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建设 2009年第4期 ID: 138264

[ 王灿龙 文选 ]   

“被”字的另类用法

◇ 王灿龙

  盘点2008年的流行语,有报道说。熟词“被”字使用频率很高,其中“被自杀”一词周知率尤为突出,甚至有网友调侃它是中国第五大发明。的确。在“自杀”前面加一“被”字,使一个原本很普通的词立刻变得非同寻常起来——突破常规的另类句法搭配既吸引眼球,又耐人寻味。
  之所以说“被自杀”是个突破常规的另类搭配,是因为按照语法规则。“被”在现代汉语里作为一个被动标记,通常是不能与不及物动词搭配构成被动句的。跟它搭配构成被动句的只能是及物动词。比如我们可以说“他被逮捕了”“他被枪毙了”等,而一般不说“他被来了”“他被死了”等。可是,同是不及物动词的“自杀”,在跟“被”字结合形成“某人被自杀了”的被动表达后,大家不仅感到可以接受,而且还一致叫好。这是为什么呢?
  分析这个问题,我们不能不先简单交代一下“被自杀”产生或使用的事件背景。2007年,曾任阜阳市某经贸发展局局长的李国福多次到北京举报该市颍泉区区委书记张治安违法占用耕地、修建豪华办公楼(民间俗称“白宫”)等问题。2007年8月26日,李国福从北京返回阜阳当天即被颍泉区检察院带走,随后被拘留、逮捕。2008年3月13日凌晨,“白宫”举报人李国福在安徽省第一监狱医院死亡。对于李国福的突然死亡,当地检察机关公布的调查结果是:李国福系自缢身亡。根据是“其死亡现场呈现自杀迹象”。但李国福家属不认可这一结论,他们认为李死得蹊跷,原因有待查明。
  此事经媒体曝光后,引起了公众极大的关注。不但新闻媒体跟踪报道,而且网民热议的浪潮也是一波高过一波。许多网民认为,根据当时的情况,李国福没有自杀动机,因此,他们怀疑是被杀,现场的所谓自杀迹象应是谋杀者或其他人刻意伪造和安排的。正是为了表述这一既像“自杀”又似“谋杀”的蹊跷死亡事件,网民们利用自己的智慧,以一贯的冷幽默,在“自杀”前面反常规地用了一个“被”字,创造出“被自杀”这一另类表达方式,将自己对此事的怀疑和不满蕴涵其中。
  “被”和“自杀”的结合。虽说突破了一般的搭配常规,但细加探究,我们也不难找到造成这种突破的社会、语义基础,也就是说。我们可以为这种突破寻找到一定的社会、语言理据。众所周知,“自杀”虽是当事人自我施行的一种死亡行为。但导致自杀的原因,除了来自当事人自身之外,也可能来自他人或外界;这种由他^或外界原因导致的“自杀”对当事人来说,是不得已的,是被迫的,丝毫没有半点自愿的色彩,因此,它在一定意义上等同于“他杀”(当然法律会有所区别)。也就是说,社会上有的自杀并非出于当事人的主观意愿,它带有强烈的被动色彩,甚至可以说是被人胁迫的。从表义的角度,我们或许可以认为是甲用“自杀”的手段“杀”死了乙。这样一来,将“自杀”用为及物动词就不仅不再有什么不当,而且通过“被”字形成被动句,使原来深藏着的被动色彩一下子突显出来,并昭示人们:该“自杀”背后另有玄机。
  再回到李国福的死亡上来,由于网民毕竟只是“旁观者”,他们对李国福死亡的关注只能停留在“关注”上,他们无法直接插手调查李国福死亡事件,弄清事实真相。但对于这么一个社会事件,他们在关注之外有议论的权力,有发言的自由,也有选择表达方式的自由。语言的表达总是寄寓着表达者个人的态度和情感,并且当既有的表达方式不足以寄托这种态度和情感时,他们会挖掘语言的潜力,创造出适合自己需要的新形式。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被自杀”应运而生。通过“被自杀”我们可以解读出如下的言外之意:此“自杀”非比寻常,令人生疑;即便是自杀,也是一种被动的自杀,或者毋宁说是另一种谋杀。这种言外之意才是网民们意欲表达的本意。这也正是“被自杀”的奇妙的语用功能之所在。
  近年来,不独“自杀”这个不及物动词跟“被”搭配使用,其他一些不及物动词的类似用法在网上也时有所见。比如“被下岗”“被失业”“被失身”“被恋爱”等。这类用法不仅新颖,而且简洁利落,它们大都表示一种我们平时需要用几个句子或拐着弯才能表达的意思,其共同的语用义主要是突显“非自愿性”“被迫性”等。下面试举几个来自互联网上的例子,以窥一斑(搜索时间:2009年1月6日):
  (1)多人受处分一人被下岗(标题)
  (2)贺卫方被失业(标题)
  (3)我被恋爱了,怎么办?
  (4)在四年前,曾和一个小混混谈恋爱,是因为当时看中他的帅,结果被失身。也许是一时接受不了,我很难过。
  目前这类不及物动词的“被”字句用法主要限于网络。至于能否真正进入一般的日常语言生活,并被大众和学界所广泛接受,还不得而知。

“被”字的另类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