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为了帮助高中老师更好地把握选修模块的教学,本期刊发的《巧借语境差异
品味人物对话》和《引领学生在文本中行走——(《红楼梦》选读)教学设计》两文以语文出版社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红楼梦)选读》为例,从理论与实践的角度谈选修课应如何依据教材选文、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及生活积累巧妙地使用学习材料,最终达成引导学生自主阅读的目的。
在文学作品中,人物的言语行为是人物性格特征的体现,所以在分析和欣赏人物对话的时候,人们往往从人物的性格特征入手。但是,人物对话总是发生在一定情境之中的,其中不仅包括人物性格特征的因素,而且包括不同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人物活动和客观事物所构成的现场环境等其他因素。这样看来,只从人物性格特征的角度去分析和欣赏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对话是不够充分的。
发生人物对话的情境,其实就是语言学家所谓的语境。尽管语言学家对语境的问题还有不同的观点和理论,但是对于语境的基本构成因素却有比较一致的认识。概括地说就是,构成语境的因素可能来自语言成分之间的相互运行,例如词与词之间所形成的搭配条件就是一种语境因素;构成语境的因素也有可能来自语言之外,例如人物对话发生时的周围事物也是构成语境的因素。语境因素不仅可以是客观存在的事物(例如人物对话的时间、空间因素),而且也可以是主观存在的事物(例如人物的性格特征、说话时的心情等因素)。另外,语境因素既可以是外在于人物的事物(例如周围的人或物),也可以是内在于人物的事物(例如知识结构和性格特征)。可见,人物的性格特征只是语境的构成因素之一,它对分析和欣赏人物对话具有重要作用,但要准确分析和充分欣赏人物对话的魅力,却不能仅仅依靠人物的性格特征,还要考虑语境中的其他因素。
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对话尽管是作者虚构的,但也具有现实生活的言语交际的基本特征,即主体的人际性、媒介的语言性和时空的现场性。言语交际行为总是在一定的语境条件下发生和进行的,它与语境之间总是相互一致和对应的。所以,我们可以按照各种语境因素与言语行为的对应关系,把它们划分为三大类:一是语言性的,即由语言单位的运行所形成的语境因素;二是现场性的,即存在于现场时空的环境因素:三是主体性的,即人物内在的心理因素和外在的主观因素。这三大类语境因素相互作用,才构成了影响人物对话的语境。
由于语境之中不仅包含客观性的环境因素,而且包含主观性的心理因素,而且人的知识结构和性格特征又都存在着差异,那么相对于每个人物的语境就不可避免地存在差异。即使在同一情节的时空现场里,每个人物也会在各自的知识结构和性格特征的作用下产生不同的具体语境。一般说来,人们之间的语境差异越大,越有可能不利于言语交际的顺利进行。如果说话人的语境与听话人的语境之间存在太大的差距,就可能出现说话人的意思是这样的,而听话人却是那样理解的,两人之间的表达与理解不一致。不过,语境差异并不总对言语行为产生消极影响,有时它可能会使某一言语行为产生特殊的效果。
下面是《红楼梦》第三十回《宝钗借扇机带双敲
龄官划蔷痴及局外》里的一段情节。让我们从语境差异的角度品味T其中的人物对话,看一看能够获得怎样的效果。
林黛玉听见宝玉奚落宝钗,心中着实得意:才要搭言,也趁势儿取个笑,不想靛因找扇子,宝钗又发了两句话,她便改口笑道:“宝姐姐,你听了两出什么戏?”宝钗因见林黛玉面上有得意之态,一定是听了宝玉方才奚落之言,遂了她的心愿,忽又见问她这话,便笑道:“我看的是李逵骂了宋江,后来又赔不是”宝玉便笑道:“姐姐通令博古,色色都知道,怎么连这一出戏的名字也不知道,就说了这么一串子
这叫‘负荆请罪’”宝钗笑道:“原来这叫做‘负荆请罪’!你们通令博古,才知道‘负荆请罪’,我不知什么叫‘负荆请罪’”一句话还未说完,宝玉黛玉二人心里有病,听了这话,早把脸羞红了凤姐于这些上虽不通达,但只看他三人形景便知其意,便也笑着问人道:“你们大暑天,谁还吃生姜呢?”众人不解其意,便说道:“没有吃生姜”凤姐故意用手摸着腮,诧异道:“既没人吃生姜,怎么这么辣辣的?”宝玉黛玉二人听见这话,越发不好过了。宝钗再要说话,见宝玉十分惭愧,形景改变,也就不好再说,只得一笑收住。别人总未解得他四个人的言语,因此付之流水,
这一段情节中的人物有黛玉、宝钗、宝玉、凤姐和所谓的“别人”。他们处在同一个时空环境,却作出了不同的言语行为,其中的原因就是,除了他们共享的时空环境因素以外,每个人物都有各自的性格特征和知识结构,以及各自对现场事物或行为的心理认知,因而导致他们说话的语境出现了个体差异。
