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09年第7期 ID: 135879

[ 任明新 文选 ]   

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主问题设计

◇ 任明新

  目前的中学语文阅读教学设计环节为:一、激趣导入,二、朗读课文,三、整体感知,四、合作探究,五、美点赏析,六、拓展延伸,七、创新训练。
  这样的程序的设计对于一篇现代文阅读来说是诚然不错的。然而很多课听下来,给人最强烈的感觉是虎头虎尾蜂腰。“激趣导入”和“作者简介”等很精彩,“拓展延伸”的内容很丰富,然而对于文本的语言却知之甚少,多是浮光掠影,浅尝辄止。尤其是不少教师在“合作探究”的名目下让学生讨论的问题,设计得往往过于繁多、零碎,抓不住文章的重点,突不破文章的难点,品不透文章的妙点,没有围绕文章的重难点、精妙点进行必要的精当的主问题设计。因而尽管课堂气氛显得十分活跃,但对文本这样一个精美无比的大花园却是走马观花,所得甚少。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要让学生实现阅读目标,就必须引导学生深入文本语言的内部,汲取文本语言的养分。如此,方能改变目前对文本语言浅尝辄止、浮光掠影式的阅读弊端。对每一篇课文或每一节课作一个精当的主问题设计可以起到以一驭十、提挈全篇的作用。
  教学的主题就是从教学内容整体的角度或学生的整体参与性上引发思考、讨论、理解、探究的“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要问题。
  主问题的设计要新、要深,要能迅速提挈全篇的学习,要能奋力搅动学生的思维。
  一、要紧扣教学的重点设计主问题
  教师在确定每一篇课文及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时,要明确其中的教学重点,把解决教学重点作为教学的主体任务。
  如:莫怀戚的《散步》一文,体现了一家三代四口人浓浓的亲情。这是本文的主题,也是本文的教学重点。据此重点,教师在指导学生充满情感的朗读课文后,为本文拟换一个新标题与原标题比较,然后就可以设计一个主问题:你从文中哪些语句体会到了浓浓的亲情?
  通过这一主问题的设计,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具体语句品析其中蕴含的三代人浓浓的亲情,就能很轻松地解决教学的重点。
  二、要为突破教学难点设计主问题
  《土地的誓言》一文是“东北作家群”之一的端木蕻良在“九一八”事变十周年之际写的散文。此文抒发了难以遏止的思乡之情,对故乡的土地发出了自己的誓言。但作者却用了大部分的篇幅写自己对广大关东原野的热烈而深沉的爱,以及故乡美好的生活留下的记忆。这一点很多学生不易理解,教师可依此难点设计一个主问题:作者对土地发出了怎样的誓言,为什么要用大量的篇幅写自己对广大关东原野的炽痛的热爱以及故乡美好生活留下的印记?
  围绕这一主问题,师生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就能体会到文中一浪高过一浪的感情波澜在作者发出誓言时已达到了高潮,文章先从感情上为誓言的决心而蓄势,从内容上为发出誓言作铺垫。
  三、要依据学生的学情设计主问题
  山东省青年名师朱则光说过:“学生的学情永远是教师教的原始出发点,一切为了学生,应当成为教师的课堂生命姿态:教学的准备是‘学生’——以学生的眼光审视文本;教学的序幕是‘学生’——着眼于调动学生的情感;教学的起点是‘学生’——从学生的心头扬帆起航;教学的过程是‘学生’——教师要贴着学生教;教学的归宿是‘学生’——让学生激动一阵子,更要管用一辈子。”
  我们要换位思考,时时处处为学生着想,把自己的阅读思路转化为学生的阅读过程,把自己的阅读感悟转化为阅读教学策略,让学生“虚心涵泳,切己体察”(朱熹语),感受言语生活的活力,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如:教学鲁迅先生的《社戏》一文时,笔者在将本文的情节从“事情”的角度概括为“随母归省——钓虾放牛——戏前波折——夏夜行船——船头看戏——月下归航——归航偷豆——六一送豆”八段情节以后,根据七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情感特点、兴趣特点设计了两个主问题:(1)你读哪一段情节觉得最有趣味,说说理由。(2)你认为文中哪个段落或句子写得最精彩,说说理由。
