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语文中考测试的改革也越来越受到广大语文教师的关注。语文中考改革,特别是基于纸笔测试形式的学业水平考试试卷会如何命制,考试试题会呈现什么特点,成为一线教师和教研人员经常讨论的问题。我们课题组于去年研究出台了《2005年课程改革实验区初中毕业语文学业考试命题指导》。今年我们在认真分析2004年和2005年各课程改革实验区的语文中考试题的基础上,总结出新课程初中毕业语文学业水平考试的如下基本走向。
一、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考查
2005年各实验区的中考试卷在组卷方式和试卷结构上,继续保持了课改实验区试卷结构的基本特征,多数都设计了积累与运用、阅读、写作三大测试板块,注重综合地、有重点地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水平。
2004年18个实验区的15分试卷中,有20%的试卷就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内容单独设置测试板块;2005年的66份课改实验区的试卷中,只有4.5%就此单独设置测试板块。应该说,随着测试研究的深入,命题者们更倾向于将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内容的测试有机地融合在积累与运用和阅读考查中进行,以进一步综合地反映学生语文素养的总体水平。
丰富学生的语文积累,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重要内容。2005年各实验区的中考试卷,都在积累与运用部分安排了对学生词语(包括成语)、古代诗文等语文材料积累的测试。分析这类测试题目,我们会发现,试题不仅呈现出对不同积累水平测试的要求,而且着意于引导学生尊重、热爱祖国语言,重视文化积累。
例1.电视连续剧《铁齿铜牙纪晓岚》的字幕中有书写错误,请你帮助改正其中的两个。(2分)
流方百世(___________)如屡薄冰(___________)
不异而飞(___________)兴事问罪(___________)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芳;履;翼;师。能改正其中两个即可,如能全部改正奖励1分,此题最多可得3分。
(辽宁省锦州市试卷第2题)
评析:此题考查了学生的成语积累及在具体语言环境中认清字形、准确用字的能力。所选材料出自一部热播电视剧字幕,有助于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语言文字,形成热爱汉字、尊重汉字的态度。
丰富的语文积累是提高语文能力的基础,优秀古诗文的积累是语文积累的一项重要内容。正是基于这样的共识,近两年来,各实验区的试卷无一例外地考查了古诗文积累,且基本上都采用了默写的考查方式,有的还对学生的书写提出了明确的要求。2005年各实验区的试卷,古代诗文的考查内容以课内为主,66份试卷涉及的古诗文篇目达120余篇,分值大多在6~10分之间。考查方式多样,有记忆性默写、理解性默写、应用性默写和开放性默写。在考查学生对古代诗文的理解和运用时,不仅着眼于诗文字面意思的了解,更注重对诗文的文化意蕴的把握。
例2.在下面田字格中端正地书写名句和对联。
(1)___________,在水一方。(《诗经·蒹葭》)
(2)海内存知己,___________。(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3)___________,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4)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___________。(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5)枯藤老树昏鸦,___________,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6)生活中总会遇到困难和坎坷,但只要你不气馁,不懈地走下去,一定会达到一个美好的境界,这正如陆游在《游山西村》中所说:___________ ,___________。
(7)《论语》中表达要善于向周围有长处的人学习的名句是:___________ ,___________。
(8)亲民党主席宋楚瑜率领大陆访问团在拜祭黄帝陵时所说的“炎黄子孙不忘本,两岸和平一家亲”,言简意赅地表达出两岸炎黄子孙的共同心声,勾起多少人的思念之情。请根据下面上联所表达的内容,集出或改写平时所积累的名句,对出下联。
上联:少小离家为异客
下联:___________
