钻研课文内容,把握重点难点,了解学生知识掌握情况,注意学习过程的发展阶段。讲析才能不唯我独尊,注意学生接受能力。其次,教师须有民主意识。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教是方式,学才是目的,教是为学服务的。因此,师生应同做先生,同做学生。让学生参与教学,让学生评价教学,质疑问难,当教师的讲提供依据。再次,注意讲的艺术效应。讲既应注意到学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要注意到课文,不可离开课文空讲。注意到讲读说写练的结合,注意到情景的设置。运用姿势、演示、板书、现代教学媒体助讲,做到语言精确,声情并茂,易于理解接受。
感悟就是对祖国语言文学的感受和理解,对语言艺术的吸收,是从文章中体会出来的自然美、艺术美、人文美和语言美,领略到文章展示的做人、求知和创新意识的真谛。这是我们语文教学追求的最高境界。要达到这种境界,我们应指导学生用心力去阅读,用时间去感悟,养成阅读思考的习惯。创设阅读情境,运用演示、实验和现代教学媒体增强理解的直观性。例如:用演示法可理解到《中国石拱桥》中拱桥的特点;用实验法可证明“死海不死”的原因。我们应把已学知识的系统性和教材中的阅读提示的导引性、注释的补充性,课文语言的表述结合起来,以缩短理解时间。用此法很容易解说《说虎》一文中陈说的观点。我们还应实施因材施教,拓宽教学领域,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引导学生理解课文,让学生真正感悟到学习语文的意义。
多读少讲重视感悟,是我们进行阅读教学的实践体会。它对于我们提高阅读教学质量起了积极作用。现作为经验之谈,以供大家参考交流之用。
陈长明,教师,现居甘肃秦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