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指导学生写作议论文,让学生自创论据来阐明自己的主张,不失为一种好的办法,它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更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书面表达能力。
【关键词】议论文写作 自创寓言 自编故事 自证观点 创新能力
一、一种误区
在议论文写作教学中,我们往往会引导学生进入一种误区。教师指导学生要用论据来论证论点时,往往苦口婆心地劝说道:平时一定要搜集各方面的论据,每个方面的论据都要装在自己的脑袋里,写的时候就从自己的脑袋里把论据取出来,不仅要装典型、生动的实例,还要装隽永、深刻的名言警句,这样写起来就显得深刻。这当然不失为一种可行的方法。但如果老是向学生灌输这样的观点就会使学生认为写议论文自己只能提出看法,而证明自己的看法正确,就要用别人的生动、典型事例和名言警句,这样,就把学生的思想引入了一个误区。笔者认为这种做法不仅让学生成了装典型事例及名言警句的容器,更严重的是抑制了学生的创新精神,束缚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学生文章中大量充斥的中外古今的典型事例,领袖们和各种大家的名言警句,其中不少是生吞活剥、生搬硬套的,也有不少是牛头不对马嘴的。论据中包含着思想,由于大量使用古今中外的别人的典型事例,从一定意义上讲都是在重复别人的思想,这样发展下去,学生写议论文就成了“炒冷饭”,吃“别人嚼过的馒头”,使得充满好奇心的学生对这种程式化的写作失去兴趣,从而以敷衍应付的态度对待每一次议论文的写作。
二、先哲的启示
我国古代议论文体可说是源远流长,春秋战国时代的诸子散文,实际上就是议论文。这些议论文从语录体到议论文雏形再到议论文成型,经历了产生、发展、成熟的过程。先秦诸子散文的说理,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运用寓言、使用故事、采用比喻来阐明抽象的道理。“寓言”一词就出自《庄子》。寓,就是寄寓、寄托;寓言,就是作者把某些生活经验和所要表达的道理,利用故事的形式巧妙地表达出来,也就是寄寓深刻的道理于浅显简单的故事之中,这样就把人生哲理艺术化、故事化了。寓言最早是劳动人民在生活、劳动中的集体口头创作。在春秋战国时期,许多思想家和游说之士,为了宣扬自己的学说,阐明自己的主张,驳斥别人的观点,往往经常采用民间寓言,但同时,他们也有意地自创一些寓言故事。比如,孟子为了驳斥宋国大夫戴盈之不肯立即免除关卡和商品赋税的意见,就自创了一个“攘鸡”的寓言:有一个人天天偷邻居的鸡,别人劝告他说:“这不是正派人的行为。”他说:“那就让我先少偷几次,每月偷一只,等到明年再完全不偷了。”孟子接着点题道:“如果知道这样做不对,就赶快停止好了,为什么好要等到明年呢?”(《孟子·滕文公下》)《庄子》里的“涸辙之鲋”也是通过自编故事的形式委婉地批评监河侯的冷酷、吝啬,而且还深刻说明了讲空话、讲大话解决不了实际问题这样一个道理。自创寓言,自编故事,用比喻来阐明自己的观点、主张,是我国议论文写作的一个优良传统。从先秦诸子到汉代刘向的《新序》、《说苑》及刘安的《淮南子》,再到宋代苏轼的《日喻说》、明代刘基的《郁离子》等等,这些作家和作品说明,在写议论文时可以自创寓言、自编故事、自用比喻来阐明自己的论点,不一定要采用别人的典型例子,这些寓言故事、比喻可以是合理的想象、大胆的虚构,也可以是自身的经历、体验,或者是对自身经历体验的加工、重组、变形。
三、自创、自编、自证
先哲们的传统,给我们指出了一条写作议论文的新路:引导学生自创寓言,自编故事,并以此为论据来论证自己的观点,这就比援引別人现成的典型事例、名言警句,更具有挑战性和创造性,更容易激活学生的潜能和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
