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建设 2006年第6期 ID: 80300

[ 饶杰腾 文选 ]   

温故知

◇ 饶杰腾


  近读《费孝通在2003》一书,特别是书中《文化自觉——传统与现代的接榫》一文,尤受启发。费孝通先生指出:“文化不仅仅是‘除旧开新’,而且也是‘推陈出新’或‘温故知新’。‘现代化’一方面突破了‘传统’,另一方面也同时继续并更新了‘传统’。”对此,书中另一处作了深入浅出的阐释:“从‘今天’是可以推测‘昨天’的,因为历史并没有‘走’,它还包含在‘现在’里。人们一般不去关心这个时间概念——我们说昨天已经过去了,如果仔细想想,你会觉得‘昨天’并没有走,今天有昨天的‘成分’在;就像昨天的‘我’还留在今天的‘我’里,可是今天的‘我’已经有了变化,又不同于昨天的‘我’了。这种看法,是把‘事物’看作是不同时间上变化的集合体。”
  按照这种看法来考察当下的课程改革与实验,就可以发现“今天”和“昨天”的“继续”与“更新”。以语文课程改革为例,2001年7月,由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称“新课标”)颁行,首次提出“课程的基本理念”及相应的“教学建议”。此前,即1996年,《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供试验用)》首次从“教学原则”的角度,把百年语文教学的经验加以总结。如果把“昨天”和“今天”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就可以窥出“它的来历、形成的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的发展趋向”。
  
  
  从1996年的大纲与2001年的新课标的比较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对语文教学规律的认识和把握的轨迹,以及经传承和更新所达成的基本共识。
  学习本族、本国语言,要遵循本族、本国学生学习母语的规律。母语的学习过程自然表现为可区分的阶段性。纵观1922年新学制颁行后历次的语文(或称国语、国文)课程(或称学科)的课程标准(或称教学大纲),小学阶段有以下三种划分:
  六分法(按学年分)1923年。
  三分法(低、中、高)1929、1932、1936、1948、1992、2000、2001年。
  两分法(初、高)1941、1956、1963、1986年。
  根据80多年来的发展趋向,“两分”与“三分”的共同点是把五、六年级视为“高级”;相异点是一至四年级,即“初级”是否分为“低、中”两级,而成为《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所划定的“第一学段”“第二学段”。当下要深入研讨的问题有四个:一是“第一学段”“第二学段”与“第三学段”的质的规定性,二是“第一学段”与“第二学段”的质的规定性,三是前二者之间有无区别,四是“第一学段”至“第三学段”(小学)和“第四学段”(初中)的区分和联系。以上四点可以图示如下:
  
  
  上表说明,“第一、二学段”与“第三学段”、“第一、二、三学段”与“第四学段”的区分度应有所增加而呈现质的不同。
  但是,新课标的“阶段目标”却存在相当大的模糊性。以“识字能力”的培养为例:
  第一学段 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能用音序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学习独立识字。
  第二学段 会使用字典、词典,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
  第三学段 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
  第四学段 能熟练使用字典、词典独立识字。
  表面看来似乎有“序”:从“能用音序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会使用字典、词典”到“能熟练使用字典、词典”,从使学生具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到“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何谓“独立识字”?“初步的”和“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的标准是什么?至于“查字典、词典”是不是“独立识字”的唯一条件,“能用”“会使用”和“能熟练使用”的标准是什么?所有这些都是很难把握的。
  作为教材主体的教科书,要准确、全面地体现课程的基本理念,要为教学提供基本依据乃至于思路。新课标实验教科书的编撰,要坚持温故知新、推陈出新的原则,要遵循学生学习的基本规律(表现为不同阶段以及阶段间的关系)。语文出版社S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小学语文实验教科书(以下简称“S版”)在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注音识字,提前读写”教科书(1986年秋开始使用,80年代末出齐,1992年审查通过,后又作了全面修订。以下简称“注·提”版)的基础上,根据新课标的基本理念,汲取传统小学语文教科书的编写经验,努力构建小学语文教科书体系,给我们以有益的启示。
  
  一
  
  一般说来,基础教育阶段语文课程的设置,旨在使学生具有理解和运用本族、本国和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本族、本国和外国语文课程的不同在于,学生是在本族、本国的语言文化的环境中成长的,学龄前就不同程度地有了理解和运用本族、本国语言文字的基础。入学后,依然在此基础上、在此环境中学习,并在新的基础上,保持可继续发展的态势。
  本族、本国的固有文化积淀在言语和语言里。学习本族、本国语言,从根本上说,是接受民族文化的熏陶和浸染。1996年的高中语文教学大纲首次提到“语文是最重要的文化载体”,2000年修订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01年颁行的新课标仍然沿用。“文化载体”所“载”的文化是学生应当学习的。“教科书应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必须注重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培育适应时代潮流的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同时,“理解和尊重多样文化(高中新课标改为‘多元文化’)”,以扩大视野,汲取营养,在中外文化的碰撞与交融中,求得传统的更新。
  我国历来的语文教科书,尤其是“文选”部分,非常重视文化,特别是本族、本国文化的积累。早在1941年,《小学国语科课程标准》就作出了系统的安排:
  
