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0年第6期 ID: 141424

  

在学习中模仿 在改写中掌握

◇ 柯 蕙

  高一要学生写议论文,感到茫然不知所措,硬着头皮写作,也只能敷衍。写出来的议论文不仅还是记叙文的语言,文章结构形式也是似驴非驴,似马非马。细究原因,是学生无法感知到议论文的模式,也就不能从记叙文的模式转移到议论文的模式。我尝试着采用让学生在学习中模仿,在改写中掌握的方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劝学》这种古代议论性散文已经接近现代议论文,其中用来论证中心论点的三个方面是:学习可以提高自己,改变自己;学习可以弥补不足,完善自我;学习需在点滴积累、坚持不懈、专心致志。这三方面共同论证了中心论点“学习不可以已”。这三个方面构成了并列关系。在对课文的疏理中,让学生看到了写作议论文,主体部分可以模仿的并列式论证结构模式。学习课文的同时也让学生模仿到写作议论文的结构安排,真是一举两得。
  学习可以提高自己,改变自己;学习可以弥补不足,改善自我。这两方面共同论证了学习的重要性,那么应该用怎样的方法和态度来搞好学习呢?在思考中学生明白了学习应有的方法和态度与上文论证学习的重要性又构成了递进关系。这又让学生了解到写作议论文可模仿的递进式论证结构。用这种方法让学生先从形式上学习议论文论证结构,直观、可感,这种方法胜过给初学议论文的学生提供很多理论指导所起的作用。
  有人谈模式色变,其实所有的事物都以自己的模式存在着,议论文也不例外。写作总是在一定的限制中进行的,这限制或是文体,或是题目,或是题目中的材料。只有在议论文文体模式中分析论证,展示自己的思想,才是有意义的。课文人手一册,就近取材,在学习课文论证结构模式中模仿着写议论文,切实可行。
  结构模式是文章的外在形式,语言才是文章内核。记叙文有记叙文的语言特点,议论文中有议论文的语言风格。从某个角度来说,学习语文就是学习语言。议论文的语言要以讲道理为主表现出来。议论文的语言也需要模仿。议论文的语言究竟和记叙文的语言有什么不同,说的再多都显得空洞抽象,学生无法体会到。我尝试着采用让学生在改写《寡人之于国也》为一篇现代议论文中体会议论文语言特点的方法,让学生不仅在改写中进一步熟悉了议论文论证结构的特点,而且在改写中比较,还让学生切实体会到了议论文语言和记叙文语言的不同。
  以下是学生改写时所作的分析论证(画“~~~”的是分论点):
  解决百姓温饱问题的国君深得人心。民以食为天。人不可能饿着肚子干事情。马克思认为,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心里慌。作为国君只有从关心百姓生活入手,给百姓制定一定的产业,让百姓有吃、有穿、有用,才能得到百姓的拥护。“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无污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这是重视农业,保护渔业,解决温饱的具体措施。“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能使百姓对生养死葬感到满意,饱受战难之苦的百姓对国君自然会充满感激之情。百姓归顺国君将犹如水总要向下流动一样顺理成章了。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丰而知荣辱。百姓没有衣食之忧时,再去教育百姓,让他们懂得孝敬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百姓会欣然接受。饥寒起盗心,饭饱不思家。解决了百姓的温饱问题,不仅能从根本上使百姓归顺,还能使社会安定,便于统治,也为进一步统一天下和国家长治久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让百姓过上小康生活的国君得民爱戴。作为父母官的国君有责任不断满足百姓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要。施行仁政,不仅能让百姓有吃的,还能让百姓吃好;不仅能让百姓有穿的,还能让穿上昂贵的丝织品衣服;不仅能让年轻人吃好穿好,还能让五十岁、七十岁的老人穿好吃好。享受到高度的物质文明后,百姓自然也会渴望享受到精神文明,这也是人与动物的主要区别。兴办学校教育让百姓受到良好的教育,是深得民心的人性之举。得民心者,得百姓,得百姓者得天下。
  在改写中,学生还体会到同样是谈论“仁政”内容,是记叙文的原文侧重于用描述和对话展示;写成议论文时,语言则转向以论证说理为主。
  在练习改写中,学生不仅进一步掌握了议论文的论证结构模式,而且还体会到了议论文的语言说理性强的特点。以课文为蓝本,就近取材,学以致用,让学生学习议论文的写作有据可依,效果理想。
  
  柯蕙,教师,现居湖北房县。

在学习中模仿 在改写中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