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09年第7期 ID: 135876

  

浅谈朗读在语感教学中的作用

◇ 王 颖

  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提高其语文素养。语文能力是人的文化心理结构表现于语言层面的品位、格局和发展的倾向,其核心因素是语感。语感,通俗地讲就是我们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觉,它是一个人在长期规范的语言感受和语言运用中养成的一种带有浓厚经验色彩的能够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领会语言文字的能力。一个人语言能力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语感的强弱。叶圣陶很早就指出:“至于文字语言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一个人即使不预备鉴赏文艺,也得训练语感,因为这于治事接物都有用处。”语感的性质和语言学习的规律决定了朗读训练对语感培养的重要性,因此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朗读不仅是确保听、说、读、写等言语活动的质量和效率的杠杆,而且是语感最初形成的基本手段。
  
  一、朗读有助于提高学生整体感知文章的能力,培养语言的和谐感和情味感
  
  和谐感,指学生对书面材料(文章)整体上的多样统一、组合上的搭配相宜和表达上的生动流畅的感受能力。情味感,指学生对文情、文质、文势、语味的感受能力。
  语言文字作为一种表情达意的工具,带有情味感,文字的背后具有丰富的意象、情感或理念。“文章不是无情物”,由语言文字组合而成的文章,承载着作者深邃的思想和丰富的情感。这些内容如果只是停留在书面文字中,就很难被准确地传达出来,因为它少了有声语言所包含的语气、语调、语势、语感,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等。朗读作为把文字作品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再创作,不仅可以把语言所提供的信息完整地、艺术地表达出来,而且还能运用语气、语调、语势和节奏等传达出隐含在语言文字中的感情、意趣和主观评价,以及那些“不可言传”的蕴藉,“意在言外”的含蓄。
  这一点,古今学者早有精辟的论述。周振甫先生在《文章例话》中曾说:“作者由气盛决定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读者从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中求气,得到了气,就能体会到作者写作时的感情。”这里的“声之高下”当然是指朗读了。所以古人要求“必诵之深久,使我之心与古人之心契合无间,然后能得契自然之妙,而中极其能事”(张裕剑《与吴函父书》)。正因为如此,在古代文言和口语基本脱节的情况下,语文教育仍然能让大部分学生得心应手地运用文言写作,这恐怕得归功于朗读的教化。
  
  二、朗读有助于提高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培养语言的韵律感和节奏感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语言是有声音的,语言的艺术在很多方面都是充分利用其声音特征创造的,“诗以声为用者,其微妙在抑扬抗坠之间”(沈德潜语),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所以,叶老先生告诫我们:“诗要反复地吟,词要低回地诵”。
  诗歌的音乐美主要体现在节奏和韵律上:有的明快,有的舒缓;有的昂扬,有的低回。不同的节奏或韵律,表达的感情是不相同的,正像歌曲里的曲谱,意思相同的歌词,谱上不同的歌谱,其情绪特征就不同了。学习诗歌不开口朗读和吟诵,就和上音乐课不开口唱歌一样荒谬,这是由诗歌自身的特点决定的。笔者曾经听过一堂很成功的公开课,上的是《周总理,你在哪里》。这堂课一开始便是教师声情并茂的示范朗读,使学生“很快进入了作品和教师创设的情景之中,课在一种肃穆的氛围中展开。”接着是组织并指导学生自己朗读,要求读出“你在哪里,你在哪里”深情呼唤的语气;还要把五个“在这里”和四个“在一起”读出区别来,“破折号前面的两个‘在这里’要读得激动一些,破折号后面的三个‘在这里’要轻读,这时诗人在思索。这三个‘在这里’也要读出区别……”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反复练读,最后读得“眼噙泪花”。这就是朗读的魅力——学生的心灵在诗的意境里翱翔,学生的感情与诗歌感情和谐共振,同步激荡。
  可见,学生通过反复地朗读,在不经意之间对诗歌语言那抑扬顿挫的语音、错落有致的节奏与奇特严谨的结构有了深切的体验,久而久之,便获得了诗歌的用韵、节拍、停顿、声调的轻重缓急、字音的响沉强弱、语流的疾徐曲折的感受,逐渐能够“准确地安排停顿、处理重音、调控速度、把握语调”,进而达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 (叶圣陶语)的美读效果,习得并积淀了语言的节奏感和韵律感。
  
