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模式的改革已历经多年,而真正培养学生的是常态课堂,无论是哪种教学模式,只要是在常态教学中,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的就是成功的值得推广的。语文新课程强调了学生的主导地位,强调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促进学生审美情趣、人文素养﹑情感意志等的发展和提高。因此我们需要的是全面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课堂。
一.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让学生在预习中动起来
学习的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知过程,是学生自主、自求、自悟、自得的过程,学生的语文能力要在活动中提高。指导学生学会预习,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第一步。为此教师课前要做足工课,结合将要教授的课文,有针对性地,有层次地布置预习作业,如文中的生字,生词,作者简介,背景资料及与课文有关的拓展资料都可要求学生在预习时自主完成。而且按照如今的大语文观,语文的教学不应仅仅局限于课堂,如在教授朱自清的《春》之前,可引导学生按书中的描写到大自然中去寻找春天,去体会春天,感悟春天——从而更好地走进课文,走进作者。而这一切的预习中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不能少了课堂上的预习检查的环节,没有适时的检查是难以养成良好的习惯的。当然,教师也应该教学生一些预习的方法,如阅读法,查阅法,批注法,图解法,置疑法,笔记法等。
二.唤发学习激情,留有思考余地,让学生在课堂上活起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堂应以趣激情,让学生充分享受语文。该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呢?1,独特新颖的导入语的设计。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自然,恰当,精彩的导入语能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激发其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能让学生更好的走进文本,走进作者,走进他人。2,多种教学手段的运用:恰当地利用录音,录像,多媒体来帮助教学,不仅可以直观地有效地传达大量信息,更能调动学生的多种感觉器官,有效地激发其兴趣。3,互动式提问方式的利用:以往的教学多是教师提问学生答,学生的地位很被动,无法激发兴趣,我们可以变为学生提问教师答,或学生提问学生答,这样既能培养学生思维的发现性,创造性,发散性,又能提高其学习的兴趣。4,民主、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的营造:适当的满足学生的“虚荣心”,多鼓励会提高学生思考和回答的兴趣。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每一丝亲切的微笑,每一个鼓励的眼神,每一句温和的话语都能起到无声胜有声的效果,促进学生放开胆子,亮开嗓子。最重要的是要给学生留有余地,增强其自信心,然后再相机组织他们讨论,让课堂成为分享彼此见解的场所,成为交流信息的平台,成为产生智慧火花的燧石。
三.加强学法指导,掌握学习方法,让学生灵起来
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不仅要他们掌握知识培养情感,增加审美情趣,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常言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知识是教不尽的,唯有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才可以自主学习,可以不断地再生知识,学生才可以真正成为知识的主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适当的学习方法的指导是必须的。如在指导文章阅读时,指导学生注意文题对照阅读,注意捕捉文中关键语句,注意情景对应阅读等,都能有很好的效果。当然,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运用渗透迁移的规律学习新知识,并灵活地运用知识。
四.联系课堂内外,注重作业布置,让学生能力展现出来
教师在设计和布置语文作业时往往带有较大的随意性,语文即生活,“生活的外延有多大,语文的范围就有多大”,语文作业就要将学生投入到生活的洪流之中去。我们可以沟通课堂内外,利用好家庭社会等可利用的资源,根据所学课文内容,展开扩展式阅读,让学生搞点摘录,作点赏析,谈点感悟,也可以根据语文编排课本剧,到街头观察人物表情等进行描写,写白云,写绿草——写写自己周围的生活。这样的作业使学生逐渐养成观察生活的习惯,为写作积累素材,同时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注民生的情感。
注重课堂实效的语文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该如何树立平等民主的理念,真正确立学生的主导地位,如何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来组织教学,引导学生自觉地,积极主动地融入整个教学过程,任重而道远。
陈颖,教师,现居江苏启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