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其深厚的文化积淀,独特的审美底蕴,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它的重要功能是现代文教学所不能代替的。但我们以往的文言文教学存在着两种偏向,一是逐字逐句串讲,课堂上气氛沉闷、索然无味,教学效果事倍功半;二是全篇感悟,重整体意会,轻基础知识的落实,学生没有积累文言文知识,并且没有从中感觉学习的乐趣和它真正作用。学生厌学、教师厌教的现象非常普遍。
学生是以一个个体存在于以班级为单位的空间里,来自各个家庭,各个区域的学生,他们的性格,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是截然不同的,那么除了新修改的人教版语文教科书现代文阅读中有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情感观的渗透外,文言文也同样是对学生有较大帮助的,那么如何才能把对学生社会能力的培养渗透在文言文教学中呢?
我提倡的是教师的引导,教学过程和学生自主预习,课堂交流合作,口语交际,拓展的并用的方式。
一.首先学生预习中渗透对背景的理解
一篇文言文一定有其写作背景和作者的介绍,在让学生进行初步预习的过程中,教师布置下去的题目是相当重要的,学生不该是单一的抄袭教辅资料上的作家作品背景,而是看了之后进行重点批注和摘抄,并且自己记下来,比如:《出师表》在教学前,学生下去翻阅资料后,很清晰因刘禅昏庸,诸葛亮在出师北伐前身怀后顾之忧,临行前上此表文。在学生课堂学习时,学生会因为对背景有所了解而和诸葛亮同悲喜。这样在对于后面的道德修养的教学方面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二.在引导过程中渗透
教师正确的引导不仅能提高学生上课效率,而且能开拓学生的思维,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比如在《童趣》课堂前的导入:“同学们在我们天真烂漫的童年里,我们对世界充满了好奇与幻想,有时我们会因为一个小蜜蜂蛰了我们的手指而哭闹许久,有时我们会为孔雀开屏而欢喜许久,有时我们会为两条小狗打架而担心许久。的确,童年是奇特的。我们今天一起去看看作者的童年里有哪些趣事,一起去品味一下他的童年时光。”我相信,这样的导入给学生带来的思考是很多的,自然就拉他们进入到一个道德的层面上了,究竟我们遇到一些事情,该如何去应对呢?我们该哭闹还是解决;该欢喜,还是疑问;该怜悯还是思考呢?
的确,教师引导过程是相当重要的。
三.在教师教学过程中的提问渗透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提问的艺术对于学生的道德修养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例如:在《咏雪》中,教师对于整篇文章道德修养的提问可以这样进行:“同学们,为什么谢太傅家能有这么优秀的胡儿和谢道韫呢?”、“为什么他会想到在这样的一个雪天召开家庭聚会呢?”这个问题是有一定的深度,学生们会思考到因为谢太傅是当时比较有社会地位的人物,算是文化修养较高之人,他教育出来的家庭成员也一样是有素质和修养的。因此,这个问题就引起学生对于知识的重要性的理解和家庭环境对于学生成长的影响性问题的理解。
我想好的提问方式对于学生今后走向社会的能力都有所帮助。
四.学生课堂交流合作中的渗透
教师有了较明确的提问后,接下来就是相当重要的环节——学生的交流,我在课堂教学中有这样一个例子,拿出来与同行交流,在《陈太丘与友期行》中一个简单的提问:“元方入门不顾是不是失礼呢?”这个提问给学生思考的空间是相当大的,学生的交流中就有两个明确的答案,失礼也许是父亲的朋友做的太过分,不失礼是孩子当时还太小,只是很单纯的表现罢了。
那么这个答案所争议的就是,今后走向社会中再遇到此类问题时,我们究竟该如何去做,元方毕竟是孩子,不必求全责备;父亲的朋友终究还是知道惭愧了,这又该如何去理解?太多太多的问题并不是老师丢给学生的,我想这时候学生自己都会有了他们的思考……
在我这堂课上,学生开始了他们自己的提问和解答,场面和气氛是前所未有的。
这样,教学效果就达到了90%了,也对学生今后走向社会解决问题方面有了一定的培养。
五.在课堂教学口语交际中的渗透
社会生活中,口语交际历来就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具备较强的口语交际能力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为他们终身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在学生进行交流合作后,学生代表发言时,教师能充分感受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我建议,这些口语交际的课堂教学可以和考试卷中的第二大题口语交际与综合性学习结合起来一起进行教学,这样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能使学生在说话中感受生活,感受世间百态。
六.在最后的拓展中渗透
教学课堂过程的最后一个重要环节就是拓展,不管是现代文还是文言文,都可以进行思维的拓展,有位哲人曾经说过,“从一滴水中就可以看到整个世界”,那么从很小的课堂问题就能映射整个社会的现实,比如我在《陈太丘与友期行》中,最后的提问:“如果你是文中的元方,你会怎么做?如果在现实中,你的朋友和你相约好时间见面,可是却没有守时,你会如何处理这样的事呢?如果你爸爸的朋友当着你的面骂你爸爸,你又会如何让去做呢?”这一段问题,我相信都会激发起学生对做人的思考,对社会的思考,在这样的提问式引导下,对学生的思维进行了一个熏陶和洗礼,我相信,每个文言文课堂上都可以进行这方面的渗透。
一般人以为,文言文就是实词解释,翻译句子,一词多义让学生弄懂了就可以解决完整篇文章了,殊不知文言文中有更多的隐密处值得我们去剖析,例如《桃花源记》:“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做食。”这段话有很多省略去的主语,这些主语如果加上就显不出文言文的简短精辟性了,因此,我想文言文自有它存在的价值,它可以提高在语文、人文方面的素养,并且对说话简洁性有一定的影响。腹有诗书气自华,是有它的道理的吧。
从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角度,学习文言文也挺有必要的。很多历史文献,包括近现代中国不少作家作品,需要读者有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在中学阶段打下一定的基础,是有益的。有些教师过多过细地给学生讲授古代汉语的语法知识,把一些文情并茂的古典名篇讲得支离破碎,枯燥无味,既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也无益于阅读能力的培养。
因此我认为在声情并茂地讲解现代文过程的同时,也要注意在文言文中对学生的社会能力的培养,这样的话,才能使文言文真正起到它存在的价值,不枉费孩子们辛苦的背诵文言文的时间和所花费的精力。
齐莹莹,余雯,教师,现居湖北襄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