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每一个受教育者都具有“受动性”,但这种受动性是可以且应该朝着主动方面转化的。教育者的基本职责在于帮助受教育者逐步实现这种转化。教育的真谛在于帮助一个人减少其在受教育过程中被动、机械的成分,同时增加其主动、创造的成分,即帮助一个人有效地认识、设计和创造自己。一个人和谐阅读的过程是由被动到主动到能动、由自发到自觉到自由、由接受阅读到享受阅读的过程,也是一个自我认识、自主生成、自觉成长的过程,这种层层递进、动态生成的发展过程,表征着人受和谐阅读教育的三种状态、三个层次和三重境界。
第一、接受阅读
阅读让人变得懂事、文明;阅读,让人变得高尚、完美;阅读使人类走出了蛮荒;阅读,使人类有了自己的历史……人类的文明与阅读密不可分,一部文明史便是一部阅读史。
教师应告诉学生:阅读,是一种美好的精神活动,一种获取知识的重要源泉,一个民族自强不息的重要标志。而一个正当有效的阅读,一个理想的阅读更应该是一个以经典阅读为基础的阅读,应该将经典阅读作为整个阅读的核心。何谓经典?凡是圣洁的、美感的、雅致的、庄重的、忧郁的、悲悯的,富有意境的东西,便是经典。经典是经过一代代淘洗和沉淀的,经典是一种至高无上的东西。阅读经典才是高尚的阅读。
对于自己的学生,要求他们每天跟着我阅读1小时。我说,如果你们一天不阅读,你们的外表就是长得再好看,也会变丑,会在某天早晨变成一只“镀了白铜的元宝”。我告诉学生:这辈子我见过许多先生,初看,他们的头发灰白,脸色憔悴,个子不高大,身材也不魁梧,穿着一般,相貌平平,一点也不“帅”。可是,只要细看,我就发觉在他们的脸上、身上,有一种特别的气质。这种气质,就是我平时常提的那种“书卷气”。我知道这种“气”完全是他们坚持阅读,坚持多年长时期的阅读,才慢慢积蓄而成的一种“气”,它从人的灵魂与骨头,从人的眼底无声无息地散发出来,这就是人世间最美丽的东西。
第二、感受阅读
感受阅读是学生在和谐阅读过程中主体性开始萌发、自我意识与自主能力开始显现的阶段。这一时期,学生开始以“自我”、“主体”、“主人”的立场和态度观察、认识、体验、参与各种教育教学事务,并在具体教育活动中形成自我反思的意向和能力。在接受阅读阶段,学生的自我更多地表现为“主我”而非“宾我”,或者说“宾我”开始向“主我”转化。感受阅读使得“接受阅读”不再是简单、机械、僵化的,而是有意义,有趣味,有个人领悟的。
阅读,长期坚持才能有效。要让每位教师都能鼓励学生读书,让每位家长都能支持学生读书,让每个学生都能热爱读书,必须重视读书的软、硬件建设,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让学生走进校园,耳之所闻,皆为书声;目之所及,尽为书影。
学校的图书室、阅览室纷纷敞开了,一批适合学生阅读的新书搬上了书架,新的管理制度使学生更便于借阅,有限的图书发挥了更大的作用;一些条件比较好的学校建起了电子阅览室,学生利用网络阅读经典名著;班级图书角,成了最能牵动孩子们的地方……
早晨,学生踏进校门,广播里迎接他们的是《三字经》、《诗经》、《读书方略》等中华经典;课间,“小学生古诗新唱”代替了传统的铃声;中午,红领巾广播站又准时开播,在“我读书我阅报,我成长,我快乐”的导语后,是“中华成语千字文”、“世界经典寓言故事”、“成语故事”、“世界儿童文学故事”以及学生习作的朗读声。
浓厚的读书氛围调动了学生阅读的积极性,读书乐、乐读书,学生尽情享受读书带来的无穷快乐。
第三、享受阅读
享受阅读是一种更高级的状态、层次和境界,体现出阅读教育的审美性、创造性、终生性、完善性。能够享受阅读的人,热爱、追求知识与真理,体认、把握住了有关知识的内在旨趣、价值与意义。享受阅读是求真的阅读、向善的教育,达美的教育。
纯洁的童心最容易与艺术大师产生共鸣,孩子感受到成人未必能感受到。每堂快乐阅读课,都有令人激动的阅读分享体验。读《小迷糊兔》是孩子们告诉我:“小迷糊兔为什么想要盖一座红色的尖顶的房子?因为它爱吃胡萝卜,红色的尖顶就像它爱吃的胡萝卜。”读《别再亲来亲去》,是孩子们告诉我:“为什么原本对亲来亲去‘没门’的末末最后也亲了小弟弟?因为‘亲’之门打开了,是‘爱’开的门。”读《爱心树》,是孩子们告诉我:“树墩上留有一棵男孩的心,所以大叔从来就没有离开过男孩,也从来没有寂寞过。”
学生在和谐阅读教育中的表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不断增强是享受阅读的一个很高境界。如果说学生在感受阅读中逐步形成了自我的话,那么人在享受阅读中就是不断完善、丰富、展示或表现自我。
席洪周,刘传庆,教师,现居山东邹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