我们先看黛玉说话的语境。黛玉听见宝玉奚落宝钗,心中着实得意。她为何如此得意?这涉及宝、黛、钗三人的关系和黛玉的性格特征。黛玉深爱着宝玉,也知道宝玉深爱着自己,然而敏感的性格使她时时担心宝玉见了宝姐姐,就会忘了她这个林妹妹,所以会时不时弄出一点风波来。两人来见贾母之前刚刚经历一次“情重愈斟情”的风波,此时听见宝玉奚落宝钗,黛玉自然得意,而且也想趁势取笑宝钗一番。可是,她刚要搭言,却见宝钗因靛儿找扇子的事发了两句火,良好的修养告诉她,此时“火上浇油”是不理智的,于是话到嘴边又改了口。可见,黛玉说话的语境不仅包含她的性格特征,而且包含她对宝、黛、钗三人关系的认知,既有现场的前因(宝玉对宝钗的奚落),又有她应变的反应。
那么,宝钗又会如何回答黛玉的话呢?我们再看她说话的语境。宝钗看了黛玉脸上的得意之态,心里作出认知反应:“一定是听了宝玉方才奚落之言,遂了她的心愿。”这里也包含着宝、黛、钗三人的关系和宝钗的性格特征。宝钗也和黛玉一样爱着宝玉,尽管两人爱的内涵和方式不同。可遗憾的是,宝钗发现宝玉并不爱自己,这不能不让她伤感,而且黛玉还时不时地给宝玉使点小性子,也难免使宝钗泛起些许酸味。不过,在人格品质上,宝钗是一个封建淑女的典范,给人的印象是温文尔雅、稳重老成。然而今天的情境却不一样了。宝玉对她一句又一句的冒犯,加上其他因素的烦扰,例如天气的燥热、客人的不散,还有小丫头靛儿的不看眉眼高低,这些都对宝钗的心理产生了影响。于是,在现场因素、自身的性格特征以及三人情感经历等因素所构成的语境作用下,宝钗“借扇机带双敲”,说出“我看的是李逵骂了宋江,后来又赔不是”这句内藏玄机的话来。
宝钗的“借”和“带”会取得怎样的效果呢?让我们从语境差异的角度继续品味。先看宝玉的语境。起初,宝玉的心理认知忽视了他对宝钗的言语冒犯以及他与黛玉之间的小别扭,因而他此时的语境没有包含这两组信息:而当宝
钗说出“你们通今博古,才知道‘负荆请罪’”的时候,他记忆系统里的这两组信息—下子被激活,并参与新的语境构成。也就是说,宝玉的语境前后经历了一个变化的过程。而这个变化过程导致这样的效果:宝玉先是没能听出宝钗“李逵”和“宋江”的所指和她话里隐含的玄机,只当她真的不知戏名,便又取笑起她来:而当宝钗自己点破玄机之后,宝玉才恍然大悟,发现自己落入了宝钗的圈套,顿时羞红了脸。与此同时,由于黛玉的语境有着与宝玉一样的“心里有病”的因素,也就难免跟着宝玉进入瓮中。
宝钗“借”靛儿找扇子的事由,为自己找到了一次发泄的机会,又巧设玄机,将宝玉和黛玉双双“带”入瓮中,“温文尔雅”而又“不失身份”地奚落了二人_番。可是,她的话语会引起其他人物怎样的反应呢?对于凤姐而言,尽管她的知识结构中没有“负荆请罪”这个典故的信息,她也不知道宝钗说的“李逵”和“宋江”分别指的就是宝玉和黛玉,她甚至可能不知道“宝玉和黛玉之间的小别扭是宝玉先惹恼了黛玉,后又赔不是”的具体信息,可是她非常了解宝、黛、钗三人之间的微妙关系,在她的记忆系统里存有许多三人平日里发生“小摩擦”的信息。在这些信息的作用下,凤姐立刻听出了宝、黛、钗之间又发生7“口角”,而且是宝玉和黛玉受到了宝钗的奚落。也正因为凤姐的语境里既没有“负荆请罪”这一典故,又没有“宝玉先惹恼了黛玉,后又赔不是”的具体信息,所以她对宝钗话里的玄机没有宝玉和黛玉体会得那么具体,没有听出宝钗在拿宝玉和黛玉的关系取笑二人。于是,她“火上浇油”地说了一番话,其中的“吃生姜”和“这么辣辣的”指的是什么,恐怕只有“心里有病”的宝玉和黛玉最有感触,难怪又是“越发不好过了”,又是“十分惭愧,形景改变”。见此情景,宝钗适可而止地一笑收住,在场的别人“总未解得他四个人的言语,因此付之流水”。从小说的前后情节中我们可以看出,所谓“别人”是指以贾母为首的几个女性人物,其中没有宝玉和黛玉的丫鬟。这些人物的语境之中既没有“宝玉先惹恼了黛玉,后又赔不是”这一具体信息,又没有宝、黛、钗三人之间微妙关系的知识信息,更没有凤姐那么精明的认知能力,她们如何理解得了宝、黛、钗和凤姐四人带有暗语性质的话呢?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人物之间的语境差异产生了奇妙的话语效果:宝钗巧施妙计,引君入瓮,而宝玉不知就里,自投罗网,也把黛玉带入其中。更为奇妙的是,想奚落的一方着实奚落了对方,被奚落的一方也确实感到被对方奚落了,而彼此的“口角”却不被在场的“别人”察觉。试想,如果在场人物的语境完全相同,宝、黛、钗之间的“口角”又会出现怎样的结果呢?曹雪芹巧妙利用人物之间的语境差异,将这一段情节的言语行为分成了三个层次。先是宝、黛、钗的“暗斗”,然后是凤姐的精明“察觉”,最后是“别人”的浑然不解。把贾母隐入“别人”之中,是作者精心设计的一笔。这样设计,不仅使故事情节富有层次,突出了宝、黛、钗和凤姐的人物特征,而且与宝、黛、钗的爱情故事的整个线条暗合。
《红楼梦》中还有不少这样的人物对话,我们可以从语境差异的视角,细细品味其中的奥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