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10年第9期 ID: 137529

  

高中语文选修课课堂范式的理论研究

◇ 高金章 陈俊江

  【摘 要】高中语文选修课和必修课相比,课堂范式有较大的差异性和特殊性。这些差异性和特殊性成为高中语文选修课课堂新范式的重要特征。选修课课堂新范式应该具有以下特征:(1)自我体验性阅读应成为选修课课堂新范式的核心内容;(2)自主研究性学习应成为选修课课堂新范式的基本方法;(3)自由创新性写作和自由交流应成为选修课课堂新范式的重要表达形式。
  【关键词】高中语文 选修课 课堂范式 理论研究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在确定了必修课的同时,设置了选修课。与必修课相比,选修课因其是“选修”,其教学内容、目标和方法都有差异,课堂结构范式也应该有它自身的特点,应该有不同于必修课的形式。本文拟通过对构成高中语文必修课和选修课课堂基本要素进行对比研究,来探讨高中语文选修课课堂新范式的基本理论,研究构成选修课课堂范式的核心内容、基本方法和表达形式。
  一、对构成必修课和选修课课堂基本要素的对比研究
  1.教学内容。必修课因其是“必修”,所以内容是相对统一的、固定的,很少有选择性。即使有“选择”,也只是内容处理上的详略轻重不同而已,不管内容深浅、学生喜欢与否,都不会轻易删减,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参与度都会受到削弱。而选修课因其是“选修”,内容具有选择性,能够根据学生现状和教学目标对教学内容进行较大程度的增减。因为选修课重在满足“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化要求”,是对必修课的“延伸、补充、拓展或提高”(《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因此,选材更广泛,文体更多样,内容处理更自由。更重要的是它能让学生参与“选择”教学内容,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这样,就强化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增强了参与的力度;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的能力,激发其内在的学习激情,促进文明素养的提升;还能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学习的兴趣,激活学生创造性潜能。
  2.教学目标。必修课和选修课都着眼于语文的基础性、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培养。正如李维鼎所说,语文除了具有广泛的社会应用性,还有深刻的移情性和全面的基础性。这些都是人生发展的根基。但是,必修课侧重于学习的基础性和共同性,它关注所有学生,关注学生学习水平的“共同”提高,着眼于学生成绩的“全面”提升,以达到“全面的基础性”和“共同”提升的教学目标。选修课在重视语文基础性的同时,更侧重于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要求。因为开设选修课,是要“有利于构建多层次的语文课程体系,有利于为学生的自主选择提供可能,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有个性地发展”,是为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学生的不同兴趣、不同表现和不同学习需要”,突出的是“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化要求”(《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
  3.“教”“学”对象。必修课和选修课基本是一致的,是居于“主导”地位的老师和居于“主体”地位的学生。但是,在“教”与“学”的关系上仍然有很大的不同。其一,必修课,教师用同一的教材教,学生用同一的教材学,以课本为本;选修课,教师和学生可以灵活自主地处理教材,以学生为本。其二,必修课,教师从教学任务出发,预设教学过程,以完成教材内容;选修课,从学生实际出发,关注的是学生个性化需求的发展,学生也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和发展的需要,进行自主性阅读、差异性阅读,不断强化自己感兴趣的方面。其三,必修课,教师坚持统一要求、统一步骤和统一训练;选修课,恰恰不强调这些“统一”,而尊重学生学习的差异性,只求学生在学习的某些方面有所突破。可见,必修课的“教”和“学”,都重视课本,强调任务,坚持统一;选修课的“教”和“学”,重视“自主”,关注“个性”,尊重“差异”。
  4.教学方法。必修课和选修课都强调多样性、灵活性和实用性,核心在“导”。但是,长期以来,“我讲你学”的观念根深蒂固,由此造成必修课“讲”风太盛,“导”字名存实亡。与必修课相比,选修课在“导”的问题上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师生共同参与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师和学生处于平等的地位,民主意识得以加强,利于“导”;所选的教学内容是学生自己喜欢的、感兴趣的,这样就能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易于“导”;由于满足了学生个性选择的要求,学习的兴趣得以激发,适于“导”;注意了学习的差异性,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各种类型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顺应“导”。由此看来,选修课引“导”的条件更成熟,环境更适宜。“导”应该成为选修课课堂的主要教学方法。那么,选修课课堂“导”什么、怎么“导”?概括起来,就是“导”规律、“导”习惯、“导”学法。
  二、构成选修课课堂新范式的几个主要特征
  从上面的分析可知,就课堂范式来讲,选修课与必修课相比具有较大的差异性和特殊性,即教学内容的选择性、教学目标的差异性、“教”和“学”的自主性、教学方法的引导性。它们都是选修课课堂的重要特征。这些特征,也决定了选修课课堂新范式应该具有以下特征:
