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0年第6期 ID: 141423

[ 张迎春 文选 ]   

引导学生改出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 张迎春

  袁枚说:“诗文总需字立纸上,不可字卧纸上。”语言是文章的载体,无论是文章的主题还是作者的感情,最终都要靠语言来完成表达。语言除了要求准确、通顺之外,其表现力和感染力也直接决定着文章的质量。学生作文语言应力求生动、形象,有文采,有表现力。但文章初成之时总会瑕瑜兼有,只有修改,润色,方能成为佳作。古人说:“能改则瑕可为瑜,瓦砾可为珠玉。”从一定意义上讲,中学生作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是“改”出来的。而学生作文语言的修改离不开教师的引导。
  教师如何去引导学生“改”出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呢?
  我认为,正确处理“批”、“改”、“评”的关系非常重要。“批”由教师完成,应为学生指明“改”的方向,提出“改”的方法,是主导行为,重在启发;“改”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二次实践,是主体行为,重在动脑、动手;“评”由教师和学生(可以是小组,也可以是全班)一起完成,是对“批”、“改”效果的检验,是对“改”的方法的归纳,最好以“赏”的形式出现,以彰显学生“改”的成果,激发学生“改”的兴趣。学生作文语言修改应是以批导改、以改美文、以赏激趣的一个再创作过程。
  教师在“批”学生作文时,可通过问句启发、片语指点、模板引领等,引导学生注意选择富有表现力的词汇,富于变化的句式及丰富的修辞手法,使文章的语言质朴又富感染力,准确又生动形象,整齐又错落有致。诵读之时,琅琅上口,读完之后,满口余香。
  下面通过一些例子来谈谈我是如何指导学生“改”出有表现力的语言。
  一.问句启发
  (一)通过问句启发,引导学生发挥想象,运用修辞,美化意象。
  例:《我喜欢春天》习作开头片段修改
  原文片段:“我喜欢春天,我喜欢春天的阳光,春天的花香,春天的溪流,我喜欢春天的风和春天的雨……”
  教师启发:“你告诉了读者‘你喜欢春天’(表达的感情很直接,很抽象)。但没有告诉读者‘你喜欢春天’的原因,难以赢得读者心灵的共感。你能用形象的语言(可适当运用一些修辞手法)告诉读者‘你为什么喜欢,喜欢春天的什么’吗?”
  修改后片段:“我喜欢春天,当春风打着唿哨舞过树的手臂时,春柳的柔条上缀满了叫做青眼的叶蕾,不几天便喷出了脉脉绿叶,如果说彩虹下有宝石,我却总怀疑柳树根下有翡翠。不然叫柳树去哪里吸收那么多纯净的碧绿呢?桃树也不甘寂寞,如霞的花瓣在枝头欢闹着,让人闭了眼好象徜徉在硕果粲然的梦境里……”
  赏析:它不仅向读者传达了感情表述了观点而且还传达了感情产生的原因,它清楚地向读者展示了这样的写作流程:我喜欢春天,为什么喜欢,喜欢春天的什么等。一步一步引领读者进入作者自己所要抒写的心灵世界中。比喻、拟人修辞手法的运用,使语言形象生动,表意丰富,增强语句的表现力。由此可见,写景时,巧用修辞,不仅能美化意象,还能表达作者的某种情味、趣致、情感,体现某种哲理、神韵、美感,以使文章旨远意深、形神俱备。
  (二)通过问句启发,引导学生运用动作、神态等描写,写活人物。
  例:《“死板子”爸爸》习作片段修改
  原文片段:“爸爸经过一年的辛勤劳动,从承包的鱼塘网起了几千斤的鲜鱼,乐得不知说什么好。”
  教师启发:“‘乐’会是怎样的呢?请展开想象,将其‘具象化’。”
  修改后片段:“记得那天,爸爸见箩筐里、水桶里到处都是活蹦乱跳的鱼,乐得不知说什么好,嘴里衔着一根没有点着的香烟,一时提提圆滚肥壮的草鱼,一时掂掂红头黄尾的鲤鱼,轻轻地哼着小调。”
  赏析:用细节描写将人物写活了,让平淡的生活变得那样的富有情趣。给人以细节之美。由此可见,写人应描摹出人物的动作、神态、心理、语言、肖像,通过细节刻画,紧抓主题捕捉特征,以形传神。
  (三)通过问句启发,引导学生选用句式,强化语气,增强抒情性。
  例:《如果我是核》习作片段修改
  原文片段:“战场的亡魂在哭喊,今天还到处可以看见战争的遗迹,我们能体会到当时的痛苦、血泪和白骨,更不用说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的场景了。”
  教师启发:“你在行文中倾注了较为强烈的情感,因此多用问句、感叹句、短句等。但加横线句所表达的残酷性,可能因为句式的原因而削弱了。你能结合文意试作修改,使文句更利于抒发情感吗?”
  修改后片段:“难道你们看不见到处残存的战争的遗迹,听不到战场亡魂的哭喊吗?难道你们还想再次体会当时的痛苦、血泪和白骨吗?难道你们还想让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的场景再现吗?”
  赏析:用三个反问句组成一组排比,语气强烈地表现出了战争的残酷,抒发了作者反对“核”战的情感。抒情性和感染力大大增强。由此可见,不同的句式组合,能产生不同的抒情效果。在需要表达强烈的感情时,可多选用反问句、感叹句、双重否定句。