  
  当时教科书文选的内涵,初级小学按生活领域,由个人、学校、家庭、乡土、民族国家以至于世界人类逐步扩展;高级小学则按常识分,有公民、历史、地理和自然等项。我国语文教育发展的历程虽然艰难曲折,但始终或隐或显地贯串着民族文化的传承和革新。于是必须研究小学阶段语文教育中不可或缺的文化内涵,探讨民族文化和多元文化的关系,并遵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作出合理的安排。
  课文是语文教科书的主体。入选的文章要经过严格的文化选择。S版根据这一原则所采纳的古今中外的作品,凡367课,大致分为两类。
  第一类是关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入选的神话、传说、历史故事几乎涵盖了中国的整部历史,从盘古、女娲、炎黄到林则徐、邓世昌,自上古以至于清末,囊括了政治、经济、军事、艺术、科技等领域,无不表现出浩然正气、坚韧意志和聪颖睿智,这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成语故事更多的是展示中华民族的思维品质和思维方式。S版又以《十二月歌》为引子,系统全面地介绍“年”“清明节”“端午节”“重阳节”的来历。此外,《家》描绘了蒙、维、藏、傣等族家居建筑特色,描述了各兄弟民族的传统与风俗。同时,选入大量古典诗词和重点的长篇名著片段,又以相当篇幅进行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的教育,为孩子们打下扎实的精神底子。
  第二类是关于理解和尊重多元文化的。入选的外国作品(译作)41课,有关外国生活内涵的27课,两者共占全部课文的18%强。采用的内容大多是学生能理解而又需要的。如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和意大利的亚米契斯的作品就颇为典型。
  S版教科书的文选按主题或体裁组成前后照应、逐层加深的单元:
  
  综观以上图表,S版在课文的选取和编排上呈现的特点有:
  第一,在人文精神的培育方面,各学段各有侧重又相互联系、渗透,逐步扩展和深化。第一学段侧重爱心的培育和良好习惯的养成;第二学段侧重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人与自我诸方面,培养学生的美好品质;第三学段侧重革命传统、爱国主义、民族气节等价值观的教育,并全面提升自强、仁爱、诚信等方面的素养。
   [##]
  第二,在人文精神的培育方面,各学段从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出发,重视学生人文精神形成过程中的观察、感受、体验和感悟,让他们在思考和表述的互动中受到感化。如第一、二学段均有关于“春天”的课文组成的单元: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春天来了”,让学生“在春光里走走”,去感受,去发现;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春天在哪里”,让学生去寻找、去触摸、去观察;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则大多通过春天的景物与人们情感的交融,让学生在观察中展开想象;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中冰心的《只拣儿童多处行》一文,借春游颐和园,通过对满园春色中的儿童的多处生动描述,最后找到了“春天在哪里”的答案:“当你春游的时候,记住‘只拣儿童多处行’,是永远不会找不到春天的!”上述几个单元组成合乎逻辑的序列,诱导学生去观察、去体验、去领悟,在理解的基础上得以升华。我想,这可能是编者的匠心所在。
  第三,在人文精神的培育方面,各学段均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依归,编者在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受到人文精神的浸染;在领悟人文内涵的过程中深化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进而逐步养成运用语文的能力。如第一、二学段均有关于“成长”的主题单元: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主题是“快快乐乐地生活、快快乐乐地成长”,痛快地玩儿,快意地做,愉快地劳作;第五单元讲的是用做人的道理经常对照自己,就会一天天成长,像小鹿用“减法”的思路造桥、男孩儿用钉钉子改变自己的暴躁脾气都是悟出来的;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是从别人的成长经历中汲取营养;下册第一单元表现的是“在大人的呵护下健康成长”。学习语言文字,感受人文内涵;领悟人文内涵,深化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这是语文课程全面、扎实提升语文素养的必由门径。四年级下册第一课《种子》讲的是学生上交洋槐树籽的故事,故事叙述一个小女孩儿交来为数不多的种子:
  她从兜里掏出一个小葫芦,又从兜里掏出一张纸,在桌子上展平,然后凝望着那小葫芦的嘴儿,小心翼翼地往外抖。一颗、两颗、三颗……我看着她倒出来的树种,不由得心里一动。
  文章最后写道:
  ……我小心翼翼地把这些树籽包起来,唯恐丢失一颗。
  文章以“种子”为题,蕴涵着深意,有课文中的文字为证:
  我被一颗虔诚的童心感染了,心里充满温暖。望着她那俊秀的脸颊、专注的神情,我仿佛看见在茫茫的山川原野上,一棵棵洋槐树正在茁壮成长,为辽阔的大地撑起一柄柄绿色的大伞。
  
