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导读(二):
走过春天的绚丽多姿,走过夏天的如火如荼,走过秋天的丰饶成熟,走过冬天的轻灵晶莹。年年岁岁,轮回复轮回。四季之景,渐渐凝聚成了名家笔端一个个优美动听的词语、一句句引人遐思的诗歌、一段段震颤灵魂的文字。
读美文,品美景,掩卷沉思,伸一个懒腰,张目四望,我们的眼前舒展出的绚烂多彩,那是四季的颜色……
主题文章(二)
雪
鲁 彦
美丽的雪花飞舞起来了。我已经有三年不曾见着它。
去年在福建,仿佛比现在更迟一点,也曾见过雪。但那是远处山顶的积雪,可不是飞舞着的雪花。在平原上,它只是偶然地随着雨点洒下来几颗,没有落到地面的时候,它的颜色是灰的,不是白色;它的重量像是雨点,并不会飞舞。一到地面,它立刻融成了水,没有痕迹,未尝跳跃,也未尝发出窸窣的声音。
“福建下过雪”,我可没有这样想过。我喜欢眼前飞舞着的上海的雪花。它才是“雪白”的白色,也才是花一样的美丽。它好像比空气还轻,并不从半空里落下来,而是被空气从地面卷起来的。然而它又像是活的生物,像春天流蜜时期的蜜蜂,像夏天黄昏时候成群的蚊蚋,它忙碌地飞翔,或上或下,或快或慢,或粘着人身,或拥入窗隙,仿佛自有它的意志和目的。它静默无声,但在飞舞的时候,我们似乎听见了千百万人马的呼号和脚步声,大海汹涌的波涛声,森林的狂吼声,礼拜堂平静的晚祷声,花园里欢乐的鸟鸣声……它所带来的是阴沉与严寒。但在它的飞舞的姿态中,我们看见了慈善的母亲,活泼的孩子,微笑的花,温暖的太阳,静默的晚霞……它没有气息。但当它扑到我们面上的时候,我们似乎闻到了旷野间鲜洁的空气的气息,山谷中幽雅的兰花的气息,花园里浓郁的玫瑰的气息,清淡的茉莉花的气息……在白天,它做出千百种婀娜的姿态;在夜间,它发出银色的光辉,照耀着我们行路的人。它又在我们的玻璃窗上札札地绘就了各式各样的花卉和树木,斜的、直的、弯的、倒的;还有那河流,那天上的云……
现在,美丽的雪花飞舞了。我喜欢,我已经有三年不曾见着它。
记得某年在北京一个朋友的寓所里,围着火炉,煮着全中国最好的白菜和面,喝着酒,剥着花生,谈笑得几乎忘记了身在异乡;吃得满面通红,两个人一路唱着,一路踏着吱吱叫着的雪,踉跄地从东长安街的起头踱到西长安街的尽头,又忘记了正是异乡最寒冷的时候。
记得某年在南京下雪的时候,雪落得很厚,盖住了所有的田野和道路。我和我的爱人在一片荒野中走着。我们辨别不出路径来,也并没有终止的意思。我们只让我们的脚欢喜怎样就怎样。我们未尝感到这是旷野,这是下雪的时节。我们仿佛是在花园里,路是平坦的,而且是柔软的。我们未尝觉得一点儿寒冷,因为我们的心是热的。
记得很多个冬天的早晨,当我从被窝里伸出头来,感觉到特别的寒冷,隔着蚊帐望见天窗特别的阴暗,我就知道外面下雪了。“雪落啦白洋洋,老虎拖娘娘……”这是我躺在被窝里反复地唱着的欢迎雪的歌。别的早晨,是母亲和姊姊先起床,等她们煮熟了饭,拿了火炉来,代我烘暖了衣裤鞋袜,我才肯钻出被窝,但是在下雪天,我就有了最大的勇气。我不需要火炉,雪就是我的火炉。我把它捻成了团,捧着,丢着。我把它堆成了一个和尚,在它的口里,插上一支香烟。我把它当作糖,放在口里。地上的厚的积雪,是我的地毡,我在它上面打着滚,翻着筋斗。它在我的底下发出嗤嗤的笑声,我在它上面哈哈地回答着。我的心是和它合一的。我和它一样的柔和,和它一样的洁白。我同它到处跳跃,同它到处飞跑着。我站在屋外,我愿意它把我造成一个雪和尚。我躺在地上愿意它像母亲似的在我身上盖下柔软的美丽的被窝。我愿意随着它在空中飞舞。我愿意随着它落在人的肩上。我愿意雪就是我,我就是雪。我年轻,我有勇气,我有最宝贵的生命的力。我不知道忧虑,不知道苦恼和悲哀……
