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0年第6期 ID: 141396

  

引导学生建立新型的学习方式

◇ 周 舫

  新课标的核心理念是“一切都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这一理念迫使学生需形成新的学习方式。从本质上讲,新型的学习方式应以弘扬人的主体性为宗,以促进人的可持续性发展为目的。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在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时,要把握新型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在实践中,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做到以下几方面:
  一.我要学
  传统的学习方式是学生被动地等待知识的到来,由教师给或由家长给,大人们准备好知识的养料,孩子们只需张口,学习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外在的强制,在学习活动中表现为“要学我”。现在,首要任务就是要学生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即“我要学”。
  “我要学”是学生对学习的一种内在需要,如何满足学生的内在需要呢?
  ⑴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好语文的热情。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是掌握知识,获得实际技巧的动力,由此,在教学中力求做到寓教于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是一个实际问题。新生入学的第一节语文课,我自选教学内容,采用“茶馆”式的教学方式,自我介绍,讲故事、说典故、读美文,纵横几万里,上下几千年,用丰富的新颖内容吸引学生,用灵活多样的方式打动学生,把学生引入语文天地。
  风华正茂的中学生正处于求知欲望强烈的年龄段,要赢得学生注意力和兴趣,在教学中,必须精心设计每一节课,可采用情境导入,烘云托月,联想引发的方法扣住学生心弦,使学生全身心投入语文学习中。也可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增强教学的艺术性,借助于音乐、美术,多媒体手段丰富教学内容,使学生投身于课文所展示的境界。
  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学生会越学越想学,越学越爱学,有兴趣的学习则事半功倍。
  ⑵培养学生责任感,使学生意识到学习语文的责任。语文学科是祖国的语言的学科,作为一名中国学生,有必要认真学习母语。要使学生认识到学好语文是热爱祖国的表现。我国文学巨匠鲁迅,青年时代选择科学救国道路,被官费送去日本留学,他到仙台医学院学医,他学医动机:治病救人,为革命服务。可是后来鲁迅弃医从文,他认为要从根本上解救中国人就是要治医中国人的精神,于是他走上了文学救国的道路。这些思想教育内容既可以使学生意识到学习语文的责任,又能作为学好语文的持久动力,只有学生自觉地担负起学习的责任时,学生的学习才是一种真正的有意义的学习。
  二.我能学
  “我能学”,每个学生,除有特殊原因外,都有相当强的潜在的和显在的独立学习能力,不仅如此,每个学生同时都有一种独立的要求,都有一种表现自己独立学习能力的欲望。在教学中,我们尊重学生的独立性,积极鼓励学生独立学习,并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独立学习,从而让学生发挥自己的独立性,培养独立学习的能力。
  在这一阶段中,教师最重要的是要激发学生的潜能,营造氛围,让学生充分自如地展示自我。
  笔者执教刘增山的《秋魂》时,在体味此文的语言特色上,让学生划出自己最喜欢的语句,并说明理由,学生表现出极高的热情,积极发言,有的学生从修辞角度分析语句,有的从句式上分析,有的从词性上分析,有的从词语的搭配上分析……真是丰富多彩。最后请同学们把自己欣赏的语句收录在资料本上。
  曾经有一位青年教师在《乡愁诗两首》的公开课上,设计颇为不凡,首先,他按品读——品味——品析的步骤引导学生学习余光中的《乡愁》,然后再由学生按照学习第一首诗的方法自学席慕容的《乡愁》,教学效果很好,学生掌握了阅读新诗的基本方法和技能技巧,并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
  三.我会学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独特的内心世界,精神世界和内在感受,有着不同于别人的观察和思考问题的方式。也就是说,学生有着独特的个性,实际上,有效的学习方式都是个性化的,因此在这一阶段上,我们要注意。
  ⑴发展学生的个性,尊重每个学生的独特个性和具体生活。例如我们在执教宗璞的《花的话》时,篇末文中写到小男孩走进花丛中,摘走了朴实无华的二月兰,送给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老师。有一个学生说道:“要是我就送玫瑰,象征老师的美丽。”又有学生说到:“我要送芍药,要求老师保重身体”……还有一位学生说:“老师是辛勤的园丁,我欣赏外表美,内心也美的老师,可二月兰仅仅是心里美,而外表朴实,送给老师还是有遗憾。”学生们的议论,可看得出她们敢于说出自己的意见,也证明她们读透了文章。面对于他们的见解我们应尊重和正确地评价。
  ⑵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问题意识是指问题成为学生感知和思维的对象,从而在学生心里造成一种悬而未决但又必须解决的求职状态。
  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对教材观点和老师授课的内容进行大胆质疑,提出不同见解。教师决不掩饰教材中可能出现的错误及自己讲解中存在不足的事实,例如:语文自学辅导教材《庖丁解牛》一文中“砉然响然”一句,“砉”字在字典中注“hua”音,而教材中注“hua”音,学生疑惑,寻问是否错误,后经查实,“砉”是拟声词,两种读音都可以。
  教师可在每节课中留给学生发问的时间、空间,激起他们问的兴趣。例如学习《走出地平线》一文时,我在课堂采用讨论法,要求每位学生根据对课文理解提出三个问题,在收集问题时,我发现了一些具有创意性的提问:①文中所谈的“思想上的牢笼”是否会形成“自闭症”?②人站在珠穆朗玛峰上看得到地平线吗?③在某种特定的情况,自己构建的封闭圈也是自我保护的一个手段,为什么要冲破呢?通过讨论,使学生思路活跃,敢于大胆质疑。
  四.学以致用
  学生在课内学到的东西,在课外得以延伸,到实际生活中马上能用,获得锻炼的机会,也增强了学习的信心和兴趣。例如学了新闻,通讯的体裁,可以要学生动手制作手抄报,有人收集资料,有人写新闻,有人排版,有人设计图案,有人抄写,大家齐心协力,成功地创办了自己的报纸。除此以外,可以多开展活动,写标语,举办书法比赛。开辩论会,训练学生口才、胆识,培养学生严谨的思维能力。学写调查报告,自定研究性报告。在我教学的班级里,曾有一阶段学生上网现象比较严重。为了解决此问题,我布置学生调查所在地的网吧营业地是否正当,进网吧冲浪者的年龄段,娱乐项目分别是什么……然后写一篇《中学生上网现象调查报告》。学生们很乐意完成此任务,待调查报告交来之后,许多同学得出结论:上网要有度,不得到私营网吧上网,甚至不能涉足不健康的网站。学生们通过体验实践,学以致用,正是语文教学的工作和实质。
  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我要学”——“我能学”——“我会学”——学以致用,这一流程是循序渐进的,是尊重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独特性、问题性和体验性特征的,只有如此,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建立新型的学习方式。
  
  周舫,教师,现居湖北黄石。

引导学生建立新型的学习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