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新课改的背景下,语文课堂滥用多媒体的现象越来越严重,导致以现代化的名义戕害学生的“听记”能力、戕害学生的情商与表达、戕害学生的独立思考、戕害学生的自由想象。在语文课堂上,如果长期任由多媒体盲目滥用,其祸害肯定会直指学生的学文立人,而且还会殃及我们的社会发展、时代进步和民族复兴大业。
【关键词】新课改 语文课堂 多媒体 滥用 危害
语文课堂滥用多媒体,既戕害语文教学,更戕害学生的健康身心、自主人格和创造品质。现a在,这个问题已经越来越明显地暴露出来了,但似乎还没有引起更多的人实在、足够、深刻的反思。非但如此,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在现代多媒体技术介入语文课堂的光环下,这个问题好像还愈演愈烈了。以下是笔者的几点具体看法。
一、滥用多媒体,导致以现代化的名义戕害学生的“听记”能力
在多媒体横行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本来血肉丰满、有机合成的课文,常常被肢解成了零碎的图片、文字等,如情境的再现、内在联系的图标、问题结论的展示等。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这些图片、文字常常是一闪而过,学生快速地看完后即投入思考,甚至直接看完问题的结论就忙着抄笔记,严重缺乏师生间必要的口耳交流过程,导致学生的“听”和“记”常常派不上用场。师生口耳交流的机遇被剥夺了,没有了“听”的刺激和感受,学生也就用不着像传统做法那样去记教师所讲的问题了。大家都知道,对于语言内容的体验、感受、思考和理解等,仅靠“看”、“想”和“说”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听”、“记”的参与,否则,学生语言学习的渠道是不完整的,也不利于学生各种语言学习功能的健全发展。我们可以想象,如果语文课堂上教师长期不重视把课文内容通过“听”的渠道输入给学生,不重视让学生用心理解和记忆重要的内容,学生“听”和“记”的能力就会慢慢地弱化和退化(现在,人们离开手机的储存功能大都记不住电话号码,就是这种依赖性导致记忆能力严重弱化和退化的明证)。长期这样下去,不仅对学生学习语文能力和素养的提高很不利,更可怕的是,学生很可能会因严重缺乏“听”、“记”能力而成为身心和智能发育不健全的人!这对学生一辈子的发展、提升和幸福而言,无疑是非常遗憾和极不公道的。
二、滥用多媒体,导致以现代化的名义戕害学生的情商与表达
多媒体介入语文课堂,表面上看,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功能,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热情和兴趣,而实际上,多媒体的滥用往往会使整个课堂只能依教师事先设计的程序按部就班地进行,课堂教学被定义化、程序化、格式化,严重缺少灵动性,阻碍师生的情感交流。例如,教师课前把所要教读的课文内容分割成若干支离破碎的板块(如文章每部分的内容要点、写作特色等),而后制作成固定的结论,以便到课堂上去把这些固定的结论快速地展示在学生面前。为了及时、准确地展示这些固定的结论,教师也就几乎被绑缚在了电脑旁,完全成了一个单纯的多媒体课件的操作者。这样一来,教师走下讲坛,点拨、启发、激发学生,并用表情和肢体语言与学生深入沟通、交流的几率就大大降低了(有的课堂甚至几乎没有),这无疑会严重阻碍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说到这里,有人可能会反驳,认为完全可以把一些结论做得灵活一点,比如,不直接把结论放映出来,而是先让学生深入课文体验、感受、思考、感悟并讨论,而后再放映结论。果真这样做,实事求是地讲,效果肯定会好得多,但是,笔者仍认为,教师总得要操作那个电脑之类(有的教师甚至担心忘记课件上的内容),总不如毫无牵挂、完全放开地走到学生中间与学生“同甘共苦”的好。因为师生合作也好,生生合作也罢,总需要一个和谐、融洽的氛围,总需要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以及师生与作者、作品之间的生命、情感和心灵的交流与碰撞。离开这些,也就不存在语文教学了。更可怕的是,若语文课堂长期缺乏这些方面的交流与碰撞,肯定会对学生情商的发育和表达能力的提高构成严重危害,进而危害学生的心灵美好和人格健全。
三、滥用多媒体,导致以现代化的名义戕害学生的独立思考
有位老师教读朱自清的《春》,首先展现了五幅图片,要求学生看画面后找出文中相对应的语段。其中,有一幅这样的画面:一头大水牛(占画面的三分之二)躺在绿草地上,牛背上坐着个小男孩,雅气未脱,拿着笛子在吹奏。学生找了半天,终于根据文中的一句话勉强地找到了与这一幅画相对应的文段:“‘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但是,从课文的这段情景交融的春景描写来看,牧童吹笛只能是其中的一部分,还有柔和、温馨的拂面春风,新翻的混着青草味儿的泥土气息,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的各种花的香等很多景物呢。很显然,课文所描写的这个完整的春景,仅凭这幅图画是无论如何也无法全面而生动展现出来的,至于听觉、嗅觉,以及那种身临其境的感觉等就更无法再现出来了。可见,这个片面而蹩脚的课件,无疑大大窄化了学生对课本内容的体验、感受和理解,甚至导致学生无法自主、全面、深刻地体验、感受和领悟课本思想情感等。事实上,多媒体语文课堂经常会发生类似的“事故”,这是由语言描写文字所蕴含的信息与画面所能提供的信息无法对等的特质所决定的。如果语文教师不能正视和规避多媒体课件的这个不足,长期地如此滥用,无疑会在一次次生动、形象的渲染之中,严重束缚学生独立自主的联想、想象、体验、感受和思考,甚至把他们的联想、想象、体验、感受和思考引向片面、狭窄、肤浅、错误的领域。这样下去,恐怕不仅仅会影响学生的语文学习,更可能致使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长期得不到科学、到位的训练,从而导致这种能力长期得不到发育,其后果真是不堪设想!