1.自创寓言论证观点。教师先选几篇古今的使用寓言论证观点的材料,让学生了解寓言的特点及寓言和论点的关系,使学生明白寓言实际上是一种用作比喻的含有深刻哲理的简短故事,它源于社会生活,产生于想象、虚构之中。在议论文中,寓言的深刻哲理,或者它思想内涵的某一方面和论点有一致性,这样它才能作为论据证明论点。而且如果自创寓言故事情节比较曲折复杂、幽默风趣,还可以把它改造成寓言式的杂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围绕论点创作寓言,让学生从人、动物、植物等大千世界的林林总总中想象、虚构蕴涵着论点的简短故事。学生的思想活跃起来,创作能力就迸发出来了。比如一个学生创作了一则很有意思的寓言:蚯蚓的妈妈带着两个孩子住在花圃的泥土里,它们享受着泥土赐予的丰富的食物,日子过得甜甜美美的,可蚯蚓小弟嫌花圃北边的泥土又干又冷,吵着要妈妈搬到南边去。妈妈只好听他的,一家人好不容易才把家搬到了南方。可到了南方,蚯蚓小弟又嫌那里的泥土又湿又热,吵着要搬家,离开这又湿又热的泥土。它妈妈对它讲,泥土是生我们养我们的母亲,我们不能离开它,这是我们的生命之源、成长之基。可小蚯蚓不听。有一天,蚯蚓小弟看见花圃外的水泥路,光滑洁净,它就偷偷爬去了。蚯蚓妈妈看见了,大声喊:“孩子,危险!快回来!”可小蚯蚓就是不听。它爬到水泥路面上,翻几个滚,又往前爬几下,高兴地说:“好爽!好酷!舒服的要死!”可这时太阳露出了生气的脸,它把恶狠狠的光芒洒在水泥路面上,洒在蚯蚓小弟的身上。看着这情景,蚯蚓妈妈张大嘴巴,露出无奈绝望的表情。小蚯蚓像浑身着了火,它爬不动,只好痛苦地翻滚,越翻越慢。这时我看见了,轻轻地捉住小蚯蚓,再轻轻地把它放回泥土中。我对它说:“离开生你养你的土地,你的生命就枯竭了,赶快回到泥土中去吧!”我仿佛看到他们一家欢庆的情景。在学生自创出了寓言后,然后指导学生如何把寓言用在议论文中来论证自己的观点。这样,学生写议论文的兴趣大增。
2.自编故事论证论点。寓言和故事都可以作为论据来论证观点。故事是用来作为讲述对象的真实或虚构的事情,特别是情景连贯的故事,有吸引力,能感染人。一般故事和寓言的区别在于它的写作重点在叙述事件的发展过程和主人公的命运,让生动、曲折、有趣的情节吸引人,而寓言则是通过简短、浅显、生动的情节来阐述哲理,寄寓作者对人生、对社会的认识和体验。自编故事一定要结合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进行,可以是真实的,可以是虚构的,也可以有真实也有虚构的,但不管怎样,都必须真实地反映生活的本质。这样的故事,才可以作为论据来论证观点。作为论据的故事,不必详细地叙述过程、工笔式地描写人物,而只需粗线条式地把故事概述出来就可以了。比如一个学生在抨击现在家庭教育中越俎代庖的弊端时自编了一个正面的故事:下午放学时我走过操场,看见一个年轻妈妈正在教她的小宝宝走路。她让小宝宝站好,然后退走几步,拍着手说:“宝宝乖,勇敢走到妈妈这儿来。”小宝宝迈开步子,歪歪倒倒地一步一步走,可没走几步,小宝宝摔倒了。这时,妈妈跑过来弯下腰鼓励小宝宝:“宝宝乖,勇敢爬起来。”在妈妈的鼓励下,小宝宝颤巍巍地站起来了,他又向着妈妈伸出的双手走去了。这个学生就用他自编的故事,阐明一个家长应该正确教育关爱孩子的道理。
指导学生写议论文,笔者并不否认引用别人的材料,但笔者认为,让学生自创论据,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这样的议论文,更贴近学生的思想,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书面表达的能力。
★作者单位:贵州省赤水市第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