评析:此题考查了学生的古诗文积累情况,但题目的考查角度,对学生能力层级的要求是不一样的。第(1)~(5)小题就是要求学生记熟、记牢原文,体现了古诗文积累的基本要求。第(6)小题创设了一个具体情境,考查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运用古诗文名句的能力。第(7)小题除了考查学生的记忆能力之外,还要求学生理解原文的内容,把握文中语句的含义。以上七个小题,内容涉及了诗、词、文,较全面,还体现了对学生古诗文积累的不同要求。第(8)小题巧改贺知章《回乡偶书》的诗句作为上联,要求集出或改写名句,对出下联,并工整地书写在田字格里。这种以现实素材为情境,将古诗文积累与运用、汉语知识的掌握与运用、文化的理解与积累、思想情感的表达以及汉字的书写融为一体的测试题目,都反映了对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考查。
值得一提的是,部分实验区在古诗文默写题目的命制上还做出了一些积极的尝试,如给考生提供一定的选择余地,要求考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作答;设置加分,鼓励学生展其所长等。
语文课程标准非常强调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倡导“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明确要求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课外阅读总量应达到400万字。2004年课改实验区的语文试卷开始关注中外文学名著阅读的考查,2005年课改实验区的语文试卷则更注重根据课标要求,将文学名著的考查真正落到实处,更重视学生对名著内容的理解。不少实验区的试题都设计了相应的情境,引导学生概述名著的主要情节或主要人物的性格。这类测试题不仅考查了学生对名著内容的理解性记忆,也考查了学生的相应文化积累和初步的文学欣赏能力。
例3.某校初三(6)班同学在阅读《西游记》时,对猪八戒这个人物有两种不同看法,为此语文老师组织了一场辩论。假如你是正方,针对反方辩词该怎么说?(2分)
反方:我方认为,猪八戒好吃懒做,见识短浅,在取经的路上,意志不坚定,遇到困难就嚷嚷着要散伙。而且还经常搬弄是非、耍小聪明、说谎,又爱占小便宜,贪恋女色。是一个贪生怕死、自私自利的人。
正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黄冈课改卷)
评析:此题将辩论引入名著阅读的考查,在考查学生文学积累的同时,也考查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考生提出正方观点时,要作充分的阐述、论证,就要有相应的材料作根据,因此,必须熟知《西游记》的内容。此外,辩论要力求独辟蹊径,击破对方所持的观点,这就为展示学生的思维能力提供了平台。这样的题目既很好地服务于测试目标,又使学生在答题的过程中感受到理性思维的乐趣,增强了探索的欲望,值得肯定。
2005年课改实验区语文试卷中的名著阅读试题涉及书目包括《水浒传》《西游记》《三国演义》《朝花夕拾》《骆驼祥子》《繁星·春水》《平凡的世界》《童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名人传》《格列佛游记》《汤姆·索亚历险记》《鲁滨逊漂流记》《安徒生童话》等。分值基本在2~6分之间。总体赋分虽然不高,但对教学具有良好的导向作用。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2004和2005年实验区的语文中考试题,都注重了对学生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考查。虽然各实验区的试卷并不一定单独设置“综合性学习”的考查板块,但所有的实验区试卷都设计了综合性的考查题目。这类试题突出了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的综合运用,突出了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突出了书本学习和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这类试题关注文化、关注生活,联系学生的实际经验设置活动情境,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综合地运用其语文积累,综合展示自己的能力,而且不少试题还注意体现地方文化特征。
[##]
例4.张军等五位同学组成了研究对联的小组,他们收集了很多对联,整理了有关对联的知识。假如你是这个小组的成员,请接着完成下面的工作。(5分)
1.下面(1)(2)两题,任选一题作答。(2分)
(1)下列对联写的是河南哪处名胜?把相应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①少室山下禅林静,五乳峰前钟磬悠()
②朱仙镇血战丧敌胆,风波亭长恨遗千秋()
③歌吟总带忧民泪,颠沛仍怀爱国心()
④定三分,烧博望,出祁山,大名不朽;气周瑜,屏司马,擒孟获,千古流传()
A巩义杜甫故居B汤阴岳飞庙C南阳卧龙岗
D嵩山少林寺
(2)给下列对联归类,把相应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①东风吹出千山绿,春雨洒来万象新()
②死者长已矣,死而能伸民志伸国权,死犹不死!
