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0年第6期 ID: 141418

[ 王顺顺 文选 ]   

挖掘课文中蕴含的审美内质

◇ 王顺顺

  语文教材是一个琳琅满目的美的世界。入选课文大都是文质兼美的文章,是内容美与形式美的完美结合。语文教师应该挖掘课文中所蕴含的丰富的审美内容,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理解、欣赏课文中的美,积极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对美的鉴赏水平。
  首先谈课文的自然美。自然美是自然景观的美,主要表现在祖国山河的辽阔壮丽,秀美雄奇等。语文教材的课文中有不少关于自然景物的生动描绘,向我们展现了一幅幅五彩缤纷的美的画卷。看,山有美丽富饶的天山,雄奇优美的黄山,险峻壮观的泰山,山山耸立,千姿百态;再看,水有“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长江,汹涌澎湃的大渡河,浩渺多姿的洞庭湖,水水浮金,各具风姿。还有地面的森林草原、高山平川,天空的风云雷电、日月星辰等等,它们都形象逼真,且倾注着作者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的崇高感情。这些自然景观,经过作者的审美创造,比现实自然更为精致、细腻、完美,更富有感染力。例如碧野的散文《天山景物记》描写了:矗立蓝天的雪峰,近似巨大的三角形,呈现出稳固坚实的形体美;飞泻而下的雪水,“像千百条闪耀的银练”,呈现出婉曲流畅的线条美;五彩缤纷的野花,“红、黄、蓝、白、紫”,呈现出绚丽夺目的色彩美;原始森林的鸟鸣,更增添了密林的幽静,呈现出悦耳动听的音响美;还有那一望无际的草原,呈现出辽远广阔的空间美;那长鬣飘曳的野马,呈现出疾速奔腾的动势美……这些大自然的美都能使学生获得美的享受。语文教师要通过像《天山景物记》《长江三峡》《春》《海市》等课文的教学,使学生开拓视野、增强知识、陶冶性情,培养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美的感情。
  其次谈课文的社会美。社会美是社会生活中的美。它集中体现在先进人物的光辉业绩、伟大理想、坚定信念上,表现在无私无畏的献身精神上,表现在平凡的日常生活中和艰苦、危险情况下所体现的崇高品德上以及新社会里人与人之间和谐互助合作、相亲相爱的新型革命同志关系上。例如高尔基的《海燕》就表现那种昂扬奋发的精神,那种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以及对丑恶势力无比鄙视的态度,表现了那种敢于击风搏浪的勇猛之气,是一曲响彻云霄的生活之歌、斗争之歌,能够鼓舞我们去奋斗,去追求美好的生活。《愚公移山》表现的老愚公勤勤恳恳、不辞辛苦、坚韧不拔、不达目的誓不休的“愚公移山”精神;《出师表》表现的诸葛亮的聪明智慧及其对刘备忠心耿耿,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陈涉世家》表现的起义农民的豪迈气概和智慧;《满江红》表现的岳飞“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鲜明民族感情,要“从头收拾旧山河”的雄心壮志……这些都是社会美的重要内容。另外,像《药》《母亲》《百合花》《谁是最可爱的人》《普通劳动者》等等,都是特定时代生活的真实反映,展示了作者的审美理解和社会价值观,通过这些作品的教学,使学生认识什么是社会美,培养学生热爱生活,追求崇高理想的美好人格。
  再次谈课文的科学美。科学美是科学的创造之美、严谨之美、简洁之美。语文教材选了大量的有关科学的说明文,运用文学的形式,介绍科学的内容,把丰富多彩的现代科学知识寄托在鲜明的文学形象里,宣传新的科学成果,对学生进行科学知识的教育,显示真理的力量。例如贾祖璋的《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就是以清新活泼的文笔,从化学、物理、生物等学科领域,生动地说明了花儿多彩形成的内部、外部原因和发展过程。这篇科学小品,既有浓厚的诗情画意,更有精湛的知识性。它能引导学生兴趣盎然地去领略花儿世界的绮丽风光,受到美的陶冶,又能获得新鲜的科学知识。再如《死海不死》《地质之光》《看云识天气》《哥白尼》《眼睛与仿生学》《景泰蓝的制作》等等,也都能把富有诗意的美好形象与科学的内容融为一体,做到深入浅出,能使学生在美感中激发学习兴趣,受到科学知识的熏陶和启示。
  最后谈课文的思想感情美。课文中所反映的自然美、社会美和科学美都倾注了作者的强烈的感情。例如《荷花淀》的作者在描写水乡美景的同时将夫妻爱、同志情及保家卫国的崇高品格融为一体,清香四溢。这种诗情画意的美,是对党领导下的抗日根据地人民精神品质的提炼和写照,也是作者革命乐观主义的审美理想和情趣的自然流露。具有社会美的作品也经过了作者审美理想的过滤,体现了作者对是非、善恶、美丑的评价和爱憎情感。比如《伐檀》《硕鼠》倾注了劳动人民对剥削阶级的强烈愤恨之情,《最后一课》激荡着韩麦尔先生的爱国情操。
  
  王顺顺,河南驻马店教育学院讲师。

挖掘课文中蕴含的审美内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