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0年第6期 ID: 141451

[ 杨正林 文选 ]   

让农村学生也能说会道

◇ 杨正林

  农村的学生,见少识浅,没有条件和机会积累丰富的知识,加上父母文化程度普遍较低,且多数外出打工,能与他们交流的仅限于电话,所以他们性格大多有些“内敛”,课堂上多数人处于沉默寡言状态。而“新课标”明确提出,要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口语交际能力。那么,如何才能让我们乡村的孩子个性“张扬”起来,变得像城市孩子一样能说会道呢?
  首先,乡村老师应该转变教育观念,扭转对能说会道的学生的认识。由于传统的影响,很多乡村教师总是拿孩子成绩衡量他们。对于那些善于言辞的孩子,如果成绩好那是锦上添花,如果成绩不好,那是夸夸其谈,不学无术。此等认识在年龄越大的人身上表现越明显。如果不改变这种认识,语文课就成了一潭死水,学生不是在题海里苦苦挣扎,便是和尚念经似的走过场。教师如何让农村的学生克服缺点,畅所欲言,能说会道,妙语连珠地“张扬”起个性来?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训练农村学生的“说”功。
  一.在读书积累中打好说的基础
  阅读是说的前提和基础,要指导农村的学生“说”,就要想办法为农村的学生提供书源,创造条件,多读好书。没有大量的阅读,就没有丰富的语言积累,说也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本”。指导学生“多读、乐读”,这是“读”的取舍过程。多朗读并且背诵,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文意、增强语感,而且也能锻炼学生记忆力和思维能力。乡村没有图书馆,比较可行的便是,发扬蚂蚁精神,积累交流。众人拾柴火焰高,每个孩子从家里带三至五本书来,一个班级足有几百册图书了,班级图书馆就建立起来了。让他们自己将自己图书编号归类,轮流管理,专人负责看护,互相交流阅读,孩子们不仅收获了知识,也锻炼了生活和工作能力。
  二.提供舞台给学生说的机会
  学生每读完一本好书,总会有很多感受和看法,他们一定渴望找个知音一吐为快,特别是拥有共同阅读经历和经验的人。那么,老师就应该为他们提供一个交流平台,让他们在这个读书交流角落里找到用武之地。让他们畅所欲言,不要求篇幅的长短,但求真实,能和他们的生活有密切联系则更好。农村的学生只有把“说”的基础打好,丰富了自己的知识,增长了自己的见闻,才能够随口道来,“说”得得心应手。日积月累,不仅锻炼了他们的口才,也提升了他们写作能力,而且提高了他们的鉴赏能力。这样由说到“辨论”,不就是个性张扬的过程吗?
  农村的孩子缺乏的就是“说”的机会,机会要靠老师为学生创造,经常有意的让学生在空旷处有感情地大声朗读课文,扮演文中不同的角色表演朗读,针对社会中的热点举行辨论,在课前三分钟讲个富有教育意义的小故事,背一句名言并说说对这句名言的认识等,都是很好的说的机会。
  三.细心指导培养学生说的能力
  万事说着容易做着难。想让学生会说,离不开老师的指导。一个优秀的语文老师,应该熟知学生心理,往往能在他们身处困境时候引领他们走出黑暗。学生在说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胆小担心,紧张词不达意,夸夸其谈不着边际,方言浓不敢张口等等。教师应该根据农村孩子的特点,指导他们大胆说。
  乡村的人际交往相对城市而言更为纯真,更具有人性化。教师应该引导孩子们扬长避短,发现生活中的美丽和个人的“说点”。教师要善于发现每一个可能涌流无限生机的“泉眼”,精心疏通,引流学生的真情实感。乡村里的人们有“桃花源”式的绿色交往,淡美的人性交往,学生可以敞开心扉纯真表达自我,使文本的对话与自我的心灵碰撞融合、升华,在“说”中体现出“纯净”的语境优势。针对农村孩子,我给学生“说”的技巧是:
  1、“说”要动真情实感。这样长久的锻炼,不仅增强了学生的音色美感,而且理清了作者的思路,进一步理解了文章的中心内涵。
  2、“说”要迅速清晰。农村的孩子由于没见过大世面,锻炼机会少,所以应变能力一般较差。为了训练学生的随机应变能力,经常有意识的进行快速提问,学生必须立即做出回答,学生与学生之间也可在课余时间进行这种练习,这样锻炼了应变能力,也锻炼了思维能力。
  3、“说”要精辟。精辟就是“说”得要精致,要简明扼要,概括力强,要有“点睛”之语,也要注意音韵美、节奏美、整齐美,说起来琅琅上口,体现汉语的魅力,让人听了过耳难忘。
  在说中教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激发学生禁锢的热情,激活他们沉睡的潜能,开启他们幽闭的心智,放飞他们囚禁的情愫,使他们真正体会到能言善辩犹如享受滋味甘醇的美酒,这样也许才会真正让他们张扬个性。
  
  杨正林,教师,现居湖北郧县。

让农村学生也能说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