生而为何乎?生而成为奴隶为牛马,生亦徒生!(___________)
③远求海外珍藏本,快读人间未见书()
④海枯石烂同心永结,地阔天高比翼齐飞()
A春联B婚联C挽联D行业联
2.邻居王阿姨家的对联贴反了:“爆竹两三声人间是岁”被贴在了左边,“梅花四五点天下皆春”被贴在了右边。请你依据对联的有关知识,用得体的语言向她说明。把要说的话写在下面。(3分)
有关知识:上联,末字是仄声韵(一般是第三声、第四声),贴在右边;下联,末字是平声韵(一般是第一声、第二声),贴在左边。
(河南省试卷第8、9题)
评析:此题以对联知识为专题内容设计了综合实践活动。第1题第(1)小题用对联的形式考查考生对家乡(河南)历史文化名胜古迹的了解,涉及历史上的文化名人、民族英雄、卓越的军事家和政治家、中华传统武术的发源地等,这是河南人的骄傲,也是每个中国人的骄傲。题目融历史、地理、文学于一体,有很强的综合性。第1题第(2)小题从知识运用的角度考查了对联的分类。第2题创设了一个具体的情境,既考查了对联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又考查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从以上的简单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出,课程改革实验区的语文中考试题,特别是积累与运用部分的试题,不再简单地考查所谓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是力图通过不同测试板块和题目的设置,综合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注重对语文能力的有效评价
与前几年相比,2004年和2005年课程改革实验区的语文中考试题更关注对学生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能力的考查,测试目标更为明确。
在识字能力的测试中,各实验区的试题普遍关注学生是否能够读准字音、认清字形,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词语意思,根据具体语境恰当地使用语言。对学生写字能力的考查则强调正确、规范、工整、美观这些基本要求。
在现代文阅读考查中,各实验区的试题都注重考查学生整体把握文意,形成整体感知和初步概括的能力;注意考查学生获取文本信息,并利用文本信息,联系个人经验,对文本内容做出合理解释的能力;注意考查学生利用已经学过的知识,依据正确的价值标准,对文章的内容和形式做出合理评价的能力。具体来看,文学性文本的阅读测试,更注重考查学生阅读中的独特情感体验和创造性理解,说明性文本的阅读测试,更注重考查学生从文本中获取主要信息的能力和初步概括能力。
例5.阅读下面文章,按要求完成16—20题
雨季心思
(文略)
16.通读全文,看看作者围绕“心思”写了儿时雨季中的哪些情趣,请用简明的语言分点归纳。(6分)
17.第①自然段画线的句子表达了作者什么愿望?在写法上有些什么特点?(5分)
18.联系全文,说说文章最后一段,作者为什么既“盼望”着雨声又“害怕”那雨声呢?(6分)
19.同样的标点符号,在不同语言环境中可以表达不同的意思。阅读下面的句子,结合上下文,分别说出省略号在句中所蕴涵的意思。(3分)
20.将第③自然段和朱自清《春》中的一段文字作比较,然后回答问题。(10分)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1)请分别用一个四字短语概括出两个文段中“雨”的特点。(2分)
(2)从描写的角度,比较下面两段文字写雨的异同。(4分)
①雨密了,连成一片,听不到有节奏的水泡声,接下来是一片哗哗响,那是水泡的重叠与连接。接着屋檐下雨水流成了水帘,由上而下扑来。
②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
(3)阅读了两个描写雨景的文段后,你觉得对自己的写作有什么帮助?请写出一点与大家分享。(4分)
(广州市课改实验区卷16-20题)
评析:上面5道题从不同方面考查了学生的阅读能力。第1道题要求学生在整体阅读文章的基础上,对文章的内容进行归纳,考查了学生整体感知和初步概括的能力。第2道题要求学生在理解全篇的基础上,着重理解文中重要的语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品味写法。第3、4道题要求学生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抓住文中的关键性词语,在具体的语境中品味语言,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依据文章提供的信息做出合理的解释。第4题虽然涉及标点符号的知识,但并不是孤立地考查相关概念,而是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省略号所蕴涵的意思。第5题的第(1)小题要求学生将阅读测试材料中的文段和教材中的篇目进行比较阅读,考查的是学生对段落的理解和概括能力。第5题的第(2)小题要求学生理解文章的表达方式,从描写的角度比较写法的异同。第5题的第(3)小题实际上是要求学生联系自己的经验,对文章的写法做出评价。
