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可谓任重道远。切实提升教学品质应成为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必须倾心尽力加以思考、探索、践行的使命与责任,教师的专业成长必须通过不断提升教学品质才能真正体现。
【关键词】专业化成长 教学品质 教师成长
一、要有创造性的教学品质
无论对教师还是学生,教学都是他们的精神创造,他们自己思想的体现和表达,他们自身个性的舒展与生长。知识与技能只是提升语文品质的工具而不是最终目的。从教师成长的角度,首先就要有创造性的教学品质,要求教师要成为研究者,能够创造性使用教材,创造性使用教学方法。
以前我们的教学总是由教师先备课,然后将自己备课后的体会教给学生。其实,这就好比把你嚼过的食物再喂给学生,营养已经大打折扣了,学生的牙口也得不到锻炼,更不必说是否健康卫生。
笔者在《兰亭集序》的教学中,曾尝试创造性使用教材,想办法让学生自己体验学习的过程,先学后教,教中再学。笔者设计了“课前预习—课堂学习—课后学习”的教学模式。课前在疏通文字的基础上,给出了历代对本文的评价,提出问题:《兰亭集序》为什么能成为传世名篇?要求学生围绕这一问题阅读、获取相关资料,筛选、提取相关信息,形成审美体验,能有依据地表述自己的认识。课堂学习中,则以文之美的质证丰富审美例证,开拓审美视野,深化审美认识。教师的指导关键在促使学生从个例到类的认识与完善。文中的书法美、语言美、风物美、意趣美、哲理美等重点讨论一二,其余则放入课后学习。而课后学习通过修改所拟写的审美短文,改善学生鉴赏短文的基本表达结构与表达方式,在此基础上,学习审美鉴赏短文的多种表达方式,以拓展原有学习、获得新认识。
笔者认为,文言文教学如果只注重“言”,看不到“文”,学生可能越学越烦,老师可能越教越乏味。以上课例的设计,重研读与鉴赏,力求挖掘出文章本身的文学味,挖掘语文课堂的语文味,确实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受到了学生的欢迎。
学习不是漫无边际的,教师研究的目的不是将自己的研究成果直接告诉学生,而是通过研究,在学习活动中有效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将教师的研究转化为学生的研究,将教师的创造转化为学生的创造。
二、要有平等对话的教学品质
课堂既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更应该是师生交流展示研究成果的地方,教学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合作探究与创造,最能体现合作探究方式的应是师生之间的“对话”,教师通过“对话”引导学生自己探索发现学习的规律。“对话”应该是教学平等、教学民主精神的体现,也是对教学高品质的追求。孔子说:“回视予如父,予不得视犹子。”这就是一种教学平等精神。在与学生的质疑解疑、互动探讨、智慧火花的碰撞中,不仅会让学生有所收益,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也会不断获得提升。所以,教师一定要改变传统陈旧的教学模式,培养课堂教学平等对话的品质。
进入高中的第一课,是学习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采桑子·重阳》。简要导入后,笔者激情洋溢地背诵了这两首词,然后让学生放声朗读课文。朗读多次以后,问学生感觉这两首词要掌握哪些要点。学生经过讨论,认为想了解词的一些体裁知识,想体悟词中描绘的意象,还想像老师一样用标准的普通话倾情朗诵,表现毛泽东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在师生统一看法后,笔者又启发学生:假如你是老师,你怎样引导同学们把握这几点。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自觉地进入了与文本对话、生生对话、师生对话的课堂情境中。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以后的平等对话关系,也就慢慢地建立起来了。
课堂上,最令老师赏心悦耳的不过为有创意的发言了。若用平等的心态去与学生交流,走进他们,深入其中,这种境界是常常可以遇到的。学习鲁迅的《祝福》时,文中写道:鲁四老爷的书房里有一副对联,一边的已经脱落,松松地卷了放在书桌上,一边的还在,是“事理通达心平气和”(据对联仄起平收的惯例,此为下联)。笔者问学生:鲁四老爷书房的对联,下联还在,内容如上,上联已脱落,如果要同学们自己设想成鲁四老爷,完全进入角色补写上联,你们可以补写出来吗?学生纷纷动笔,补出不少如“人性分明仁道不放”、“品节高举德性坚定”等上联后,一个学生提出,能否用对联的形式概括文章情节。面对这“意外”的课堂生成,笔者心中一喜,学生也欣然动手。赏识学生,能激发学生的无穷智慧,即使是所谓的学困生,也会迸发灵性火花的光芒,这便是高品质课堂对话的效应。学生在这种平等轻松的课堂氛围中自由徜徉,定会趣味盎然,收获着学习的愉悦。
三、让教学变成生活,提升教学的生活品质
快乐是孩子的天性释放,快乐是生命的活力滋养,而学习生活是孩子们的重要生活内容。学习生活有品质就会开心,一开心就开窍,有想的冲动,有做的愿望,有成的灵感,有得的契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堂,理当是快乐的活动的课堂。学习的快乐与生命的丰盈,须在悠闲中感受。尤其是语文,正如阿尔卑斯山上的标牌提醒——“慢慢走,欣赏啊”,语文只有在优雅的品味与陶冶活动中,才能入品位、上品质,获取隽永的幸福感。
1.吟咏经典诗文,增强文化底蕴。我国古典诗文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人文文化资源,有着博大的精神力量。积极开展古诗文诵读活动,其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们记住一些名篇佳作,而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去品味中华经典诗文独有的韵味美和意境美,品味民族文化之本源,品味现代文明之精髓,加深学生的人文底蕴,大量汲取民族文化精髓和前人的智慧,让历史的灵魂跳荡在学生的胸膛,无异于让学生们站到巨人肩上看世界,必将为他们一生的发展画出一条更高的起跑线。
2.挖掘文学内涵,陶冶审美情操。我们的教材中,有很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它们所展示的画面,几乎遍及人类生活的所有领域,它们的内容无不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文学对人性的塑造和对社会风尚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优秀文学作品表现出来的高尚的理想、坚强的意志、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真善美的心灵,无不对学生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领学生充分挖掘文本的审美内涵,充分体味文本的审美特质,在享受美的过程中,陶冶情操,获得快乐体验。
3.开展语文活动,丰富学习生活。语文学习的形式丰富多彩,既有课内也有课外。要提升课堂教学品质,还应有课外活动的辅助,以拓展学生视野,丰富生活内容,形成综合能力,享受语文快乐。比如开展课外阅读、举办朗诵演讲会、创办班报校刊以及开展其他校园文化活动,甚至可以鼓励学生走出校园、走进自然,去感受自然之美、生活之美,获得鲜活的写作资源。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学生就会在活动中快乐,在快乐中求知,在求知中进步。
★作者单位:安徽省长丰县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