四、滥用多媒体,以现代化的名义戕害学生的自由想象
我们不妨就用上面提到的那个教学案例,换个角度再来谈谈。课文《春》所描绘的那柔和、温馨的拂面春风,那新翻的混着青草味儿的泥土气息,那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的各种花的香,还有那悠扬自在的牧童短笛等,教师在教读这些内容时,完全可以不使用多媒体课件来再现,如果非要使用多媒体,倒不如改用适宜的音乐来烘托。在适宜的音乐的烘托下,教师可以引领学生美美地用心诵读课文,引导学生深入文境去感受那柔和、温馨的拂面春风,去深嗅那新翻的混着青草味儿的泥土和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的各种花的香,去谛听那悠扬自在的牧童短笛等,甚至还可以让学生合起书来,闭目合眼地去自由联想、想象课文所描绘的画面和意境,深入地品味、体验、感受、想象、联想和感悟,并着实地在生命和心灵深处震撼于作者的真情实感及其语言艺术的美。语文教学(尤其是散文、小说和古诗词教学)有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具体点儿讲,就是联想、想象的能力。为此,语文教学必须要给学生创设充分的机会和空间,让他们自由地去体验、感受、联想和想象,决不能人为地缩减乃至剥夺,更不能以现代化的名义自觉不自觉地戕害学生的这种自由想象。可见,尽管多媒体能给语文教学带来直观、形象、生动的视觉冲击,也有利于渲染气氛、烘托情感、激发兴趣等,但对于语文课来讲,绝不是任何时候、任何内容、任何场景、任何条件下都需要用多媒体技术来强化这样的效果的,因为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育永远是第一位的,因为这想象力和创造力直接关系到他们一辈子的创造、发展和幸福,也会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创造力的振兴和强大。
五、滥用多媒体,以现代化的名义戕害学生的自主人格
“飞流直下三千尺”,可以是庐山瀑布,可以是长白山瀑布,还可以是泰山瀑布,等等。李白当初是在题庐山瀑布,如果他当时游的是长白山,也许题的就是长白山瀑布。换个角度讲,那条瀑布的形貌还是留存在学生的心灵深处为好,每个人心灵深处的那条瀑布都可能不大相同,这是因每个人的阅历、体验、积累、个性不同,不可能也大可不必强求一律。我们现在的多媒体教学,动辄把课文所描写的情境、意境、情节、形象等声情并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尽其所能地营造适合课文内容的教学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岂不知这样做,一个可能的结果是把全体学生的体验、感受、想象、联想和思考格式化了。如果全体学生都看《庐山瀑布》这个音像制品,大脑里都只储存了这么一个单一、固化的“庐山瀑布”,这无疑严重束缚了学生的个体想象力、联想力和思考力。长此下去,这不仅是个文学类课文教读违规、失败的问题,更是个人为驱使学生个体想象思维趋同,进而危害学生个体想象力和自主独立人格发育的大问题。我们都知道,语言文字提供的想象思维空间要远远大于直观感受的空间,而我们长期采用这种多媒体直观感受的手段组织语文教学(尤其是散文、小说和古诗词教学),则恰恰窄化、僵化甚至格式化了课文语言文字所提供的这个想象思维空间。所以,笔者认为,这种格式化的多媒体教学,不仅会严重异化语文教学,危害学生语文能力和素养的提升,也剥夺了学生的个性体验、感受、想象、联想和思考,更会戕害学生自主人格和创造品质的发育。
以上,笔者谈了滥用多媒体给语文教学和学生成长造成的危害。需要补充说明的是,写这篇文章,不是在炒冷饭,也不是说语文教学运用多媒体就一无是处,就该彻底否定,笔者只想强调,多媒体介入语文课堂,如果就这么长期地盲目滥用,其祸害肯定会直指学生的学文立人,而且还会殃及我们的社会发展、时代进步和民族复兴大业。为此,我们一定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审慎地思考和研究这个问题,决不能再以现代化的名义戕害我们的学生了。
★作者单位:江苏省泰州市第二中学;江苏省泰州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