  1.自我体验性阅读应成为选修课课堂新范式的核心内容。阅读内容的可选择性,势必提升阅读过程的“自主”地位;阅读“自主”地位的加强,势必会强化阅读的“自我”体验;阅读过程中“自我”意识的上升,必然会使自我体验性阅读成为可能。只有强化自我体验性阅读,才能使学生的阅读个性不断得以张扬,阅读体验更加自我。只有自主阅读和个性阅读得以展开,才会引出真情体验、个性体验,才会激发阅读的兴趣,使学生的阅读健康持续地发展。因此,自我体验性阅读应成为选修课课堂新范式的核心内容,也应成为所有老师的共识和所有学生的追求。如何提升学生的“自我”意识,应该成为教师课堂关注的重点,以及指导学生学习的着眼点。它需要教师创设各种情境、通过各种手段来激发和调动学生“自我”学习的积极性,并且持之以恒,坚持不懈,使之养成“自我”学习的习惯;学生更应该强化“自我”学习的意识、自觉学习的意识,要从为自己终生发展奠基的高度来认识这个问题,从培养自己走向社会生活的基本能力的角度来发展自己,这样“自我”学习意识和需求就会强烈,“自我”学习动力就会增强,“自我”学习的习惯就会养成。“自我体验性阅读”是指个性化阅读,体验是真实的、发自内心的,感受是独特的、不同于别人的;“自我体验性阅读”需要从已有的经验和体验出发,需要从文章的实际出发,进行个性化感知和个性化表达;“自我体验性阅读”需要教师的民主精神和一颗宽容的心,也需要其他学生的赏识和肯定,民主精神和欣赏肯定是“自我体验性阅读”得以发展的情境和基础;“自我体验性阅读”需要兴趣的支撑,而兴趣来自于不断地“自我”学习和积累,来自于不断地“自我”总结,来自于成功的喜悦和内心欲望的逐渐强烈,激发兴趣应该成为教师激励学生自主学习的助推器,成为选修课课堂教师关注的基本点。突出“自我”,感受个性,发扬民主,激发兴趣,是选修课课堂新范式的四个支点,它们共同构成了选修课课堂新范式的核心内容。
  2.自主研究性学习应成为选修课课堂新范式的基本方法。开设高中语文选修课主要目的是为了突出“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化要求”,满足学生“有个性地发展”的需要,自主研究性学习正是达到这一目的的重要途径。因此它应该成为选修课课堂新范式的基本方法。由于选修课阅读形式的自由,阅读兴趣的增强,因而能促进学生自主研究性学习的深入。“自主研究性学习”,首先是“自主”,不是被动地学习,不是人云亦云,不是参考书上的现成的表述和固有的结论,而是从自身理解出发,从自身思考出发,从自身体验出发,去阅读,去体验,去感知,去表述,得出属于“自己”的看法,说出或写出属于“自己”的观点和结论,并不断完善。“自主研究性学习”的关键是善于发现问题,善于研究问题,善于解决问题。要想发现问题,就得去研究问题,就得和相关的文章或观点进行对比,和别的同学的观点进行比较,归纳出它们的共同之处,发现它们的差异,拿出自己的观点。还要探讨自主研究性学习的方法,注意研究的过程,思考研究的结论。高中语文选修课课堂,教师要做的主要事情,就是指导学生如何进行研究性学习。这是高中语文选修课和必修课的根本区别之一。从研究的形式来看,往往会由个体的研究性学习,转变为兴趣趋同的小组学习;因为兴趣相同,目标一致,合作性学习和探讨性学习就有了基础,就有实现的可能。从研究的内容来看,通过阅读文学作品和学生的互相探讨、互相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往往会得到激发,作品的多元性解读会得以产生,通过诵读来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得到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精神的陶冶。从研究的方法来看,学生可能已不满足于手中已有的文本资料,他们可能会采用多种手段,自行从书刊、网上搜集有关资料,以获得更多的信息,来帮助自己对作品进行理解,并和自己的看法进行比较,使阅读得以深入发展。从研究结果的表达形式来看,举行阅读体验的报告会、讨论会将成为课堂的重要形式,以交流阅读的心得体会,满足朗诵和表演的需求,使诗歌的诵读和戏剧的表演有可能会成为课堂交流的重要形式。因此,引导学生自主性阅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挖掘学生的阅读潜能,提供自由表达的空间,应成为选修课课堂的基本方法和核心手段。
  3.自由创新性写作和自由交流应成为选修课课堂新范式的重要表达形式。这里的“自由创新性写作”、“自由交流”是指创新性的写和充满个性的说。阅读范围的不断扩大,阅读兴趣的不断增强,阅读体裁逐渐呈现出多样性,势必打破阅读和写作之间的屏障,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促动学生自由写作、创新写作这根弦,学生的自主表达、自由写作的需求也会逐步强烈。学生可能已不满足于写一些阅读心得体会,鉴赏评价的短文,开始尝试写作诗歌、散文、小小说和舞台短剧等等;学生可能已不满足于把这些东西写在纸上,更想和同学们交流沟通,互相切磋研究。因此,自由创新性写作和自由交流应成为选修课课堂新范式的重要表达形式。“自由”,就是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我口述心声;就是不满足于别人所表达的内容,勇敢写出或说出属于自己“这一个”的理解和感情体验;就是不满足于已有的写作形式,在作品的形式上敢于探索,有所创新。基于此,选修课课堂应该成为学生自主表达、自由写作的主阵地。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表达需要,不断创设有利于学生自由写作的空间,不断调动学生敢写敢说的积极性,使之持久深入地坚持下去。要不断创新表达交流的形式,可以是自由组合型,可以是小组组合型,可以是班级综合型,可以是学生推荐型,可以是老师组织型也可以是学生组织型,可以是书面的也可以是口头的,只要有利于学生的自由表达,就可以不拘一格。因为自由表达是学生的内心需求,是他们自我表现的需求,有着强烈的内在动力,是推动自由创新性写作的力量来源和重要手段。基于强烈的表达欲望,学生会积极地进行写作,课后也可能自由地组成文学社团,甚至自出文学小报。老师应该因势利导,积极引导,从学校和社区熟悉的人物入手,尝试写作一些时事评论、生活感言,或者写作散文、小说,学会用文字的形式表达自己对社会、生活的看法,或写作浅显的新闻与传记,写一些新闻评述、综述,或者传记性小故事等等。在课外,老师还要积极推荐优秀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作文竞赛活动,并把优秀的习作推荐给报纸杂志予以发表,以进一步激发他们自由写作的兴趣,让自由创新性写作和自由交流坚持下去,发扬开来。
  ★作者单位:江苏省盐城中学。

高中语文选修课课堂范式的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