2005年各实验区的阅读测试一般选择2-3篇测试材料。在66个实验区的试卷中,设计2篇测试材料的有43份,占65.15%;设计3篇测试材料的有19份,占28.79%;只选择一篇测试材料的4份,占6%。在选择多篇测试材料的试卷中,命题者注意根据不同测试目标的需要,利用测试材料的特点,编制不同能力项目的测试题。
随着中考改革的不断推进,各实验区在现代文阅读试题的命制过程中,较多地采用了开放性强的主观性试题。在我们收到的66份2005年中考试卷中,现代文阅读试题共有735道,只有22份试卷的41道小题采用了选择题的形式,选择题占现代文阅读试题总量的5.58%。
2005年,现代文阅读部分的主观性试题更注重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文本材料,要求学生结合文章的具体语言、个人的生活体验和阅读感受回答问题。这类试题的设计既尊重了学生独特的感悟和体验,给了学生创造性理解和表达自己认识的空间,又引导学生尊重文本、品味语言,避免脱离文本、任意发挥的倾向,使得学生的实际阅读能力能够得到较为有效的考查。同时,在开放性试题的使用中,更多的实验区注意分层、分项设定评分标准,评分标准较为详细,既有可操作性,又有弹性。有不少实验区还为阅卷教师提供了参考样例。这种进一步完善命题技术的做法,提高了测试的信度与效度。
2005年多数实验区的语文试题都选择了文学作品作为现代文阅读的测试材料。在现代文测试材料的选择上,不少实验区都注重体现课程标准的要求,重视选文的典范性,强调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能较好地联系学生生活,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能形成正确的导向。部分实验区的现代文测试材料具有较强的地域特色,引导考生进一步关注地方文化,了解、热爱家乡。
[##]
在试题的题型设计上,不少实验区重视测试对学生学习的导向作用,通过设计圈点批注、制作文摘卡等试题题型,引导师生共同关注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的养成。
在文言文阅读的考查中,绝大多数实验区都遵循《2005年课程改革实验区初中毕业语文学业考试命题指导》的相关要求,基本去除了孤立考查文言词法、句法的试题,着重考查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基本能力,注重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与感悟。多数试题是通过词语(主要是常用文言实词)的解释、句段的翻译、内容的领悟等考查学生文言文的阅读水平。部分实验区的试卷还将课内学过的课文和课外阅读的文言材料组成一组测试内容,通过比较阅读的方式,深入考查学生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从2005年中考作文题看,写作能力的测试体现了《2005年课程改革实验区初中毕业语文学业考试命题指导》的相关要求,作文命题力求富有新意,努力设计符合学生认识水平和生活实际的试题,有利于学生表达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感受和理解,不人为地设置审题障碍,不强调文体要求,有利于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
从作文题型看,2005年的作文试题,话题作文仍占主流,命题和半命题作文题型所占比例有所上升。不论采用何种作文题型,各实验区的作文试题都不设文体限制,鼓励学生用自己擅长的文体和表达方式去写作。近一半的试卷设置了二选一的作文试题。这些都给学生的自主表达提供了空间。
从作文的题目或引导语看,作文试题更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内容涉及自然、社会、人生各个方面,给学生提供了较宽阔的表达空间。不少实验区以“求知”“沟通”“和谐”“爱”等为话题,着眼于引导学生热爱生活,抒写自己对生活的真实感受和体验,将作文与做人结合起来,体现出正确的价值导向。