  因为文中有很多充满童真童趣的情节可以调动学生童年生活的体验,触动了学生的兴趣点,情感点,所以学生们说得兴味盎然。
  主问题设计的切入点、难易度要紧扣学生的认知点、兴趣点、情感点,教学才可能取得高效。
  四、从课文的标题入手设计主问题
  如:对《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一文的教学,在指导学生充分预习后,笔者从解题入手设计了一个提挈全文的主问题:你从题目中读到了什么?罗布泊在消逝前是怎样的,消逝后又是怎样的?是什么原因使它消逝了?围绕这一主问题,师生深入到课文内部,通过对罗布泊消逝前后的对比,深究出了它消逝的原因。
  五、从文章的主旨入手设计主问题
  《邓稼先》一文是由邓稼先的同学兼好友杨振宁用饱含深情的笔触写的一篇表现邓稼先作为“两弹元勋”为祖国核武器事业所做贡献的传记性文章,此文用六个小标题提起全文,脉络清晰,条理分明。每一个标题均能起到概括本部分内容的作用。
  对于本文的教学,在解题和充满深情的朗读及点评后,我设计了一个主问题:文中哪个地方最让你感动,你为什么感动?可以是一个事例,也可以是一句话,还可以是一个词。这一主问题的设计,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感知和深入理解,对人物精神品质的感受、学习,对本文在写法上的收获,对语言的品味等,都一包袱拎起来了!
  六、从文章的构思特点或结构脉络入手设计主问题
  《福楼拜家的星期天》一文记叙了星期天几位19世纪的大作家在福楼拜家里聚会交流的情况。
  为了让学生充分体会本文对人物气质、性格刻画的精妙传神,笔者一反很多老师将人物填表对比分析的方法(那样太繁琐且生硬乏味),为本文的教学主体设计了一个饶有趣味的主问题: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位作家,说一说理由。
  这一主问题的设计,是在“解题”和“绘声绘色读课文”以及“从插图中找出四位作家”三个教学环节完成以后水到渠成而设置的主问题,这一主问题的设计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几位作家特异的气质和感人的性格品质。
  七、从关键词或关键句入手设计主问题
  张晓风的散文《行道树》的结尾说:“立在城市的飞尘里,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
  这一句点明题旨,也是对全文内容的收束。笔者就从这句话中的关键词“忧愁而又快乐”入手,设计了一个主问题:行道树为何忧愁,又为何快乐?从文中找出语句来理解。
  通过这一组相互矛盾的关键词,学生深入研读文本,理解行道树忧愁和快乐的真正内涵,从而深入理解了行道树在奉献中快乐着的奉献精神。
  八、从事件的发展变化和人、事、理之间的关系入手设计主问题
  这种设计适合于故事情节复杂曲折、人物众多、人物关系纷繁的叙事类作品。
  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这篇人物众多、情节复杂、描写细腻的小说,笔者从小说三个主要人物之间的关系入手,设计了一个主问题:文中人物鲁提辖、镇关西、金氏父女,他们是怎样互相对待的?各分三个步骤回答。
  围绕这一主问题,引导学生理顺小说的情节变化,鲁提辖对金氏父女是一问(为何哭),二赠(赠银两),三救(救出虎口);镇关西对金氏父女是一占(霸占金翠莲),二弃(赶走金翠莲),三诈(诈骗银两);鲁提辖对镇关西是一耍(消遣他),二揭(揭其罪),三打(三拳打死);镇关西对鲁提辖是一从(顺从伺候),二拼(拼命),三求(求饶)。
  通过这样的梳理,人物关系一目了然,情节发展条理分明,鲁提辖的形象也呼之欲出。
  总的来说,阅读教学中的主问题设计就是用精、少、实、活的问题激活课堂,精炼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直指教学目标,达到高效的目的。
  通过合理有序的主问题设计,能有效地简化教学头绪,表现出一种高屋建瓴的设计风格,高效地把握教学内容的特色,使教学内容于单纯之中出丰富,于明析之中出细腻。
  [作者通联:安徽濉溪初级中学]

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主问题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