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建设 2009年第7期 ID: 138331

[ 饶杰腾 文选 ]   

温故知新

◇ 饶杰腾

  罗常培《中国人与中国文》发表于《国文月刊》第12期(1942年)上。1948年,在74期里,有位作者这样写道:“我在今春曾为某书局编选一部乡村师范国文,曾经选采罗常培教授《中国人与中国文》的一节,讲国人对于国文固有的长处的认识和学习要点……这是一篇何等平正通达的国文教学的指引文,足为编选中学国文教材的适时的参考。”读了如下摘录,你可有同感?
  语言文字足一个民族文化的结晶,这个民族过去的文化靠着它来流传,未来的文化也仗着它来推进。凡属一国的国民对于他本国固有的语言文字必须有最低限度的修养,否则就不配作这一国的国民。
  对于中国文的修养,第一步先得识字……一般人对于汉字的形音义稍为有点儿常识也许对认字上减少一些困难。如果教给小孩子认字的时候,能够把形音义三方面都用极浅显的话剖析透彻了,我想总比让他囫囵乔枣的效果大的多。
  ……篇章是由字句积累而成的,假如不识字,尽管有多么好的文章,多么有用的书,如何能得到益处?要想了解今人或古人所写的东西,第一先得把逐字逐句的意义弄清楚了,不但每个字的意义丝毫不能含混,尤其是这个字在这句话的上下文里的实际的用法怎样,更不能拘泥沾滞,一成不变。字句弄懂了,然后标出每段的大旨和全篇的主意来,这便是古人所谓“离经辨志”的工夫。必须这样才算当真读过一篇文章,读过一本书。假如模模糊糊随眼滑过,看到后半,忘了前半,主旨所在,内容所包,一概茫然,纵使读过万卷书恐怕依然书是书,我是我。
  光能了解别人写出来的东西而不能把自己心里蕴蓄着的情感和意思,清晰明白的用文字发表出来,那还没有具备现代国民的资格。了解是“知”的工夫,发表是“能”的工夫,“知”和“能”应该并重的。在看书或读文的时候对于别人构思的程序,布局的先后,文法的组织,修辞的技巧,当真能够了解透彻,耳濡目染,浸润久了,慢慢的自然而然就会得心应手培养成自己的发表能力。……我对于一般国民的希望,只盼人人能够把自己的情感或意思,清清楚楚的,有条有理的,不跑野马,不说废话,老老实实的表达出来就够了。至于神而明之,超凡出奇,别创风格,那是文学家的事不是一般人的事。

温故知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