  二
  
  知识的引入是我国现代语文教育进步的一大标志。知识应该也可以发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作用。任何课程都有其独特的知识和知识体系。早在60年前,杨同芳在《中学语文教学泛论》中就指出:“有人说语文教学不应该过于着重知识,其实一切的学习也都不应该太注重知识。我认为教学的错误,倒不在于注重知识,而在于偏重知识的机械的记忆,以至不能活用知识,吸受知识,反成了知识的奴隶。教学知识尤其是语文知识,在于深切的了解与灵活的应用,把知识应用于各种不同的动境。”
  就语文教科书来说,选择哪些知识,构成怎样的体系,是至关重要的。1996年大纲规定:“知识教学要精要、好懂、有用,着眼于提高语文能力;能力训练要务实、得法、有效,要注意运用语文知识。”2000年修订为:“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在此,未提“知识”及其教学。2002年颁行的正式大纲(既非“供试验用”又非“试验修订版”)又重提“知识”:“重视语文知识与能力的整合,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语感的培养,以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但是,2001年新课标则把“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作为基本理念提了出来。但在教学建议中阐明“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却未涉及“知识”。至此,语文教科书的编写在“语文知识与语文实践”上将不知所措。
  “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的提醒虽然含混不清、似是而非,但并不是认为语文课程可以不要知识。我想,关键在于要什么知识、知识要不要构成体系(系统而完整)。体现新课标基本理念的各套实验教科书不同程度地打破以往的相对静态的知识体系(所谓“字、词、句、篇、语、修、逻、文”),但来不及(根本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构建动态的知识体系(即由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策略性知识转变)。S版教科书在如此困难的条件下仍然在扬弃传统经验的基础上,坚持语文基础知识的相对完整性,并进行“语文知识与能力的整合”的可贵而有益的尝试。以书中的“语文百花园”(除“语海畅游”一项外)的设计为例:
  
  
  从上表以及各单元的内容考察看来,S版的教材体系呈现出推陈出新的鲜明特色。
  第一,较之“注·提”版,更加重视积累,并在三个学段组成积累的序列。第一学段“背一背”诗歌,以古诗为主;“读一读”则以现代诗歌、短文为主;“我的采集本”收有词句和常识。第二学段“积少成多”包括“读读背背”和“我的采集本”,前者以古诗、成语和格言为内容,后者以词句和常识为内容。第三学段的“积少成多”不再分“读读背背”和“我的采集本”,主要是积累古诗与名言。由于通过第一、二学段“我的采集本”的诱导和指引,学生有了采集的思路和方法(参见二年级下册第八单元“语文百花园·语文大课堂·《采集本里学问大》”),到了第三学段(即高年级)只是积累的拓展与深化而已。
  第二,较之以往的教科书,更加重视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听说能力的全面培养,并且注重各种能力培养的特点和相互渗透、协调发展。以“写日记”为例:
  
  
  以上纵横交错、经纬交织、温故知新,使学生做到读写结合,且由口头表述、交流、讨论自然过渡到书面语言能力的训练,有趣,有益,有效。
  第三,较之以往的教科书,侧重于让学生在一定的动境中吸收并活用知识。如前所述的新课标对“独立识字能力”从“初步”到“较强”的要求,S版教科书给学生必要的知识引领,使他们养成习惯,把握要领,灵活运用。教科书中的“语文百花园·语海畅游”一项中设置“我爱识字”“记字真有趣”“汉字真有趣”等栏目,特别是“汉字真有趣”全面介绍汉字的构成、字形的结构、汉字的辨析(同音字、形似字)的知识,使学生较系统和规范地理解、掌握和运用。与之相应,在第一学段就编入音序检字法(一年级下册)和部首检字法(二年级下册)的简要知识,使学生掌握音序查字的步骤和提取部首的方法。
  相对而言,第一、二学段注重字词,第三学段则注重句子。随着学生思维、理解能力的提高,高年级对词语色彩的理解和分辨,对关联词语的理解、选择、应用都很重视,同时还简要介绍了人物乃至景物的描写。
  S版在“语文百花园”或“课文”后或附设“指南针”一项,先后安排学生学习“默读”“观察”“想象”“搜集资料”“发表自己的看法”“制作读书卡片”“转述”“使用资料”“简要复述”“质疑”“做读书笔记”“写读后感”“浏览”“查找运用资料”等程序性知识。精要,系统,便于操作。
  读S版教科书,深感探讨新课标所提出的课程基本理念的来历与形成的过程,从而找出“新”与“旧”的历史联系,是实施新课标的关键。体现新理念的教科书必须十分重视汲取历史的有益经验,特别是小学语文教科书,其中尤以低段教科书为最。
  “温故”是为了“知新”,只有“推陈”才能“出新”。语文教科书编写的关键在于课文的选取和知识的构成。课文的选取是文化选择的必然结果,文化内容应适合我国现代学生的成长。选择什么知识?选择的知识又怎样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学习语文的规律加以建构?所有这些,百年来,多停留在原则的讨论上,未能具体化。
  教材体系与教学体系有着十分深刻的内在联系,但教材体系并不等于教学体系,如果教材体系按教学体系编写,教师就难以“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
  

温故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