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组织者,语文教师本身就具有极其丰富的语文课程资源,它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学好语文、用好语文的典范,而且还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对学习语文的兴趣,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讲,语文教师就是一本活生生的教科书。
【关键词】语文教师 课堂教学 课程资源
一、语文教师的丰富情感是课程资源
1.上课时的激情是资源。一位优秀的语文教师对语文学科、对所教对象一定会倾注满腔的热情,因为他们懂得“没有感情色彩的知识是僵死的”。“文如出我口”,“情如出我心”,他们总是巧妙地联系现实生活,发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使教学充满生气、乐趣和情感,充满生命的气息和感人的灵魂。对此,已故小学教育家斯霞老师有着深切的感受。她教《刘胡兰》一课,当她满怀革命激情,朗读刘胡兰回答敌人的那段时,孩子们都咬住嘴唇,攥紧拳头,小眼睛要冒出火星似的;当她悲愤地朗读到刘胡兰从容就义时,孩子们的眼里也饱含泪水。这足以说明,教师在教学中入情、入神、入境、入胜,才能激起学生强烈的情感共鸣,真正打动学生。当然,教师教学情感的投入必须有利于引导学生真情体验。课堂教学中,教师不是演员,而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
2.充满感情的体态语是资源。美国心理学家艾帕尔·梅拉别思通过许多实验,总结出了这样一个公式:信息效果=7%的文字+38%的音调+55%的面部表情。有经验的老师在课堂上都有一套自己的体态语言,如夸奖学生时轻拍他的肩膀或抚摩他的头;提醒学生注意听讲时用严肃的眼光或轻踱到他跟前用轻微的动作提示;发现学生萎靡不振时用手抚摸他的额头;当学生取得成绩时又兴奋地与学生一起击掌欢呼。总之,举手投足皆有意,一颦一笑总关情。
二、语文教师的素养是课程资源
1.教学语言的设计是资源。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教师讲的话带有审美色彩,这是一把精致的钥匙,它不仅开发情绪记忆,而且深入到大脑最隐蔽的角落。语文教师那艺术感染力极强的教学语言,使人心旷神怡,就像欣赏一首名曲,旋律不绝于耳。那优美的语言,时如涓涓清流,叩醒头脑,时如霏霏细雨,诱人善良。就语文课来说,讲究导语、过渡语、结束语的设计,就是在无形中向学生传送一个信息,他们的语文老师丰厚的语文素养给他们带来了一次次难忘的学习体验。如讲课开端的导语力求引人入胜,或提出问题,或铺陈渲染,或凸现高潮;课堂中间的过渡语自然巧妙,或承上启下,或解答疑难,或借题发挥;讲到高潮处激情洋溢,或推波助澜,或出奇制胜,或悬疑冰释,或点明主题;结尾时耐人寻味,或小结内容,或深化主题,或会意无尽。课堂评价激励语言的设计也能让学生体会语言的奥妙。当课堂上“真好”、“真棒”之类的评价充斥的时候,我们有没有过这样的思考:学生是否真的喜欢这种“千篇一律”的赞扬、激励?我们是否能开发出富有“语文特色”的评价激励语,让学生在身心愉悦的同时又有一点收获、一点启示?注重评价激励语的知识性、趣味性和优美性,多运用成语、名言警句、诗词名句,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习得语言。
2.声情并茂的范读是资源。刘国正先生回忆他的语文老师时说:“先生很少讲,但喜欢吟咏,吟到得意处,音节铿锵,声震瓦屋。我也跟着吟咏,跟着铿锵,许多诗篇的妙,是在跟着吟咏中体会到的。”刘国正先生的语文老师的这种吟咏,就是有表情范读。一位特级教师在上《记念刘和珍君》时,朗诵课文语调或痛悼、或赞颂、或激愤、或声讨,听课师生似乎是回到了现场一样。吟咏先出于口,再入于耳,然后了然于心,一读一听之中,进入情境,体悟语言,展开联想,揣摩文旨,自然增强了语言文字的敏感性。古典诗词中或凄凉、或达观、或孤独、或豪迈的情怀,鲁迅《故乡》中作者对旧中国农民命运的深深思索及所表现出来的忧愤深广的语言风格,刘成章《安塞腰鼓》中所表现出来的黄土高原人民对生活热爱的气势……无不在教师入情入境的范读中表达得酣畅淋漓,学生在教师的范读引领下也无不“披文以入情”,领悟到母语无穷无尽的魅力和动人心魄的张力。
3.工整的书写是资源。语文教师在教学时一定要注意自己的书写,特别是初中阶段。在中学阶段,很多学生的书写开始下降,开始写得潦草,很大程度上与中学教师不注意工整书写有关。我们在实践中发现,平时板书和批改作业书写工整的教师,学生整体书写质量较好,反之则质量较差。教师的板书设计工整美观,不仅给学生以美的享受,更是美的启迪,将直接影响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接收和学习仿效。
4.广博的知识是资源。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最成功的教学是唤起学生兴趣的教学。而教师口若悬河的旁征博引是唤起学生兴趣的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尤其是语文教材同历史、生物、地理等其他学科密不可分,此时,教师古今中外、上下天地,优美、流畅的语言会给学生打开一扇又一扇眺望未知世界的窗口。如《甘露的秘密》一课,学生对甘露的形成、历史记载、传说故事等等都非常好奇,而且在实施自主探究学习的今天,通过图书、网络已经占有了一部分关于甘露的资料,如果老师再死守课本,照本宣科,势必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热情,课堂教学必定举步维艰。可是如果教师知识广博,那么在引导学生时势必会如鱼得水,左右逢源,满堂为之生辉。
三、语文教师的人格魅力是课程资源
语文教师承担着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培育学生人文精神的责任。语文教师是需要人格魅力的。“亲其师,信其道”。一个语文教师只有有了人格魅力,才能激发学生对语文的挚爱,使语文课迸发出灵感的火花,飞跃着瑰丽的想象。
语文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指导者、组织者、促进者、实施者,是学生直接接触、学习、模仿的对象,本身就是极其丰富的语文课程资源,它的表现是隐性的,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影响着学生语文知识及能力的生成和建构。一个语文教师,如果没有人格魅力,必然带来许多学生学习语文兴趣偏低,课堂上难以达到师生心灵的和谐与共振,难以创设师生共识、共享的教学情境。
孔子主张师生平等、教学相长、后生可畏,“当仁,不让于师”;提倡“以身作则”、“三省吾身”,重视人格力量的示范作用、熏染作用。孔子独特的人格魅力,使学生感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当代凡是语文教育界有影响的名师,无不重视人格魅力在语文教学中的熏陶感染作用,从而使语文教学具有充盈的诗意和无限的张力。
乌申斯基说:“教师的人格是教育事业的一切,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照亮学生心灵的阳光。”人格魅力,是一种珍贵的隐性课程资源。因而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增强自己的功力与魅力,让自己成为一个永远的学习者,以开放的心胸吸纳一切有益养料;让自己成为一个精神的引领者,以崇高的师德风范熏陶学生;让自己成为一个知识的传播者,以渊博的学识去吸引学生,那么你还会担心语文课堂沉闷吗?你还会担心语文学科激不起学生的兴趣吗?
★作者单位:武汉市新洲区张店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