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行语文版初中语文教材,每篇课文后面均设有思考与练习。这是根据一定教学目标和要求设置的,既是为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又是课文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但是由于它们在中考试卷中出现的可能性小,与中考题型也不完全一致,因此有的教师不屑一顾,或熟视无睹,忽视了它在教学过程中不可替代的作用。
下面笔者以语文版七年级下册为例,谈谈如何发挥语文教材课后思考与练习的教学作用。
1 导入新课,激发阅读兴趣。恰当地选择课后思考与练习导入新课,就地取材,能够使课堂导入化平淡为神奇,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如教《地毯下的尘土》一文时,可利用课后思考与练习中的第一题导入:“课文的标题为‘地毯下的尘土’,它与课文内容有什么关系?试为课文另拟一两个标题,并说说你更喜欢哪一个。”这样既能引起学生对课文主题的思考,又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2 设立教学目标,增强阅读针对性。把思考与练习设定为教学目标或学生的阅读目标,在学生预习或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有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有的放矢,并能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提高阅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如教《桥梁远景图》一文时,要求学生结合思考与练习中的第一大题:“1 作者在说明桥梁的三个要素时,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试加以具体分析。2 将来造桥会有哪些变化?3 将来的桥梁会有哪些变化?”这三个问题是课文内容的整体概括。如果把这一题设定为教学目标,既能激励学生阅读,又能激活学生的思维,使阅读更具针对性。
3 补充、拓展课文内容,提升阅读水平。课改要求学生进行创新阅读,培养创新思维。教材在编写时,由于受编写体例、知识结构等限制,有些知识无法体现出来,而这些知识对理解课文又是必不可少的,编写者就以思考与练习的形式提出来,对课文内容进行补充、拓展。例如《骆驼寻宝记》中的第三大题:“课文讲述了骆驼寻宝的经历,但没有写寻宝过程中骆驼想了些什么。你不妨走进骆驼的内心世界,假设自己就是这头骆驼,写一篇短文,叙述一下你在寻宝路上的心理活动。要求:1 用第—人称来写。2 根据骆驼的特点做合理的想象。3 可以只写一两段心理活动。”该题既帮助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主题,又培养了他们的写作能力。
4 用于课堂提问,提高阅读效率。很多教师对课后练习的处理往往是上完课再回过头来做练习,这样会造成重复教学与时间浪费。把课后练习放在研习课文时作课堂提问,以练习带动课文分析,不失为一种简捷高效的做法。如<骆驼寻宝记》一文中的第一题:“骆驼寻宝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试从课文中找出有关语句加以说明。”该题能引导学生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引发对文章主题的思考。
5 确定教学重点、难点,解决阅读重点。课后练习主要供巩固知识之用,练习的重点、难点也就是教学的重点、难点我们可以通过思考与练习确定课文教学的重点、难点,明确问题设置的意图,从而确定课堂教学主线,做到有的放矢。如《鹤群>一课第一题的第一小题:“找出课文中描写鹤群飞翔的词语,摘录下来,品味、体会这些词语是怎样栩栩如生地展现鹤群飞翔的壮观景象和鹤鹰搏击惊险场面的。假如你也想描写某种动物的活动,首先要多加观察,然后尽可能用准确生动的语句来描述。”这一题是对课文细节描写或精彩片段的阅读分析,也是课文的重点、难点所在。
总之,将课后思考与练习恰当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去,或导入,或导读,或补充,或提问,使之成为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无疑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