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语文教材包含有丰富的心理健康教学资源,这为语文课堂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课文内容,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宽容的品格、谦虚的个性、豁达的胸怀,使之形成健康的心理。
【关键词】语文资源 心理健康教育 意志 品格 个性 胸怀
一、充分利用课文内容,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
法国作家莫洛亚说:“思想的形成,首先是意志的形成。”由于社会、家庭等方面的原因,现在的许多学生意志力不够坚强,遇到生活上的不幸,学习上的困难、挫折,灰心丧气者有之,一蹶不振者有之,自暴自弃者有之,更有甚者会因此而一步步走上犯罪的道路。中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课文从不同的侧面表现了人物坚强的意志品质,教学中可充分利用这些内容,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意志品质的教育,引领学生在感受古今中外人物坚强意志品质的过程中,培养他们不怕苦、不怕累的意志和自强不息的精神。
教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可以引领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会:小小的地坛,一个人15年的世界,这里面包容着生命、自然和精神;一个绝望到底的人,赢得了尊严和价值。《我与地坛》是描写人的作品,更是描写命运的作品,作者毫无掩饰地将自己的痛苦与对生命的体会表达得那样坦然和凄美。作者超凡的思想,直面人生的勇气,对生命价值的思考,都足以让我们钦佩之至。“但是太阳,他每时每刻都是夕阳也都是旭日。当他熄灭着走下山去收尽苍凉残照之际,正是他在另一面燃烧着爬上山巅布散烈烈朝辉之时。那一天,我也将沉静着走下山去,扶着我的拐杖。”(史铁生《我与地坛》)教师在课堂上引领学生读着这样的文字,引领学生思考那凝重悲壮的文字中流溢着的对于生活的坚定信念的热流,就会使学生产生不畏挫折、奋发向上的精神,形成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
在高中语文教材中,类似的内容十分丰富。如我们学习罗曼·罗兰的《〈名人传〉序》,就会从贝多芬能扼住命运的咽喉,在失聪之时,凭着坚强的意志力,最终创作了《生命交响曲》等诸多世界名曲这样的事例中,引领学生学会坚强;学习《勾践灭吴》,就会知道越王勾践在失败之后没有丧失信心,而是不忘国耻,卧薪尝胆,暗中积蓄力量,最终打败了吴王夫差,吞并了吴国,从而懂得坚强的意义;学习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从他的名句“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就可以明白坚强的重要性,等等。
二、充分利用课文内容,培养学生宽容的品格
“生活过,而不会宽容别人的人,是不配受到别人的宽容的。但是谁能说是不需要宽容的呢?”(屠格涅夫语)宽容待人是一种美德,是一种思想修养,也是人生的真谛。在学校,由于当下学生个性较强,遇事往往斤斤计较,以自我为中心,心胸狭隘,不会互相礼让,一些学生对于家长、老师的严格要求因自我约束能力差而产生逆反心理。因此,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宽容品格就显得尤为必要。
在学习《廉颇蔺相如列传》时,蔺相如正因为宽容,才有了“将相和”美谈。蔺相如在处理与廉颇的矛盾中,能忍辱退让,维护团结,表现了他“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高尚品德和远见卓识。在《信陵君窃符救赵》一文中,信陵君的礼贤下士、宽宏大量也是值得学习的。也正是有了信陵君的宽容,才使他赢得了一位谋臣,最后侯赢献计让信陵君救了赵国。“君子贤而能容罢,知而能容愚,博而能容浅,粹而能容杂。”(《荀子·非相》)在教学中,如果能适时引导学生就人物的这种高尚品格进行思考,并能结合生活实际发表自己的看法或观点,则能很好地引导学生自觉地去学习这种高尚的品格,从而懂得宽容对于自身生活的意义,进而学会宽容。
西德尼·史密斯说:“生活中有许多这样的场合:你打算用忿恨去实现的目标,完全可能由宽恕去实现。”可见,宽容不但能使人际关系和谐,而且有利于实现目标,建功立业。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课文中中外名人事迹,可引导学生学会宽容,提升修养,优化人际关系,产生心灵沟通,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成长。
三、充分利用课文内容,培养学生谦虚的个性
“一种美德的幼芽、蓓蕾,这是最宝贵的美德,是一切道德之母,这就是谦逊;有了这种美德我们会其乐无穷。”(西班牙作家加尔多斯语)在我们的教学实际中,我们常常会发现一些学生自以为自己聪明,狂妄自大不够谦虚,学习不踏实不用功,敷衍应付。谦虚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作为具有高尚师德的一代宗师,孔子勤奋好学,学识渊博,但他非常谦虚:“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并且他学而不厌,不耻下问:“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学习韩愈的《师说》,可从孔子为师且虚心求学的态度引导学生思考,联系自己生活实际,明白“谦虚使人进步”的道理;而学习罗贯中的《失街亭》,可从马谡自以为熟读兵书,却因骄傲自大、刚愎自用,以致街亭失守的故事,引导学生结合自身反省,使其明白“骄傲使人落后”的道理。
一个人的见识毕竟是有限的,尤其是在高度信息化的今天,如果没有了谦虚的态度,不随时准备向他人学习,终将会成为井底之蛙,为社会所淘汰。在教学中,利用课文中相关内容,适时引导学生,培养他们谦虚好学的品质,加强学生思想修养,有利于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
四、充分利用课文内容,培养学生豁达的胸怀
穆尼尔·纳素夫说:“一个宽宏大量的人,他的爱心往往多于怨恨,他乐观愉快、豁达、忍让而不悲伤、消沉、焦躁、恼怒;他对自己的伴侣和亲友的不足处,以爱心劝慰,述之以理动之以情,使听者动心、感佩、尊从,这样他们之间就不会存在感情上的隔阂、行动上的对立、心理上的怨恨。”古往今来那些彪炳史册的名人,没有一个人不是在乐观的胸怀下成就不凡伟业的。司马迁在酷刑之下没有乐观的心态和气魄写不出鸿篇巨制《史记》,越王勾践忍辱负重在只有三千兵甲的困境下卧薪尝胆夺回失去的山河。可以说乐观豁达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生命光芒。
当前,很多中学生存在一种心理困扰:一方面对自己生存的环境压力感觉比较大,对未来前途忧心忡忡、茫然无助;但另一方面缺乏明确志向,一天到晚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浑浑噩噩,没着没落,感到空虚、茫然、郁闷、无聊与无奈。在教学中,学习苏轼的《赤壁赋》,可以引领学生欣赏作者笔下的月夜美景和泛舟大江饮酒赋诗的舒畅心情,在反复的诵读之中体会作者虽遭贬谪但仍能直面现实、笑对生活的乐观豁达。学习王勃的《滕王阁序》,可以引领学生在吟咏那文质兼美的佳作中,体会作者“老当益壮,宁知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坚定与放达。马克思对别人的诽谤、诅咒,毫不在意,“只把它们当作蛛丝一样轻轻抹去……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学习《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可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恩格斯对马克思宽广胸怀的评价。
一个人,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风格,没有乐观的情怀和豁达的胸襟,就不可能成就一番事业。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课文内容,引领学生思想向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逐步培养他们乐观豁达的胸怀,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
★作者单位:甘肃省武威市第十八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