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建设 2009年第4期 ID: 138243

[ 余耀清 文选 ]   

《春》教学设计

◇ 余耀清

  一、教学目标
  
  1、会读、会写,能理解“读一读、写一写”中的字和词,重点理解文本中富有表现力的词语。
  2、理解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的妙处。
  3、能够抓住景物特点,多角度地描写景物。
  
  二、教学重点
  
  理解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感受富有表现力的修辞手法。
  
  三、教学难点
  
  抓住景物特点,多角度地描写景物。
  
  四、教法、学法
  
  1、引导学生初读感知,深层阅读文本,感受作者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学生采用多种有效的阅读方式,立足文本,合作探究,互助表达。
  
  五、教学设想
  
  把这一课上成美学欣赏课。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文本,走近美
  1、学生自主或合作,查资料,了解朱自清。
  2、展示目标。
  
  (二)阅读文本,欣赏美
  1、初读感知
  此环节以默读为主,旨在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师生探究:从内容上看,课文分为哪几层,描绘了哪几类春天特有的景物?
  师生互动,教师板书:
  
  2、深入赏读
  此环节以学生默读、朗读、赏读等学习方式,赏析上述五幅图画。学生可以打乱文本中的顺序,选取自己认为最美的一幅图画,与同学共赏、互评、互议,重点探讨好在哪里、抓住了景物什么特点、表达了什么情感,力求对文本有个性化的理解与表达,鼓励生成。
  (1)欣赏“春草”的悄然与可爱。
  此处引导学生通过默读、想象,感受小草“偷偷地钻”的情态,从絮絮轻读中感受拟人手法的精妙,进而归纳春草悄然与可爱的特点。
  (2)欣赏“春花”的鲜妍与纷繁。
  此处,以多媒体的形式展示繁花争妍的动态图景,将文本语言转化成可视的、直观的画面,让学生通过视觉的>中击形成对美的理解与渴望,然后,再让学生将画面转化成“最美”的语言表达出来。
  可采用如下程序:①欣赏画面,评析“美”;②结合文本,述说“美”;③闭上眼睛,享受“美”;④朗读、比读,展示“美”。
  (3)享受“春风”的沐浴与轻柔。
  ①学生轻读、默读,沉醉于文中。
  ②探讨:如何抓住景物的特点多角度写景,谁能表达出“如沐春风”的感觉?
  要求学生结合写触觉、嗅觉、听觉、视觉的语句来理解,并进行个性化的表达,这样春风的特点便自然浮出“书面”了。
  (4)感受“春雨”的滋润与温情。
  ①学生轻读,调动情感。
  ②学生结合文本,对“春雨”进行个性化的语言描述。
  ③师生互动,鉴赏“雨中”的美景。
  (5)投身“迎春图”,感受“人勤春早”的氛围。
  此处宜让学生齐读,读出向上的激情及不负春光的决心,还可以适当进行德育渗透。
  (6)导读“赞春”部分。
  这部分是作者在写景后的直抒胸臆,教学中应加大朗读力度,朗读的形式要多样化、高效化。
  ①根据内容及学生的特点,分组读:齐读第一句一女生读第二句一男生读第三句。
  ②探讨:三个比喻句分别蕴涵什么意义?
  ③学生间比读。这三句要分别读出“希望”“喜爱”“力量”的内涵。
  (三)走进生活,书写美
  此环节要求学生通过观察生活,抓住生活中的景物的特点,进行片段描写,字数100字左右。写完后,同座位学生互评,并把其中的“经典”句子在全班展示、评议。
  教师寄语:写同样的景物,可以表达不一样的心情,关键在于抓住了景物的什么特征,以及从什么角度去感受、去刻画。

《春》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