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年国文教学记》一文中,作者田葆瑛于1940年1月到8月,一边在西南联大中文系学习,一边担任家庭教师;1941年5月在云南省立昆华师范代课;1941年夏毕业后至1942年7月在昆华女子师范任教;1942年8月至1943年1月在绵阳六中上课——正好三年!包括家教、代课在内,短短三年,对语文知识与语文实践的互动关系、加强语文基本功的训练的重要性、写作教学的评价标准、语文学习与生活的联系、国文教学更应“因材施教”等问题,都很有见地。
……我在学校里虽然喜欢语言文字,但究竟比较偏重学理的探求,现在却要分外注重基本的语文知识了。……教书的工作逼着我多翻字典,推求字义。基本的语文工作与语文理论的研究打成了一片。或从基本的语文现象上去证验语文的理论,或从语文的学理上去说明基本的语文现象,或从课文的讲解上去推求中国文法的规律。因此倒更引起了我教书读书的兴趣。
因为教的是中等学生,讲授课文除着重文学的欣赏外,仍须着重基本的语文工夫。讲解字义固不可过于板滞,但也须一字不苟,义有所本,免得望文生义。而且这种基本的语文训释工夫,更能帮助文章的了解。训练中等学生的这种基本语文工夫,是干燥的。但是顶重要的。
……我看作文,第一先看思路清楚不清楚,第二再看内容精彩不精彩,第三要看造句通顺不通顺,第四要看修辞适切不适切,最后就要注意文字形体的正误及书法的端正了。
有时我更领着学生举行国文座谈会。记得有一次晚饭后我领着一班学生在山头举行国文座谈会,竟达三四小时之久。我们很随便地讨论国文上的各种问题,大家都发生浓厚的兴趣。直到熄灯铃摇了,她们还不肯回校呢!本来国文的讲授,不是呆板的灌输,应该师生打成一片,与生活密切连接起来,所以我有时候便率领着学生到郊外去。或到庙宇里。坐在神前,讲讲佛家的故事。或在河边上,席地而坐,谈谈诗人的生活。甚至爬上山头,在山林中随着曲曲折折的羊肠小道,前呼后应。及至夕阳西下,大家便唱着歌儿一块回校。女师的文艺生活到如今如在目前呢!
关于作文方面,我照例让学生注意错字。并且我从教书以来归纳出学生作文上最通常的错字,约一二百字,规定为考试的范围。再为他们讲文字之原理,务期他们举一反三,引起注意错字的习惯。
……国文教学又不同别科,比较困难些灵活些。时代的不同,地域的不同,学制的不同,校风的不同,年龄的不同,性别的不同,都会影响教学的不同。甚至各班有各班的风格,各人有各人的志趣,自然在教学上不能取一成不变的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