(选自鲁彦《雪》,有删节)
赏析悟语
鲁彦眼里的雪是一个活泼乐观的青年,他以倾注极大热情的笔调,高度地赞赏了飞舞的雪花,寄寓了一种积极奋进的人生信念。作者怀着一颗对生活赤诚热爱的心,把自己全身心地融入到飞舞的雪花之中,融入到神奇的大自然之中,竭力展示出世界的美好、生活的美好,带给读者的,是冬天里的温暖,是苦寒中的搏击。作者反复强调有三年不曾见“美丽的雪花飞舞”,足见其内心的热切期盼与热烈欢呼,渲染出鲜明而浓重的感情色彩。品读这样一篇景致温馨美丽、感情率真自然的美文,的确是如同品味一杯香茗,滋味好,身心爽,还感觉到浑身有使不完的力量……
可圈可点
作者充分调动了自己丰富的想象力,从视觉、听觉、嗅觉等角度,把飞舞的雪花展现得生动具体而充满灵性。不论是成年还是儿时,作者对飞舞的雪花都情有独钟。在作者敏感细腻的心灵世界里,雪花幻化成蚊蚋、蜜蜂、千军万马、大海波涛、森林狂吼、礼堂晚祷、花园鸟鸣以及母亲、孩子、花、太阳、晚霞、火炉、糖等具体的事物和人物,将雪的内涵挖掘得无比深透,赋予了雪独特的人格魅力。
适用话题
难忘的雪 冬天的记忆 美好的世界 乐观 生命的活力
阅读链接
盼望了整整一个冬季,终于,你来了。
我这样感觉到春风的吹临,在著名的梁子湖畔,在武昌鱼的故乡,一些绿丝绒般的嫩草从田膛的两边生长出来,点点的黄花漫不经心地开放在旷野里,地米菜也绽放开米粒一样洁白的小花,水鸟们成群地从湖面上飞来,落到空旷的荷塘里,惊得悠游的小鱼儿慌慌张张地钻入到去冬干枯的荷叶下,更有牧童骑着水牛悠悠地走来,驮着西边湖的尽头那一轮巨大的正要沉落的夕阳,驮着浓浓的乡情。
有什么更能表达我的心情呢?望着向晚的湖水,春风撩动着我还年轻的心儿,如孩童的小手。季节已是对我敞开了最温柔的胸怀,就像以往的春天,就像我年少时一样,就像女儿娇柔地在我的怀里厮磨。这就是我的南国呢,白亮的水,柔柔的风,清清的带点儿水腥味的气息,这就是我的日夜的思念。
(选自古清生《春风吹临的湖畔》)
迷人的夏季牧场
碧 野
就在雪的群峰的围绕中,一片奇丽的千里牧场展现在你的眼前。墨绿的原始森林和鲜艳的野花,给这辽阔的牧场镶上了双重富丽的花边。千里牧场上长着一色青翠的酥油草,清清的溪水齐着两岸的草丛在漫流。草原是这样无边的平展,就像风平浪静的海洋。在太阳下,那点点水泡似的蒙古包在闪烁着白光。
当你策马在这千里草原上尽情驰骋的时候,处处都可以看见千百成群肥壮的羊群、马群和牛群。它们吃了含有乳汁的酥油草,毛色格外发亮,好像每一根毛尖都冒着油星。特别是那些被碧绿的草原衬托得十分清楚的黄牛、花牛、白羊、红羊,在太阳下就像绣在绿色缎面上的彩色图案一样美。
有时候,风从牧群中间送过来银铃似的叮当声,那是哈萨克牧女们坠满衣角的银饰在风中击响。牧女们骑着骏马,健美的身姿映衬在蓝天、雪山和绿草之间,显得十分动人。她们欢笑着跟着嬉逐的群马驰骋,而每当停下来,就倚马轻轻地挥动着牧鞭歌唱她们的生活。