  三、朗读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能力,培养语言的得体感
  
  文言文是古人用古代通行的汉语书面语写下的文章或作品。教材选编了许多经典文言文,如果我们能指导学生认真地阅读这些文章,对于传承民族文化,提高语感能力是大有裨益的。然而,除了时代隔膜和思想距离以外,文言语体的言语特点,如古今异读的字、古今异义的字词与句式、文言断句等也是造成学生害怕学习文言文的障碍。要扫除这些障碍,最好的办法就是诵读。这是因为建筑文言文的语言材料——汉字有四声之别,因此就有了声调之抑扬,非诵读不足以体会到文章的铿锵之声,音乐之美。又因为古代汉语重声韵之连绵,因此词语便有了双声、叠韵、全重叠、交错重叠等组合形式,非诵读不足以表达其音韵之美。古代汉语还特别讲究节奏与对称及声韵调的组配,由此产生了特有的节律之美,非诵读不足以感受到其朗朗上口、悦耳动人的魅力。
  诵读,即出声朗读,并熟读成诵。传统语文教学十分重视诵读。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我国古代的一些启蒙读物,如《三字经》、《百家姓》、《增广贤文》都编得极富韵律美,目的就是为了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其做法是在学生15岁以前,记忆力最强的时候,让他们背一定数量的文章,著名作家李国文在回顾自己的成长经历时说,自己扎实的古文根基和语言功力就得益于读私塾时的诵读训练。巴金也说:“我仍然得感谢我那两位强迫我硬背《古文观止》的私塾老师。这两百多篇‘古文’可以说是我真正的启蒙先生。我后来写了20本散文,跟这个启蒙先生很有关系”。不过,今天提倡的诵读训练与古代私塾所采用的诵读训练有所不同。洪镇涛先生说:“我们今天提倡诵读,不但是为了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背适量的文言文,而且是为了让学生通过诵读加深对文章或作品的理解,把握文言文的一般特点和规律,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因此我们提倡的诵读,要采用普通话的语音,读出文章或作品中固有的语气、语调和节奏,表达出文章或作品中内在的情绪、气氛和感情。要把诵读训练的过程变成对文章或作品深入理解的过程,要把诵读与其他基础训练紧密结合起来。”这里讲的“其他基础训练”,指正音正字、辨词析句、点断句读、体察语气、梳理层次和探究特色等,这些都是学习文言语体所不能忽视的地方,可见加强诵读训练,是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的。看来,用形式多样的“诵读”来贯穿整个文言课堂教学,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文言的兴趣,使学生在逐步掌握文言文的语言、节奏、句式、格调,及其蕴含的情趣和作者意图的基础上,在目视其文、口发其声和耳闻其音的过程中习得和积淀语感。
  
  四、朗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说写”水平,培养其语言规范感
  
  有人说,朗读是沟通口语和书面语的“桥梁”,这话一点都不假。朗读,是推广普通话的重要形式,是达到语言规范化的重要途径。学生朗读的文本都是经过精选的优秀的文字作品,作品中的每个字、词、句,都涉及普通话的声、韵、调,轻重格式,儿化、音变,以及语句的声音样式等规范问题。初学普通话者,在朗读中比较容易发现问题,也比较容易得到纠正。因此朗读可以使普通话逐步标准规范是不争的事实。
  另外,朗读时,学生反复“触摸”课文中规范的语言,潜移默化,就会在大脑皮层留下连贯的、系统的,符合语言规律的“格”。读得越多,所得语言的“格”就越多,越固定。受其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感受语言的能力也就越强,思维更趋于精密,文字表达和口头表达更趋于流畅和准确。可见朗读是培养说话的基础。朗读得正确、流利,说话一般也比较流利;能读出感情,读出韵味,说话也一般比较有感染力,对交谈、发言、复述、演讲、论辩、主持、协商等多方面语文能力的形成和优化都有一定的作用。
  综上所述,朗读不仅仅只是活跃课堂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也不仅仅是课堂教学中的点缀和穿插,更重要的是它让学生充分地利用学习时间,得到充分的语言和技能训练。所以我们说,语感培养有着丰富的内容和方法,而朗读则是提高学生语言感悟能力的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作者通联:广东深圳市莲花中学]

浅谈朗读在语感教学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