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态课又称原生态课。它是课堂平常状态的展示,是教师基于现有的教学条件,运用智慧和才能,融入个人的创造性劳动呈现出的。常态课,既可以是朴实的,也可以是精彩的;既可以关注局部,也可以关注整体。
那么,常态课具有哪些特点呢?
首先,在教学目的上具有实情性。公开课或大赛的课,其教学目标往往是临时的。在常态课下,每堂课的教学目的必须符合此时此地此班学生的认知水平、接受能力,必须是本学期或本单元教学目标的细化、具体化,具有可操作性——它重视分析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接受能力、思维方式、阅读方式和表达方式等。它会教这堂课应该教的东西,体现出多样的教学价值;在教学目的的表述中,不是用“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这类大而空、无法操作、无法评价的语句,而是用“让学生记住……理解……领会……”这类具有较强操作性的语言。如干国祥老师把《斑羚飞渡》的教学目的定为:感受“敬畏生命”这—人类学主题所带来的震撼与魅力,尝试解读寓言(故事)背后的人类的意图。这是他在内容与形式两个维度上预设的教学方向。从教学实践上看,这二者是一物两面,即只有一个实践;从教学内容上看,我们是在感受“敬畏生命”这一人类学主题所带来的震撼与魅力;从教学的语言形式上看,我们是在尝试解读寓言(故事)背后的寓意。
其次,在教学内容上具有连贯性。赛场上的课,通常不对教学内容提出任何要求,只是提供一篇课文,让老师自主确定教学内容。因课时的限制,加上课文多为教材外的文章,参赛老师常常只能就课文教课文,确定的教学内容也往往是孤立的。参赛老师为了在一堂课内完成任务,势必要对课文有所取舍,如果是较长篇幅的文章,更要进行大刀阔斧的删削。这样,不但课文之间在教学内容上缺少连贯,就是一篇课文内的教学内容也失却连贯性。而常态课的教学内容,一定要切合本专题本板块本篇目的要求。
如教学《孔乙己》,根据既定教学目标,教者将教学过程分解为——第一课时:1 导入,资料助读,诵读并整体感知。2 学生自由诵读全文,找出反映下列内容的语句并揣摩其丰富含义:(1)孔乙己的特殊身份;(2)孔乙己的地位:(3)孔乙己的结局。3 请学生理清小说情节结构,并概括孔乙己的六个生活片段。4 四人学习小组合作探究,分析孔乙己形象,揣摩关键语句,理解人物刻画方法。第二课时:1 探讨课文深刻的思想内涵,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独特的叙述视角、社会环境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等。2 扩展阅读,与《范进中举>加以比照。这样的教学内容,前后相承,紧密相连,既富有创造性,又脚踏实地,是真正的短时高效。
其三。教学语言自然。经常能在非随机听课场合中听到老师在组织教学时“鼓励学生”的话,如“大家精神振作点”“希望你们好好配合”,或者客气些,“希望我们在这堂课里好好合作”,这样的“希望”,我以为还是不希望的好。说出之后,老师自己的紧张、老师的学生非主体观毕露无遗!常态课堂里的教学语言,自然流畅,毫无矫揉造作之感。
其四,在教学指向上更关注学生的发展。常态课不追求即时性效果,不注重轰动性效应,不搞表演,它更注重学生的长期发展。因此,常态课每一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手法等,都在踏踏实实关注学生的素质发展。我们来看看《杨修之死》一文的两种教学目的:
教案A
1 积累文言词汇,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2 了解《三国演义》和罗贯中,掌握课文内容和叙述顺序。3 分析理解杨修的死因,深入探究作者的创作意图。4 分析曹操和杨修的性格特征,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5 总结杨修之死给我们的启示。
教案B
1 了解《三国演义》与罗贯中。2 掌握本文生字的正确读音和一些文言字词的意思。3 理解小说是如何刻画人物形象的,以及杨修的死因和启示。4 明确历史人物与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区别。
仔细揣摩就会发现:A教案在注重学生基础的同时更侧重学生能力的训练和培养,B教案中的“明确历史人物与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区别”则让人生疑,仅凭一篇课文就能区别两种状态下的人物?看了具体教学过程方知,B教案在让学生说一说、做一做、讲一讲、议一议、论一论、析一析的过程中,浮光掠影地让杨修的死走了个过场,学生其实并未掌握多少实质性的知识,倒是A教案,踏踏实实地引导学生一步一步从感性的内容了解走向理性的死因分析,层次鲜明,条理清楚,学生易操作,语文学习能力无形之中得到了提高。
日子平平淡淡,课堂平平常常。学生更需要常态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