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课堂教学是一门深无止境的艺术。一堂真正成功的语文课,往往需要具备这样一些因素:引人入胜的导语,条理清晰的课堂结构,优美生动的教学语言,工于艺术的提问,精心设计的练习,简洁明了的板书,掌握课堂的信息反馈,余味无穷的结尾等。
【关键词】课堂教学 教学艺术 导语 提问 练习 结尾
教学是一门艺术,尤其是语文教学。听名师的讲课,如欣赏一部名作,能获得一种美的享受而陶醉于其间。因此,课堂教学的设计是值得认真探索的。笔者就中学语文的课堂教学,从导语、提问、练习、结尾四个方面提出一管之见,以求教于大家。
一、引人入胜的导语
引人入胜的导语,是一节成功的语文课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一个好的导语,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思维。常用的导语方式主要有:
(1)悬念式。根据所需讲述的内容,利用学生关切故事发展和人物命运的紧张心情,造成一种悬念。这样就使学生把注意力转向教学内容。如《连升三级》一课的导语:同学们,我们在临近考试、特别是升学考试时,都将紧张而认真地复习,稍不有慎,就考不出好成绩。可明朝有个叫张好古的人,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他却上京赶考,竟然“考”了个第二名,并进了翰林院。谁会相信呢?但事实又是不可否认的……
(2)故事式。根据学生爱听故事的特点,三言两语地将新课内容概括地讲一讲,激发起学习兴趣。如《牛郎织女》一课的导语:从前有个叫牛郎的放牛娃,一天,经老牛的指点,他来到湖边,将一个正在湖中洗澡的仙女——织女的衣服藏了起来,由此与织女相识并结婚,从此过着男耕女织的自由幸福的生活。可是好景不长,可恶的王母娘娘又将他们的家庭折散,只允许他俩在每年的七月七日相见一次……
(3)疑问式。根据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的特点,提出疑问,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来学习,注意力就能集中起来。如《宇宙有些什么》一课的导语:同学们,夏夜,当你们和爸爸、妈妈或爷爷、奶奶坐在院子里或葡萄架下乘凉的时候,遥望满天星斗,你一定会问:无边的天空中究竟有些什么?究竟有什么呢?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宇宙里有些什么》将给你一个圆满的回答。
(4)背景式。先简单介绍有关背景,使学生对课文产生兴趣,调动他们学习课文的积极性。如《七根火柴》一课的导语:火柴,我们生活中天天用到,看起来是极其平常的。可是,红军在长征途中,经过荒无人烟的草地时,取暖要火,煮野菜要火,照明要火,在这种最需要火的时候,一位生命垂危的无名战士,献出了精心保存的七根火柴。这七根火柴岂能同我们现在用的火柴相比!
(5)承接式。为了避免开讲语的呆板,有时须承接前一课或前一段的内容导入新课。如原初中语文第一册第五单元的几篇课文,分别写了春夏秋冬四季景色。《香山红叶》一课便可以这样设计导语:前一课《海滨仲夏夜》描写的是夏夜海滨之景,令人陶醉;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写秋之作,欣赏欣赏秋天香山上的红叶……
二、工于艺术的提问
课堂提问是教学过程中常用的一种富有艺术生命力的教学方法,是启发式教学的一种重要形式,是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重要控制手段。课堂提问的主要形式有:
(1)兴趣式。兴趣是学习的基础。导入新课时,运用兴趣提问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如教《食物从何处来》可在讲课前提问:“我们吃的粮食蔬菜是农民种出来的,鸡鸭猪羊是人们饲养的,从生物学角度看能不能这样回答呢?为什么?”这一提问巧妙拉开帷幕,使教学双方尽早地进入角色。
(2)悬念式。老师提问,引出悬念,以提示学生注意研究课文,寻求问题答案。如教《连升三级》,师问:张好古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可他竟进京赶考,竟然“考”了个第二名,后来还入了翰林院,这是为什么?学生对这种反常现象沉思起来,老师就在这种情绪中开始讲述课文,造成了较好的教学气氛。
(3)联想式。要求学生对所提的问题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可以让学生根据作品的描写进行简单的复述,设置意境,从感情上引发冲动,以发展形象思维能力。如教《故乡》便可这样提问:“作者在开头给我们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请你描绘一番,它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
(4)比较式。将相同、相反或相似的内容放在一起对比提问,通过联系、比较,辨析异同。如教《阿Q正传》一文时,老师问:“下面原句与改句从书面形式上看,仅是标点不同,其表达效果又有什么不同?”原句:“你怎么会姓赵!——你哪里配姓赵!”改句:“你怎么会姓赵,你哪里配姓赵!”
