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主义背景下的中学语文情境教学,它利用情境让学习者尽量回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它强调发挥学生情绪上的主观能动性,更好地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从而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教师根据利用音乐、朗读、表演、多媒体等手段来创设情境,从多方面调动学生的情境体验,使文章中的“情”与教师、学生的“情”融为一体,让学生的心灵走进语文,走进生活,进而品味语言美、人文美、精神美,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一.妙用音乐,渲染情境。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在课堂上妙用音乐,能发掘学生兴奋点,激发学生无限的想像力,促使其思维活跃,反应敏捷,帮助学生体味意境、强化记忆、理解课文。(1)配乐朗诵。教学白居易的长诗《琵琶行》时,配以古琵琶曲《西江月》,让学生跟着音乐朗诵诗歌,学生们兴趣十足,教学效果很好。(2)听经典音乐,理解文本。学习《孔雀东南飞》,让学生听《梁山伯与祝英台》,在优美的乐曲中学生会由梁祝的爱情故事联想到焦、刘的“举手常劳劳,两情同依依”,由梁祝的“化蝶”联想到焦、刘的“化鸟”,从而启迪学生的心智,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养。(3)借流行歌曲,理解课文。学生们对流行歌曲比较感兴趣,而某些歌曲抒发了人们的真实情感,因此,在语文课上,完全可以引他山之石以攻玉。学习《我与地坛》时,当学生们逐渐被史铁生厚重豁达的人生品格和母亲坚强隐忍的爱子之情所感染时,播放满文军的《懂你》,美文与音乐、文情与乐境水乳交融,教学效果自然是水到渠成了。
二.美读作品,走进情境。教学文学作品,要让学生美读。“美读”,它要求朗读者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发挥想像,投入热情,并通过富有艺术感染力的声音,生动地再现文章的思想内容,激起或爱或憎的强烈情感。它能将形象思维、情感体验与抽象思维结合,教会学生发现美,让学生受到美的震撼和情感的激荡。赏析《沁园春·长沙》,披情入文,引导学生领略伟人毛泽东“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豪迈情怀。教师要引导学生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生命世界,感悟作者的情感,与作者展开生命对话,在感悟、交流对话中获得对人生价值的感悟,陶冶情操。
三.表演课本剧(小品),塑造情境。戏剧是人物扮演故事的表演艺术,如果光靠音乐、朗读、教师讲解等恐怕不能达到使学生“身临其境”的教学效果。如果让学生来“演”,就能塑造情境。学生将课本当作戏剧剧本,自行分配角色,布置道具,通过对白、动作,使教学内容更加现实化、形象化。学生在角色意识的趋动下,全面地活动起来,甚至由“扮演角色”到“进入角色”,由教育教学的“被动角色”跃为“主动角色”,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学生的主动接纳知识、主动想象、主动探究、主动操作训练等一系列良好的学习品质、学习习惯都可以得到培养。
四.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多媒体的特点是图文声并茂,能向学生提供形式多样、功能各异的感性材料(动感画面、背景音乐),能把学生带进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从而为课堂教学营造一种浓厚的学习氛围,以此拨动学生的心弦,荡起思维的火花,使学生以最佳状态投入学习。教学《南州六月荔枝丹》,如果借助多媒体将荔枝的彩色照片展示给学生,那么学生会直观地明白荔枝的特征。特别是文学鉴赏课,运用多媒体教学,效果非常好。多媒体进入课堂,使教学环境焕然一新,给学生提供创新思维的感性材料和空间,唤起学生的兴趣,萌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以促进学生的思维积极地开展,产生创新的火花。
五.运用语言,描述情境。兴趣既能促进观察力的发展,又能启发学生想象力的升腾,又能开启学生思维的门扉,能“把学生的精神力量发动起来,去思考,去推理,去独立探索问题的答案”。在教学文学作品时,教师根据教材特点,运用语言,设置情境,让学生走进文本,既有助于学生理解教材,又能激发学习兴趣。教学《雷雨》时,当讲到侍萍将周朴园的支票撕了时,教师这样说:周朴园面对侍萍想用支票息事宁人,但侍萍却把支票撕了,周朴园说了三个字——“可是你”,他究竟想说什么呢?同学们假如你就是周朴园,此时此刻,你要对侍萍说什么呢?请把要说的话说出来。教师的精心设问,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兴趣浓厚,积极参与,主动学习。
总之,在人本主义教育观影响下的语文情境教学,能够开发学生的潜能,并能给学生提供自我实现的平台,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陈家武,教师,现居四川安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