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感悟平凡之美,确定朗读基调
《济南的冬天》是一篇情景交融的散文。朗读《济南的冬天》,朗读者首先要感受到文章所体现出的美,体会不到这种美,读起来没有意思,平平淡淡甚至毫无趣味,就会影响到朗读的效果。文章表现的景物与事物是平凡的,没有北国风光,没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没有惊涛骇浪、朔风怒号。但朗诵者要读出这平凡山水带给人们的快乐与温暖,读出“真得算个宝地”的味道,这就需要朗读者仔细揣摩文字。
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是具有暖暖春意的。济南冬天的美在于它的宜人,在于对人的恩赐和给予,在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朗读者感悟文字中这种人与自然的和谐,心平气和地感受自然与生命,有的是对自然赐予的领受与感激,体现在语气中,便有了惬意、从容与淡定。
朗诵者感悟到作者所要表现的济南冬天的这种平凡的美感时,有声语言便有了美感的方向,它不是浓墨重彩、激情四溢的,没有大起大落、大悲大喜,而是自然质朴、温暖惬意的。要在舒缓、自然的口语中蕴涵丰富细腻的音色变化,以表现平,凡事物带来的感动。
二、贴近口语,娓娓道来
朗读《济南的冬天》,应谈吐自然流畅,运用口语化表达,即贴近生活的讲说方式。老舍的文字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难解的句子,但就像一位老者在拉家常、讲故事,亲切备至。在朗读时也要避免生硬地读,要少用高昂的调子,始终要侃侃而谈、娓娓道来。在流畅的口语中,注意吐字清晰但轻巧弹发,声音松弛自如,虚实相生。
文章开头,饶有兴味地讲述济南冬天的特殊,仿佛作者心境舒畅,似在无拘无束的心境中悠然自得地与人谈天说地,似对听者循循善诱:“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济南真得算个宝地。”自然的口语,情感真挚,语言质朴,用声要柔和,不要拿腔拿调。起调不要高。文章语言长短句间隔调配,句式整齐,要注意读出韵律感和节奏感。文章采用对比手法描写济南冬天的特点,读时要注意某些重音,如“北平”“伦敦”“北中国”“没有风声的”“响晴的”“温晴的”。
文章中口语化的词汇运用频繁,朗读时要注意读得自然,如有些音需要儿化韵处理:“围了个圈儿”“缺着点口儿”“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再如:“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天儿”“影儿”“就凭这些”“不忍得”是亲切的口头语,朗读时是连发音,不能断开。
三、设想听众,加强交流感
在朗读过程中,要心中始终不忘听众,要与听众不断交流,似在聊天。文字中也不断有与受众交流的提示,如“请闭上眼睛想……是不是理想的境界?”“因为有这样慈善的冬天,干啥还希望别的呢!”“对,这是张小水墨画,也许是唐代的名手画的吧。”“看吧,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这些文字都不断提示与读者或听者的交流,朗读者要像说自己的话一样自然地与听众交流,而不要有读的痕迹。“对,这是张小水墨画,也许是唐代的名手画的吧。”要读出思索、探讨的语气。
四、展开想象,拟人化表达
朗读者应充分运用想象,在脑海中再现济南的地理环境,心中焕发出对济南冬天的真切留恋和喜爱之情。在描写济南的山时,作者好像中国山水画家一样,“以大观小’,对济南小城作凌空而下的全景描绘。
在描写城外的景色时,作者把视线拉开,视点由城内到城外,由细节到了整体;朗读者的视点也应从近到远,由狭窄到宽敞,思绪从眼前的景观向虚灵恬淡却又生机盎然的境界回归。
老舍描写济南的地理环境与温暖的气候时妙在不直接写,而是拟人地写、对话式地写,朗读时要展开想象,模拟小山的说话、模拟济南百姓的心灵会话,以及作者对读者的循循善诱的说话,通过语气的变化体现出来。
作者对读者说话,是善意、和蔼的邀请;小山的说话,则是温情的、体贴的安慰;人们的心声,则满是美好的盼望、温热的期待。三者声音的情绪色彩微有不同,却绝不是对立的,自然与人心的深深感应、季节与心灵的共同呼吸,形成浑然的整体、和谐的乐章。
朗读者要展开想象,在文字所描绘的世界里遨游,不仅要看到真情实景,还要看到作者眼中之景,把这些想象化为艺术形象,变成有声语言的依据,使语言富于形象感,令听者也领略其中的形象与韵昧。文中色彩描绘细腻动人,如“青黑”“白花”“蓝天”“银边”
“暗黄”:还有“日本看护妇”“花衣”“肌肤”“害了羞”“秀气”……更是将自然人化、女性化,给人以无限美丽的遐想。“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卧”字用得很贴切,小村庄和雪好像被赋予了生命,朗读时稍作重音处理,并用充满情趣和爱意的语气来表现这村庄和雪的“卧”态。比喻是文中常用的,作者把山比作小摇篮:在描写雪时,又把青松比作看护妇,把山比作穿着花衣的少女;在描写水时,把水比作蓝水晶。文中充满比喻、拟人,描绘了各种姿态的景物和形象。这都需要朗读者通过丰富联想和想象,运用声音表现出来。
五、寓情于景,读景语如读情语
在朗读过程中,朗读者应调动自己的情感,在描绘自然景观时为景物蒙上爱恋喜悦的色彩,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文章紧扣“济南的冬天是温晴的”这条主线,描绘济南冬天的山、雪和水,为我们铺展了三幅淡雅的写意画。
文中没有一句明说“济南的冬天真美呀,真好呀,我爱济南的冬天”,但字里行间渗透着这种浓浓的感恩与深情,朗读时,要注意进入情景交融的境界,让文字本身所展现的动人形象带引着情绪和声音,自然地流露出沉醉与喜悦。
如围绕“最妙”的小雪这一中心,不要刻意地强调什么,而要通过轻重的变化,给听者以历历雪景如在目前的启发与想象。那些带有浓重情感的副词、形容词,如“忽然”“微微”“太秀气”等,要读出真情实感和惊叹意味来。再如表现水的“温晴”,用水藻的绿表现水的“暖”,颇有文人画的水墨意趣。“水藻真绿……”情感真挚,如在眼前,要读出逼真感,让听者在绿中、在暖中陶醉。“看吧……”再度形成一个高潮,水天相映,托出一个生机盎然的冬天,对生命、自然、人文发出由衷的感叹。朗读时要展开胸襟,随着视点的引导,气息铺展,声音逐步而适度地放开,表现出自然与人文在心灵中交相辉映的悠远大气。
“温晴”意味着温和与晴朗。温和是总体的情绪,晴朗则是心境的反照。朗读中应兼顾把握,既带有语气上的舒适,也不乏明亮开朗的调子。温和的语调要求朗读者无论声音怎样变化,都不可超出或破坏全体的调子,要统一中存变化,变化中又走向统一。这样造就一个整体的“温暖”的印象:即使是冬天,色彩仍是暖的,暖意胜过了寒意。这就是独特的、迷人的、在平凡中呵护着生命的“济南的冬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