(5)间接式。教师本来要问甲内容,却不问甲,而通过问乙内容达到问甲的目的。如一位教师在教《愚公移山》时,意欲检查学生对“孀妻”、“遗男”的理解,却未直接问“何谓孀妻”、“何谓遗男”,而间接问道:“愚公邻居家的那个小孩帮助愚公移山,他爸爸让他去吗?”同学们一听便大笑起来:“他爸爸死了,因为他妈是孀妻——寡妇,他是遗男——孤儿。”这一问一答便达到了检查的目的。
(6)阶梯式。提出的一个个问题,好像一级级的阶梯。通过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一个个问题,把学生的思维一步一个台阶地引向求知的新天地。如《装在套子里的人》,可先从别里科夫的“套子”、社会影响、婚事失败等浅显处逐一设问,然后再推出一些具有深度的问题,如“作为专制制度维护者的别里科夫已经死了,为什么‘局面没有好一点’呢”等,才能使学生的思维逐步深化,透彻地把握这些问题。
(7)创造式。所谓创造式提问就是能够促使学生推出事情可能的后果和结局的提问。这种提问无定论,答案可让学生根据所学内容的理解,自行创造,训练学生的创造思维。如教《项链》一文,师问:请你为小说设计个结尾,你认为是喜剧好还是悲剧好?为什么?
(8)逆向式。老师在课堂教学中有意提出与课文观点不一致的问题,以制造矛盾,触发学生思维,进行激烈的交锋,以达到去伪存真的目的。如《愚公移山》可这样提问:愚公不听智叟劝告,挖山不如搬家,这正是愚公之愚所在。同学们有什么看法呢?
(9)搭桥式。当学生被难题“卡壳”时,教师应当及时在已知和未知之间架设桥梁,使学生顺利到达目的地。如《项链》一课,教师先问:作者刻画路瓦栽夫人在当时有何现实意义?学生答不出,教师则“搭桥”:路瓦栽夫人是一个怎样的人?当时的社会现实怎样?这些问题学生可作答,然后再转入讨论第一个问题,问题便可迎刃而解。
(10)反馈式。当学生接受知识到一定量时,老师为探求教学效应而提问,通过学生答案所反馈的信息,来检验教学效率的高低以及施教方法的正误,并以此确定量与质增加和提高的程度。
三、精心设计的练习
练习是学生获得知识和培养能力之间的桥梁,是语文教学过程中带有关键性的重要环节,必须精心设计。
(1)要开辟广阔的练习途径,避免单一的训练方式。练习,是贯穿于教学始终的一条主线,它决不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之后让学生完成某种作业。教学之前,教学之中,教学之后,都可以练习。当然,练习的侧重点有所不同:教学之前的练习应紧扣课文主旨,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学之中的练习应主要抓语言和结构;教学之后的练习则侧重于巩固及练写结合的综合训练。练习的方法和角度应是多种多样的,它决不仅仅局限于书面作业和单一的练习样式。练习,可以用书面的形式进行,也可以用口头的形式进行;练习既包括语言训练,也包括思维训练;练习,可以是单项的,也可以是综合的;练习,可以在课堂上进行,也可以在课后讲行。因为任何一种练习方式都有其特定适用范围,这一方面取决于具体的教学目的,另一方面又取决于学生的实际情况,所以,为了达到从不同的侧面去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设计练习的角度也应该是多变化的:为了帮助学生了解某些词语的含义和用场,可以采取辨析词义、选词填空、用词造句、改正错误等方式;为了训练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可以采取朗读、叙述、答问、讨论、演讲等方式;为了训练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可以采取缩写、改写、扩写、续写、写片段或局部、写观察日记、写读书笔记等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