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09年第7期 ID: 135880

[ 陈元辉 文选 ]   

语文名师与当代语文教育范式的建构

◇ 陈元辉

  主持人简介:王荣生,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博士,上海师范大学学科教育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执行主持简介:胡根林,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博士,上海市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评议论文】 魏本亚:《“于漪们”“那一代”的语文教改探索》,原载《中学语文教学》2009年第3期。
  【原文摘要】上世纪80年代,语文界群星闪耀。于漪、钱梦龙、洪宗礼、魏书生、宁鸿彬、顾德希等语文大家,承继叶圣陶等老一辈语文人的光荣传统,凭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对语文教育事业的执著追求,建构了当代语文教育的基本范式。他们的实践、思想和理论,不仅在当时,而且在今天意义也十分重大。读懂“于漪们”“那一代”是我们“这一代”的责任,也是我们“这一代”承前启后、创造语文教育辉煌的基础。
  
  “于漪们”“那一代”是一个群体,他们是于漪、钱梦龙、洪宗礼、魏书生、欧阳代娜、张孝纯、宁鸿彬、洪镇涛、朱绍禹、刘国正、顾黄初等人。他们用自己的行动书写了和正在书写着语文教育的历史。当前,在深化语文新课程改革之时,反思“于漪们”“那一代”的思维方式与研究路径,对当代甚至后代语文教育工作者成长有现实意义。魏本亚教授以老一代语文教育大家的群体视角,通过对上个世纪80年代享誉国内的语文教育大家的访谈,回顾了“于漪们”“那一代”的教改探索历程。作者认为探寻语文教育大家的教育改革历程,思考其历史意义,对今天的语文课程改革、对当代语文教育工作者的成长有积极意义。
  作者将中国当代30年语文教育发展史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1978—1988年),是创造语文教学范式的时期;第二个阶段(1988—2001年),是语文教改冷思考时期;第三个阶段(2001年至今)是语文新课程改革时期。在这几个重要时期,语文大家们肩负了时代的重任,创造了我国特殊时期的语文教育历史。魏本亚认为,正是“于漪们”“那一代”创造了语文教育历史。
  
  一、“于漪们”“那一代”确立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语文观
  
  于漪在80年代提出“教文育人”的语文教学观,主张语文教师要把语文教学的立足点从关注教师的“教”转换到关注学生的“学”,语文教学必须树立育人的目标,语文教师要把学生放在第一位,要相信学生,尊重学生,真正把他们当成学习的主人;钱梦龙提出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语文教学观;魏书生主张语文教学必须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师应该促使学生自觉地发展自己人性的成分,发展自己心灵深处真善美的成分,使学生由自在的人变成自为的人;宁鸿彬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摆脱“唯书”、“唯上”的思想桎梏,抛弃封闭学生思想的条条框框,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些既体现了“于漪们”“那一代”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论论述,又反映了“于漪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实践智慧。
  
  二、“于漪们”“那一代”创造了本土化的语文教学模式
  
  魏本亚认为,“于漪们”“那一代”集几十年实践经验于一体,创造了本土化的语文教学模式。钱梦龙的“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和“自读式—教读式—练习式—复读式”的“三主四式”教学模式,既是对教学的一种哲学阐释,又是对语文教学实践的提升;蔡澄清的“点拨教学法”,是语文教师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知识障碍、思维障碍与心理障碍,用画龙点睛的教学艺术启发学生开启思维,使学生主动思考与探究,从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与途径的教学模式。于漪的“情感教学”、魏书生的“六步教学法”、黎见明的“导读教学”、颜振遥的“自学辅导教学”、 欧阳代娜的“语文能力过关教学”等等,“于漪们”创造的语文教学模式异彩纷呈,植根于中国母语教学土壤中,有着广泛的实践价值,对今天的语文教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三、“于漪们”建构了较为科学的语文教育理论与实践体系
  
