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写作训练几乎成了人人皆知的“软肋”,偶然读到陆机的《文赋》,发现有许多创作理论值得语文老师借鉴,并可以用来指导作文教学。陆机最富理论价值的观点是对创作过程的论述,他强调感物、想象、情感、创新等在创作时的重要作用,“它着重探讨了文学的内部规律,第一次全面系统地研究了文学创作的基本理论。”(1)这些理论对作文教学的指导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虚心感物、体悟生活
《文赋》云:“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在这里,陆机要求作者要随四季的变化感叹光阴易逝,目睹万物的盛衰要引起思绪纷纷。写作需要作者拥有丰富的积累作基础,主要包括生活积累和语言积累,也就是需要教师首先解决学生“无米之炊”的问题。在《文赋》中,表现在陆机强调要“虚心感物”、“积学养志”,这是创作前必须具备的准备工作。因此,在作文教学时,要求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虚心感物,对生活中的一事一物都能有自己的感触。其实写作素材就存在现实生活中,一个浅浅的微笑,一次轻轻的叹息等,只要用心去观察,就会产生不同的内心感受。清代诗论家袁枚说:“斜阳草树寻常物,解用都为绝妙词。”所以要想让学生写好作文,就必须让他们走进生活,用心去观察和品味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美,让学生在五彩缤纷的生活中挖掘取之不尽的写作素材,让现实生活的源头活水滋润作文田园。
写作素材除了从生活中直接获取外,还可以通过阅读来积累。《文赋》写到:“伫中区以玄览,颐情志于典坟”、“游文章之林府,嘉丽藻之彬彬”,这里,陆机强调虚静、玄览的精神状态和胸中贮存的古代典籍、前人往事等学识积累是作者构思之前必须具备的条件。丰富的学识积累离不开作者的广泛阅读,但绝大部分高中生阅读面相当狭窄,他们不读经典,不读名著,对他们更感兴趣的是“网络文学”,是武侠小说,是言情小说。由于没有积累,许多学生连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都有困难,而且脑子里总是小学、初中用过的一些陈谷子烂芝麻,毫无新鲜感。所以广大语文教师应在“源头活水”上多下功夫,可以充分利用图书馆的文化资源,向学生推荐一些经典名著,也可以通过读书社等活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较好的阅读习惯,通过阅读,促进学生多积累作文素材。有了丰富的积累后,学生写起文章来往往会“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歙张”。
二.“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想象
《文赋》云:“精骛八极,心游万仞”、“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这些都充分说明了想象在创作中的作用,写作是离不开想象的。“文学重要生命有二,一是实感,二是想象力,要能从想象力中活跃出实感来,才尽文学家的能事。”[2]陆机重视想象在构思中的重要作用,在作文教学时,想象的作用也不可忽视,构思活动一开始,教师要求学生要“皆收视反听,耽思傍讯”,使注意力高度集中,不受外界环境中各种纷繁杂绪的任何干扰,然后插上想象的翅膀,“精骛八极,心游万仞”,去“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即从时间和空间的维度去寻找写作素材。
学生如果能进行合理的想象,对提高他们的阅读和作文水平都有较大的帮助,在阅读时,他们能与作者进行情感交流,在写作时,能获取他们从来没见过或不可能见到的景象,并可以对写作素材进行巧妙的加工和创造。而且想象可以使情节更曲折,让内容更充实,让人物更典型。同时想象又可以把不同的事物联系起来,让不相关联的现象发生联系,这样就可以拓宽写作思路和写作空间。古代诗人喜爱而且善于运用想象,像屈原的《离骚》,是作者神奇想象的产物。李白也善于运用想象,在他笔下,头发可以是“朝如青丝暮成雪”,也可以是“白发三千丈”。为了弥补学生阅历的不足,教师除了要求学生写真情实感之外,还可以让学生通过想象创造出生动逼真的第二自然。
三.“情曈昽而弥鲜,物昭新而互进”——情感
在《文赋》中提到情感的有“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情曈昽而弥鲜,物昭新而互进”,这些都是影响很大的诗歌创作理论。‘诗缘情’是说诗歌的创作是作者为了抒发感情的,更加强调了情感的成分。““缘情”说的提出正是适应了时代创作发展的需要,是突破儒家之道束缚的一个大解放标志。”[3]这表明,陆机强调诗歌要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其实,写作文也一样,需要作者将自己的情感渗透其中。《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写作教学中,……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避免为文造情。”所以,教师在作文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抒真情、发实感,以情动人,使学生的作文达到有血有肉、有情有感的效果。因为,只有至情之文才具有不朽的生命力。
好的作品,之所以能打动人,是因为这样的作品抒发的是真情,情溢于文,没有任何的矫揉造作,无病呻吟。“作文是表情达意的载体,是交流思想感情的工具。”[4] 要想感染和打动读者,无论哪种文体,都不能缺少让其闪烁生命的新鲜血液——“情感”,否则,即使有再华丽的辞藻、再精美的语句,也显得苍白无力,不能获得读者的共鸣。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抒发真情实感,做到“情动而辞发”,让情感在字里行间自然流露,毫不矫饰,因为只有用真情才能碰撞出读者心灵的火花。
四.“谢朝华于已披,启夕秀于未振”——创新
《文赋》云:“收百世之阙文,采千载之遗韵。谢朝华于已披,启夕秀于未振。”这是说艺术构思必须发扬个性,提倡创新精神,不可囿于前人窠臼。“虽杼轴予怀,忧他人之我先。苟伤廉而愆义,亦虽爱而必捐。”这是讲创作需要创新,如果自己所思所得与他人的作品暗合,也必须毅然割爱。《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因此,创新应贯穿于作文教学的整个过程,包括教师命题、教学方法、评价方法等的创新,但无论如何,都是为了让学生写出新颖独特、体现创作个性的作品,只有创新,才能让学生的作文形成色彩纷呈、千帆竞发的局面。
古代戏曲理论家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这样说过:“变则新,不变则腐;变则活,不变则板。”但许多学生的写作素材毫无新意,经常写扶老太太过马路,老师、家长不理解学生,学习压力大等。一要举例时,总是屈原、李白、司马迁,一写到陶渊明,便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由于学生普遍引用这些材料,导致作文千篇一律。陈旧老套的内容、写法束缚学生创新思维,同时也使学生写作文时无话可说,只有点燃创新的火把,才能取得惊人的效果。所以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合理大胆的创新,做到教法灵活有新意,教会学生举一反三,灵活运用。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时刻树立创新意识,让学生从新的角度,运用新的方法,写出“人人心中有,别人笔下无的文章”来。
总之,语文老师要善于利用自己的慧眼和才智,吸收古人的创作经验,并能把它很好得用于作文教学,把作文课变成师生对话的舞台,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增强学生写作的自信心,真正的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参考文献:
[1]钟新果,赵润金.“体变曹王”——试论陆机的文体创新[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2005,15(4):44-46.
[2]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79-80.
[3]张少康.文赋集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131.
[4]杨高旺.中学语文个性化作文教学的思考和实践[J].语文学刊,2007,(1):59-61.
李巧敏,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