由于纸笔测验形式自身的局限性,借助中考试卷很难全面考查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因此,绝大多数实验区在2005年中考试卷中没有设置专门的口语交际测试题。虽然少数实验区在纸笔测验中继续进行了口语交际能力测试的探索,但在命题过程中都特别注意交际情境的设置,注意引导学生根据具体交际情境恰当、合理地应对和表达。
三、进一步加强中考命题研究,不断提高学业水平考试的质量
通过对2005年课程改革实验区中考试题特点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随着中考改革的不断推进,中考更多地体现出初中毕业学业水平考试的基本特征,强调依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全面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真实、全面地反映初中毕业生在语文学习上所达到的水平,而且开始对教学产生积极的引导作用。同时,我们也不能不看到,语文学业水平评价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课题,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命题的质量和评价结果的信度和效度还应进一步提高。
从2005年中考试卷的分析来看,还有一些问题需要引起2006年实验区中考命题者的注意。
1.进一步加强对初中毕业语文学业测试目标的研究,使测试内容的框架更为清晰合理。
在我们收到的67个实验区的中考自评报告中,16个地区提供了测试用的双向细目表。这些双向细目表对测试项目的把握和表述存在着明显差异。这说明各地区对测试目标和测试内容的把握还存在一定的差异,对语文课程标准相关课程目标的理解还不尽相同。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建议:命题人员应进一步研读语文课程标准,在准确理解课程目标要求的前提下,依据对语文素养,特别是对语文能力结构的科学研究,合理地表述各部分的测试内容,使测试目标和内容框架的描述更为科学合理。
在分析2005年各实验区中考试卷的过程中,我们发现:由于对语文课程标准相关目标的理解存在问题,在语文积累与运用的测试中,仍有少数试题存在着脱离语境孤立地、概念化地考查语文知识的倾向。部分体现综合性学习特点的试题,考查内容游离于语文课程的目标,实际考查的不是语文知识和能力在实际生活、在其他学科学习中的综合运用,而是单纯考查物理、地理等学科的知识。在阅读测试中,有的试卷没有能够完整地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没把现代文阅读测试的重点放在考查学生能否独立地读懂一篇文章上;没有全面关注学生能否对文章内容形成整体感受或做出初步的概括,能否从文本中获取主要的信息并联系个体经验对文章重要词语和关键内容做出合理的解释,能否依据一定的价值标准对文章的内容和形式做出自己的评价这些核心能力,而是片面地理解“注重对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创造性理解的考查”的意思,设计了一些游离于文本之外的“开放性试题”。上述问题虽然出现在少数试卷中,是个别性的问题,但仍然应该引起命题者的重视。
2.命题技术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还有少数试卷测试材料的选择不够精当。如在考查综合性学习和语文知识运用的过程中,有极个别的试题文化品位不够高、价值导向不够好;有少数现代文阅读材料典范性不够,或不适合初中学生的经验水平;个别从课外选择的文言测试材料难度偏大,又没有适当的注释,给学生阅读带来困难;有的作文题没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不便于考生表达真情实感;还有少数试题陈旧,缺乏新意。
从题目表述看,在积累与运用和阅读部分的测试题中,有少数试卷题干的提示内容过于明显、暗示了答案,或题干要求不够明确、表述不够严谨、答案与题目要求不匹配等问题,极个别的试题存在科学性错误。在作文试题的设计上,个别题目指向性不强,内容涉及过于宽泛,学生难以把握,或试题不够开放,限制性过强,影响了学生的自主发挥。也有的作文题目,题干话题转换,含混摇摆,无法使人确定主旨。
从主观性试题的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的制定看,还有部分试卷的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过于简略,不便于评阅者把握标准,难以控制阅卷误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