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现代文学作品阅读首先要注意阅读程序、解题程序,然后要掌握一些解题过程中的技巧:对“理解作者在文中的重要语句所要表达的含义”的题,要多用原文或整合原文语句作答;对“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运用的表达技巧及其效果(作用)”的题,要结合原文信息和所学语文知识进行解答。
【关键词】现代文学作品阅读 阅读程序 解题程序 解题技巧
一、阅读程序及要领
1.读标题设三问:写什么?为何写?怎样写?
2.不求甚解读第一遍,了解大致写什么。
3.精雕细琢读第二遍,要求:
①每读一句问一下:为什么?特别要注意以下句子:
◎总述句——篇首或段首集中阐述一篇或一段中心的句子,具有开启下文的作用。
◎总结句——篇末或段末集中阐述一篇或一段中心的句子,具有总结上文的作用。
◎解说句——对总述句、总结句提供支撑、进行分述的句子,有进一步解释、说明、论证的作用。
◎过渡句——段层之间进行衔接、承转的句子,有小结上文开启下文的作用。
◎照应句——行文前后内容彼此关照、呼应的句子,有强化文意、优化结构的作用。
②读好一段问自己:这段写点啥,哪句最重要,哪句有疑惑,并把它们圈画出来。
③读好全文,把每段要点串联起来,要求明白:
◎内容写什么——什么事或就什么事情阐述什么道理,抒发什么感情。
◎立意是什么——本文作者的立场、观点、情感、态度是怎样的。
◎构思怎么样——本文按照怎样的顺序布局谋篇组织文章,段落之间的关系又是怎样的。
◎结构——本文各个组成部分是如何搭配和排列的,有什么特点。
二、解题程序及要领
1.审准题目及要求。
2.看赋分,定要点。一道题配多少分,是给考生如何答题的一个重要暗示。如是4分题,通常暗示考生要从两个方面来作答。如是6分题,则可能有两种暗示:一是要求考生依据原文含义,用自己的话提炼答案,一般只答出两个方面的内容即可;二是要求考生着眼于全文,寻找答案(稍加压缩),只答出三方面或任意三方面的内容即可。答题用语除高度概括外,还应具有层次性。
3.带着问题回到文章中去搜索、筛选,尽量全面,不要遗漏。
三、解题过程中的技巧
1.对“理解作者在文中的重要语句所要表达的含义”的题,要多用原文或整合原文语句作答。
(1)答案表述的原则。
A.忠于题干。题干除表明要求还暗示了答题的信息,题干中往往隐含了表述的范围、角度和表达方式。审清题干是做好阅读题的前提。
B.忠于原文。现代文阅读题的答案在原文之中,不要凭空去想。这教给我们做现代文阅读题的一条基本原则,即答案在文中找。即使有些题目找不出原词句组成答案,也要弄通语境,得其要旨,不能自由生发,离“题”万里。
C.忠于语言规则。阅读题答案表述要依据题干要求和文中答案信息作答,做到要点全面,内容精确,用词准确,语言简洁。
(2)答案表述的技巧。
A.截。截是指答案就是原文的某一句话、某一个词,我们只要原原本本把它移出来或裁出来,按规定写进答题处就可以了。
B.改。改就是我们在找出答案所在的语句后,但语句长不便截用或语句含有答题不需要的杂乱信息,需要加以改造。这时就要根据题意,选出有用的语言信息进行重新组合、加以表述。
C.写。有些阅读题答案在原文语句中找不到,需要我们整体把握全篇或全面理解上下文语境才能悟出答案。这样的题要求我们用自己的语言把答案提炼出来。
做这类题,答案书写要严格遵守第一点谈及的三原则,吃透答案的内容要点,吃准表述的范围、角度和方式,用规范的语句表达。
(3)如何在原文中寻找语句答题。
A.定区域。先确定题干中的语句在原文中哪个段落,从而划定选择答案的有效区域。
B.明方向。认真审读问题,弄清所问,找准答题方向,再“瞻前顾后”结合上下文(包括上下段落)进行分析,找出最切题的语句作答。
2.对“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运用的表达技巧及其效果(作用)”的题,要结合原文信息和所学语文知识进行解答。
此类题型的答题要点包括三个方面:
(1)用了什么方法。要辨明本语句所运用的是哪一种修辞或表现手法。
(2)表达了什么内容。分析这种修辞或表现手法在文句中要表现什么内容。
(3)有何效果或作用。要清楚此种修辞或表现手法的一般表达效果,并结合具体语句加以说明。
例如2002年高考《话说知音》第22题:怎样理解第一段中“有时发出细微的声响,让人们欣慰地咀嚼和回味;有时却又像飓风似地咆哮,催促人们赶快付诸行动”的表达作用?
答案:此处运用了比喻、比拟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表达了知音的传说带给人们的美感和鞭策作用。
分析:首先要判断出“像飓风似地”运用了比喻,“发出细微的声响”和“催促人们”两句都属于比拟;结合所学语文知识,可以知道比喻和比拟的表达效果一般是形象生动,如果只回答到这一点上,显得太笼统,没有结合具体语境,因为运用修辞其目的是为文章的内容或情感服务;最后要回答这些运用了修辞的语句是要表现什么内容。抓住文句理解可以知道,表现的是“知音的传说”可以让人们得到美好的感受;还可以催促人们奋进,有强烈的震撼力。综合以上三个方面,此题才算回答切题和完整。
★作者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灵山县那隆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