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才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呢?我认为:第一,把握精神,研透教材,在“用好”、“用足”上下功夫,即在深入把握教材、深刻领会编排意图的基础上,紧紧抓住教材的要点,充分利用教材,引领学生在文本中有所悟,才能有所得;第二,“创造性”或“艺术性”地使用教材,对教材进行合理的重组调整、补充删改,在走进教材的基础上,走出教材、超越教材。
一.走进文本、领悟内涵、追寻有效语文教学
教材是实施课标的平台,是育人的工具,是完成教学任务的载体,也是提高人文素养的凭借。所以,在教学中要深入细致地研究教材;不管拿到哪个文本,都不要急于进入所谓的“教学设计”,而要对课文仔细阅读,从容咀嚼,明其思路、知其意图、探其精微。抓准作者通过一词一句一字,甚至标点符号来表达其思想的方式方法;全面权衡课文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这样教师才能站得高、看得远,站在主导的位置上,去引领学生质疑、指导学生探究,从而恰如其分地完成教学任务;教师才能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提高自身的能力。
记得肖川先生曾经说过:完美的教学,必定有两个不可或缺的条件:深刻与真诚。我以为,这里的“深刻”是对教材的解读而言。不是有专家曾经呼吁“语文教师要成为文本作者的知音”吗?把“深刻”作为完美的教学的第一要素,真是真知灼见。试想教者如果只是肤浅地去“理解”课文,丝毫不考虑作者创作时的“原始体验”,期望学生对文字有深刻而独特的体验,不就成了一句空话?教学中又怎能引导学生走进作者内心的深处,领悟所要表达真情实感呢?又怎能达到语文教学所要达到的目标呢?
二.走出文本、胸有成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教材,编者所表达的可能是多元的,教者可以发挥的训练点可能也很多。在深入解读文本之后,以自己的眼光取舍教学主题,有机地整合教学资源,对教者显得尤为重要。这便是语文难教的又一原因吧。我以为,对于教学文本,决不能平均用力,也不可能面面俱到。要在想象中丰富,在取舍中整合,在比较中思辨。
人教版义务教育实验教材一年级语文下册,以“夏天”为专题组织编排教学内容的第四组课文,按照教材的编排顺序和正常的教学进度,在夏初就已经教完了这一组课文,更何况今年气温较往年偏低,要达到教材的编排要求,引导学生走进大自然,走进生活的大课堂,让学生观察夏天的景物、气候,体会夏天的美丽,感受夏天的情景,谈何容易。如果按部就班的去教、只能是凭空说教,即使有所体会,也是“雾里看花,水中望月”。这样教材与生活的结合就成了一句空话,教材要达到的目的也成了“水中花”、“镜中月”。在夏天的特点还没有明显变化时,学生如何去观察?等学完课文再去观察意义还强吗?即使学生去观察了,那和教材的结合还紧密吗?学生的体会还能深刻吗?因此,为贴近学生的生活,达到寓教学于生活之中的目的,根据农村实际,结合季节变化特点,我就“创造性的使用”了一次教材,即:先教学第五组和第六组的内容,把第四组调到了第六组课文的后面进行。
这样调整后,随着五、六两组课文教学任务的完成,夏季的特点也慢慢地显现出来了,教材中以夏天为主题的课文,也一篇篇的呈现在了学生的面前。有老师的引导,有平时观察的积累,学习课文的前前后后,到树林里去听蝉鸣、看蜻蜓;到池塘边看荷叶、赏荷花;夜空下数星星、听歌谣。再融入文本中,通过读诗歌、诵文章,使学生的亲身体验与课内、课外相结合,自由自在的“去感受夏天的美好,去体味夏天的情趣”。这不正符合“夏天是孩子们的,欢乐是孩子们的,梦想是孩子们的”的编写意图吗?“学以致用,永远是教育的直接目的”。教学顺序的调整,使文本贴近了学生的生活,使文本走进了学生的生活,当孩子们望着红彤彤的樱桃,听着知了的歌声,带着愉快的心情走进了夏天时,夏天也“走进了孩子们的心里,走进了孩子们的梦中……”
学习,其实就是学生的人生。为了还给学生一个“诗意”的人生,教学中只有饱含激情地走进每一节课,努力超越单一僵化的语文教学模式,才能让学生在每一课的学习中有新的感悟、有新的体验、有新的收获。为了让每一节课对学生都有意义,我努力地沟通着学生的日常生活与学习生活,让沉默的课堂,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于是,出现了该讲时,不再缄默;该问时,不再迟疑;该演时,不再踌躇……于是,课堂上,我和学生一起快乐、一起悲伤……达到课已终而意无穷,细细品悟在生活中的效果。
乔元勤,教师,现居山东泗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