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10年第9期 ID: 137582

[ 陈水献 文选 ]   

从《三国演义》看儒家的治国理想

◇ 陈水献

  【摘 要】纵观《三国演义》,大凡有一番作为者,其成功史无不蕴含着儒家倡导的“内圣而外王”这一政治理想。
  【关键词】《三国演义》 儒家 治国理想 内圣而外王
  
  “内圣而外王”是儒家积极倡导的一种政治理想。纵观《三国演义》,大凡有一番作为者,其成功史无不蕴含着儒家的这一政治理想。
  “内圣”以修身为核心,修身先修德,以天下为己任,提升个人的境界。首要的是胸有大志,腹有良谋,行变通之事,为君子之儒。夫人才者,须有经天纬地之才。诸葛亮有言:“未将而不通天文,不识地利,不知奇门,不晓阴阳,不看阵图,不明兵势,是庸才也。”
  诸葛亮在荆州时,与颍川石广元、徐元直、汝南孟公威等俱游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每晨夜从容,常抱膝长啸,而谓三人曰:“卿三人仕进可至刺史郡守也。”三人问其所至,亮但笑而不言。夫良臣者,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岂效那唯务雕虫、专攻翰墨、青春做赋、皓首穷经之小人之儒。
  大丈夫处世,当努力建功立业,著鞭在先,立功名而慰平生。正如张载所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又如曾国藩所说:“君子之立志也,有民胞物与之量,有内圣外王只业,而后不忝于父母所生,不愧为天地之完人。”好男儿生于天地间,非为富贵,若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内圣”还要求要有敏锐的眼光、准确的判断力,所谓良臣认清时局,待价而沽。
  马逢伯乐而鸣,人遇知己而死。诸葛亮、周瑜之遇明主,言必听,计必从,遂建功立业,青史留名。若站错了队,跟错了人,不但实现不了自身价值,还可能导致身败名裂,悔恨终生。陈宫之事吕布,田丰之事袁绍,为庸主谋而忠,其言虽善而见罪,正所谓“随虎而吃肉,随狗而吃屎”。
  美好的人格也是“内圣”因素之一。为人谋者,切忌恃才放旷。庞统、张松不见用于孙权、曹操,皆因其轻狂而已。修为达到极致的人,常从容淡定。须知人才有用有不用,不可效小儿女形状。
  自古以来,大贤不见用于当世者夥矣。即使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权倾朝野,风光一时又如何?岂不闻人前风光,人后凄凉。那周公瑾一记(只欠东风)未妥,便心腹绞痛,时复昏迷;诸葛亮亦呕心沥血而死。自古穷通皆有命,得之,我喜,大展宏图;不得,亦不忧,我且逍遥游人生。
  “内圣”是修身之体,“外王”才做人之用。“内圣”也许不能“外王”(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这种机会),但“内圣”可以在纲领上引领人们走向成功,跨越巅峰。
  齐桓公对管仲说:“寡人有大邪三,其犹尚可以为国乎?……其一,寡人不幸而好田猎,晦夜而至禽田,莫不见禽而后反,诸侯使者无所致,百官有司无所复;其二,寡人不幸而好酒,通宵达旦而不禁;其三,寡人好色而乱伦。”
  管仲曰:“斯亦不足患。人君唯优与不敏则不可。优则亡众,不敏不及事。”
  可知所谓领导者,并不一定是天生英才,只要他并不愚蠢,不优柔寡断,善于用人即可,所谓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在用人方面,统治者常常内修黄老,外示儒术。驭人常行法家的“法、术、势”,知人善任,驭人有术。然而“法、术、势”之宗旨离不开“内圣”之儒家思想。
  《史记》记载:上(刘邦)尝从容与信言诸将能不,各有差。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上曰:“于君何如?”曰:“臣多多而益善耳。”上笑曰:“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领导者不在于个人有多大的能为,关键在于能够调动部属的积极性、能动性。
  怎样才能做到知人呢?常言道: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知人”是前提。知人就是要发现人才的长处与短处,充分发挥他们的强项。知人需要领导者的敏锐眼光,更需要领导者的胸怀与气度。曹操、孙权、刘备都能发现人才并任用他们,建立了不朽的功勋。曹操唯才是举,聚拢了程昱、荀彧、郭嘉等大批谋臣。孙策、孙权兄弟身边也吸引了鲁肃、张昭等贤才。刘备三顾茅庐,以至诚延请到诸葛亮。
  任人唯贤为上策,大抵有才能之人,多数都有特异之处,千万不可以貌取人。凤雏庞统,形容古怪,浓眉掀鼻,黑面短髯,语言狂放,孙权、刘备皆不悦,就连诸葛亮,未出隆中之时,亦让刘备吃过闭门羹、坐过冷板凳。而孙权失去庞统却为刘备所用,夫大贤者,我不重用之,比为他人所用,是驱虎以资敌也。
  善任是发挥人才的必要条件。善任就是把人才放到最适合他们发展的地方,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让他们动起来,让他们在自己的岗位上有建树,对自己的事业产生浓厚的兴趣,通过个人的努力,获得成就,增强自豪感。诸葛亮、鲁肃等人就获得了成就感,自认为成就了他们的雄才大略,越做越辉煌,也成就了他们的主上。
  至若那些没有自知之明的人,即使靠祖上的阴功聚拢了一些人才,也发挥不了他们的作用。袁绍的身边谋臣不可谓不多,但都不起作用,是谁不让他们起作用的呢?是袁绍自己。更有甚者,有些人是武大郎开店,比自己能力强的一概不用,真正的一个王伦,其下场只能是悲剧。狂妄不可一世的袁术,临死之时,想喝一碗蜜汁亦不可得。
  聚拢了大量的人才,更需要驾驭有术。怎样驾驭人才呢?那就看你的儒家思想修为了。子曰:“为政以德,譬若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刘备曾评说自己取得成功的原因:“今与吾水火相敌者,曹操也。操以急,吾以宽;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谲,吾以忠。”
  要建功立业,总须有雄才大略,高瞻远瞩,设计蓝图,引领团队走向辉煌。这就更是“内圣”之外现。
  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事。良臣追随明主,无外乎能够建功立业,施展自己的才华,实现自己的人生抱负。追随明主,可使人生辉煌,名垂青史,如诸葛亮之侪;而追随那些无能之辈,则妄死耳,如陈宫、田丰等人。领导者,须有英雄气,堂堂正正,顶天立地,绝无龌龊卑鄙之行为。招兵大旗一树,应者云集相应,赢粮而景从。有能力,有魅力,号召力强,方是顶天立地的大英雄,方是英明的大领导。
  谋一世者,必也正名者乎?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是不谐矣。名正言顺方使部下有皈依感,有明确的追求目标,从而奋发有为。刘备托皇叔之名,打着为汉家除残去秽的旗号,招兵买马,聚拢人才;被誉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的曹操,则挟天子以令诸侯,应者云集。
  ★作者单位:河南省上蔡第一高级中学。

从《三国演义》看儒家的治国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