  魏本亚认为,在30年的语文教育探索中,“于漪们”贡献了自己的教育智慧。在语文教育学理论层面,有叶苍岑、朱绍禹、顾黄初、张鸿苓等人建构了较为科学的语文教育学体系;在语文教材层面,有洪宗礼、欧阳代娜等人不断探索,建构了有鲜明个性的教材体系;在语文课程层面,刘国正、章熊、顾振彪等人高瞻远瞩,编制了若干语文教学大纲。在语文教育的各个分支方面,“于漪们”也有相当程度的掘进。王力、吕叔湘等人建构了“中学语法教学新体系”;曾祥芹等人重构了“文章学”;韩雪屏等人建构了“阅读学”与“语文心理学”;王尚文阐释了“语感论”……这些学术研究成果目前都在影响着我国当代的语文教育实践。
  
  四、在传统语文与现代语文的矛盾冲突中准确定位语文本体
  
  传统之于现在是一条割舍不了的链条,一边连着昨天,一边连着今天。我们有2300多年大语文教育传统和100多年现代语文教育传统,在现代语文教学的探索中,我们摒弃过封建时代的语文传统,又摒弃不同意识形态的现代语文传统。当我们抛弃传统去建构语文大厦之时,发现语文“根基”总出问题,得到的教训是简单否定传统另搞一套,结果只能碰壁。审视“于漪们”“那一代”的经验,我们发现他们之所以能够站得更高走得更远,是因为他们正视传统,善于汲取传统经验,善于在传统语文与现代语文的矛盾冲突中准确定位语文本体。
  
  五、立足现实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新途径
  
  吕叔湘先生在30年前提出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的问题,李吉林用30年的时间求解,创造了“以美为突破口、以情为纽带、以思为核心、以儿童活动为途径、以周围世界为源泉”的情景教学课程。欧阳代娜用30年的时间研究学生语文能力过关的难题,提出了行之有效的实践方案。刘国正主张读懂文本是语文教师的教学之本;欧阳代娜认为知识与能力素养是一个有机整体;魏书生一再强调语文教育以母语为核心一百年也不会变。“于漪们”立足于语文教育实践,创造性地解决教育实践问题,获得了不少原创性的语文教学成果,体现了改革创新的精神。
  
  六、正视理论多元,立足本土实际
  
  魏本亚认为,在语文新课程改革过程中我们引进了大量的教育理论。这些理论包括建构主义、后现代、叙述理论、接受美学、阐释学、符号学等,与实践总是那么的不和谐。对话教学改变了僵化的课堂结构,但是虚假对话、泛对话又令我们心有余悸;读者中心解放了学生的思想,却带来了信马由缰的“假解放”。中国孔子的“启发式”要比苏格拉底的“产婆术”早得多,我们却没有开发研究使之成为新的理论。现代语文教育历经百年,具有本土化色彩的理论仍然不多,理论的苍白经常演绎实践的误区,“于漪们”“那一代”做出了本土化探索。洪宗礼邀请国内百余位知名学者、专家研究国内外母语教育课标、教材以及成功经验,就是要用他山之石攻中国语文之玉,进而形成我们自己的母语教育理论。植根本土、脚踏实地,正是“于漪们”“那一代”的研究风格。
  
  七、正视文化多元,坚持民族立场
  
  全球化带来了文化的多元。在外来文化面前,中国传统价值体系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语文文化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在“后现代”面前,“经典”被解构了,语文课本中经典篇目减少了,大众消费文化的内容增多了。语文教师怎样应对全球化的挑战?是抛弃传统,全盘西化?还是在民族传统中注入新的血液,既继承传统,又海纳百川?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当我们翻开美国的高中语文教材之时,我们发现在全球化的今天,美国人在捍卫着他们的文化传统。一些美国学者还要创造具有美国文化特质的“美国英语”。语文的核心是母语教育,母语蕴含着民族文化、民族精神,语文教育工作者就是要引导学生通过认知母语传承民族文化,这是语文教育的立足之本。“于漪们”“那一代”对此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

语文名师与当代语文教育范式的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