这雪峰、绿林、繁花围绕着的天山千里牧场,虽然给人一种低平的感觉,但位置却在海拔两三千米以上。每当一片乌云飞来,云脚总是扫着草原,洒下阵雨。牧群在雨云中出没,加浓了云意,很难分辨得出哪是云头哪是牧群。而当阵雨过去,雨洗后的草原就变得更加清新碧绿,远看像块巨大的绿宝石,近看缀满草尖上的水珠,却又像数不清的金刚钻。
特别诱人的是牧场的黄昏,周围的雪峰被落日映红,像云霞般灿烂。雪峰的红光映射到这辽阔的牧场上,形成一个金碧辉煌的世界。蒙古包、牧群和牧女们,都镀上了一色的玫瑰红。当落日沉没,周围雪峰的红光逐渐消退,银灰色的暮霭笼罩草原的时候,你就可以看见无数点点的火光,那是牧民们在烧起铜壶准备晚餐。
你用不着客气,任何一个蒙古包都是你温暖的家。只要你朝火光的地方走去,不论走进哪一家蒙古包,好客的哈萨克牧民都会像对待亲兄弟似的热情地接待你。渴了你可以先喝一盆马奶,饿了有烤羊排、酸奶疙瘩、酥油饼,你可以一如哈萨克牧民那样豪情地狂饮大嚼。
当家家蒙古包的吊壶三脚架下的野牛粪只剩下一堆红火烬的时候,夜风就会送来冬不拉的弦音和哈萨克牧女们婉转嘹亮的歌声。这是十家八家聚居在一处的牧民们齐集到一家比较大的蒙古包里,欢度一天最后的幸福时刻。
过后,整个草原沉浸在夜静中。如果这时你披上一件皮衣走出蒙古包,在月光下或者繁星下,你就可以朦胧地看见牧群在夜的草原上轻轻地游荡。夜的草原是这么宁静而安详,只有漫流的溪水声引起你对这大自然无尽的遐思。
(选自碧野《天山景物记》)
赏析悟语
这是一篇境界开阔、语言优美、风格明快的散文。作者抓住新疆天山夏季牧场富有代表性的景物,以饱满的热情进行了生动的描写,再现了天山奇丽的风姿。不论是青翠的酥油草,白亮的蒙古包,肥壮的牧群,牧场的雨后、黄昏,还是活泼美丽的牧女,热情豪放的牧民,都给读者留下了深刻而美好的印象。慢慢品读这篇美文,就如同和作者一道悠游在美丽的天山牧场,行走在充满诗情画意的天地之间。
可圈可点
全文结构,是由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文章写作顺序,是空间顺序与时间顺序的结合。作者的观察很是细致,联想很是丰富。描绘天山奇丽景象的同时,也描写了欢乐的哈萨克牧民,作者这样安排,表现了天山牧场洋溢着的无限的生机与活力,也歌颂了新时期牧民们丰富多彩、幸福安宁的生活。比喻手法的灵活运用,也是本文的一大特色。作者运用比喻形象地表现了草原的辽阔与奇丽,将读者自然地带入一片片迷人的风光之中。
适用话题
自然风光 美丽的草原 壮美山河
阅读链接
现在,面向八月的高原,糜谷是黄灿灿的,高粱是红彤彤的,荞麦是粉楚楚的,棉花是白生生的,绿豆荚是黑玖玖的,白菜是绿莹莹的,玉蜀黍亮开自己金黄的肤色,烤烟袒露出它青油油的胸脯……五彩斑斓的秋色错落有致地塞满沟沟壑壑,山山洼洼,川川畔畔。轻风刮过,山洼沟壑的庄稼间,散发出甜蜜气味,川野河谷,像少女的黄裙子灼灼燃烧。
田野上,最后几株迟放的向日葵也黄澄澄的,吸引着几只翩翩起舞的黄蝴蝶,充满黄色的芳香。宁静温馨的小径边,孩子们推着自己那用高粱秸穿南瓜折叠而成的独轮车,尽是这样的小车,吱吱呀呀,黄皮子大南瓜旋转,旋转,徐徐地伸展,呵,许久未见到这样的情景了,它令人想起比利时象征派诗人凡尔•哈仑笔下的风轮……
(选自史小溪《陕北八月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