  二.片语点拨
  (一)通过点拨,引导学生引用、化用古诗句,给人以典雅之美。
  例:《我的邻居》习作语句修改
  原文语句:“绿纱窗里传出了琴声。”
  教师点拨:“文中画线句可化用一句古诗词。”
  修改后语句:“‘琴’声新透绿窗纱。”
  赏析:突出了音乐的动感,显得韵味悠长,给人以典雅之美。中国古典诗词是一座丰富的宝库,它以深刻的思想内涵、高超的艺术手法,熏陶了一代又一代文人学士。在写作中,如果能恰当地运用诗句,就能够充实文章内涵,使之文采斐然。
  (二)通过点拨,引导学生创造整句,给人以整齐之美。
  例:《学会满足》习作语句修改
  原文语句:“破损的寺庙,枯草的蓬乱,花瓣的凋零。”
  教师点拨:“文中画线句可改为统一的句式。”
  修改后语句:“破损的寺庙,蓬乱的枯草,凋零的花瓣。”
  赏析:用三个偏正短语组成一组整句,对称,均衡、节奏感强,给人以整齐之美。同时,一种伤感之情充溢字里行间。整句形式整齐、声音和谐、气势贯通、意义鲜明,因此适于表达丰富的感情、深刻的感受,给人以鲜明的想像和强烈的感受。
  三.模板引领
  (一)提供句子模板,让学生改写句子,化无形为有形。
  例:“美丽”话题作文语句修改
  原文语句:“你克服了自卑,就会有一种无所畏惧的美丽,一种永不褪色的美丽。”
  模板提示:“依照‘无所畏惧’改为‘霜临枫独红,雪至梅孤傲’的模式,将‘永不褪色’改为‘ ’。”
  修改后语句:“你克服了自卑,就会有一种‘霜临枫独红,雪至梅孤傲’的美丽,一种‘真金百炼色永在’的美丽。”
  赏析:用枫叶、梅花和真金这些具体的形象来代替无所畏惧,永不褪色,不但形象可感而且具有了盎然的诗意。由此可见,针对抽象的概念可借用具体的形象来增强语言表现力。
  (二)提供段落模板,让学生改写段落,形成段内排比,增强语言气势。
  例:“创新”话题作文结尾片段修改
  原文结尾太仓促。
  模板提示:“仿照流沙河《理想》开头部分句式给文章加一个段落,归纳全文,深化主题。”
  修改后片段:“创新是石,擦出星星之火;创新是火,点燃希望之灯;创新是灯,照亮前行之路;创新是路,引导我们前行!相信只有创新才不同,但愿‘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赏析:作者语言文采飞扬,排比句式使语意连贯延伸,归纳了全篇,深化了主旨,更给人以赏心悦目之感。适当运用排比,不仅可以增强语言的气势,更集中的表达某种意思或感情,而且可以造成结构形式的整齐美,增强文章的艺术美。用以叙述,则清晰深刻;用以描写,则形象生动;用以抒情,则情深意厚;用以说理,特别能让读者感受到一种鞭辟入里、理直气壮的强烈文气。
  (三)提供篇章模板,让学生全文改写,通过细致描摹,给人以真切之感。
  例:《花》习作修改
  原文片段:“月夜,我伫立在阳台上,一朵昙花悄悄绽放……”
  模板提示:“仿照美国作家克伦·沃森《生命生命》描写‘蜜蜂被踩进泥土到再次振翅飞行’的方法,对昙花开放的过程作细致详尽的描写。”
  修改后片段:“天边那一弯新月发出淡淡的清辉,静静地洒在阳台上。迷朦的月色下,那些白天里姹紫嫣红的花,青翠欲滴的叶,都显得暗淡多了。这时候,几朵刚开的昙花冰清玉洁,散发出缕缕清香,沁人心脾。啊!还有一朵正含苞欲放的蕾儿,会不会开呢?我端详了好一会儿,忽然间,花蕾动了一下……终于,花蕾尖上不知不觉裂开了一个小孔,接着,小孔缓缓地张开,然后花瓣一片片地逐渐舒展开来。那一片片花瓣象是水晶雕成的,连一条条花脉都看得清清楚楚;花心洁白柔嫩,花边透出了一层鹅黄。……”
  赏析:作者对花作了详尽的描写,花的质地、气味、色彩、纹路,花蕾开放的整个过程,让人如临其境,写得细腻生动。细节描写常用于记叙类文章中,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的形态、特征做具体、生动的描摹与刻画,使读者对描摹刻画的对象获得真切、具体的感受和印象。运用绘声绘色的细节描写,关键是调动眼、耳、鼻、舌、身各种感官,从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诸多方面,描摹事物的形状、神态、声音、色彩、气味、质地等特征,使其面目精神跃然纸上,勃勃欲生,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睹其物,如临其境。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作文语言修改的方法定然很多,本文不能一一阐述。但可以明确的是:学生作文语言修改能力的培养需要经过长期的训练,坚持以批导改、以改美文、以赏激趣,才能有所收获。
  
  参考文献:
  [1]方顺荣主编《中考写作指导与训练》浙江人民出版社2008、11
  [2]王曜君主编《精通·中考语文》中华书局2009、9
  
  张迎春,教师,现居浙江杭州。

引导学生改出富有表现力的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