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09年第7期 ID: 135875

[ 柯华桥 文选 ]   

蔡元培美育思想对现代语文教育观的影响探析

◇ 柯华桥

  蔡元培先生是我国近现代美育的首倡者和奠基者,他的美育思想涉及美育的本质和特征、美育的意义和功能、美育的实施等方面,不仅具有系统性,而且不乏独创性。蔡元培认为,美感既具有普遍性,又具有超绝性,因此,美感教育既可以培养人们达于实体世界之观念,又能够发展人的个性,提起人的创造精神,还可以涵养其高尚的情操。美育又是反宗教教育和批判传统教育的利器。他还认为,人的一生都与美育有关,家庭、学校、社会之教育都应该包括美育,要利用一切事物对一切人进行美育。
  另外,蔡元培先生还论及了美育在教育结构中的位置和美育在人类文化结构中的位置,在论述后者时他提出了著名的以美育代宗教说。蔡元培提出的“以美育代宗教”的主张,不仅有现实意义,也表现出他思维的深刻性和理论的创造性。同时还提出“多育相通”的教育观。
  总之,蔡元培的美育思想是丰富的,也是系统的,而他本人的教育实践及美育思想对现代语文教育的影响也是深远的。本文拟就其美育思想对语文教育价值观、大语文教育观、语文美育观和语文教育多元智能和谐发展观等现代语文教育观的影响作浅层探析。
  
  影响之一:语文教育价值观
  
  蔡元培对美育的本质问题有两处解释。一处是在《美育与人生》中:“人人都有感情,而并非都有伟大而高尚的行为,这是由于感情推动力的薄弱。要转弱而为强,转薄而为厚,有待于陶养。陶养的工具,为美的对象;陶养的作用,叫做美育。”一处是1930年他为《教育大辞书》所撰写的“美育”条目:“美育者,应用美学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顾欲行为之适当,必有两方面之准备:一方面,计较利害考察因果,以冷静之头脑判定之;凡保身卫国之德,属于此类,赖智育之助也。又一方面,不顾祸福,不计生死,以热烈感情奔赴之;凡与人同乐,舍己为群之德,属于此类,赖美育之助者也。所以美育者,与智育相辅而行,以图德育之完成者也。”
  上述两段论述,如果单独来看的话,都有各自的缺憾和不足,如果把两段话结合起来,应当说比较符合他对美育本质的整体看法,这样解释美育也还是比较全面的。美育是“美的对象”与审美主体交互融合、物我化一而产生的一种积极成果,“融合”“化一”也就是一种美感境界,只有在这种状态下才能产生“陶养”的作用。美的对象总是以自身的生动具体的形象(而不是抽象的概念)和感染力量(不是靠论证,规范)打动人心,引起审美主体的情感活动,并通过主体情感活动的快与不快的体验,作出肯定性(美感—愉悦)或否定性(丑感—反感)的审美判断,这就是蔡元培所说的情感的“陶养”作用。经过这种无数次的“陶养”、潜移默化的过程,审美主体自然养成一种爱美斥丑的行为和习惯,铸成表里一致、“文质彬彬”的高尚人格。
  蔡元培在论及美育的意义和功能时指出:“救国者,艰苦之事业也。墨翟生勤而死薄,勾践卧薪而尝胆,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断未有溺于耳目之娱,侈靡之习,而可以言救国者。”(《国民杂志》序)他特别强调,在国家处于危难的时代,新闻宣传、文学艺术都要承担起思想教育、审美教育的神圣任务,而不应成为奢侈淫逸和无聊消遣的东西。这和我们现在所极力主张的语文教育的最大价值在于培养出“有责任感的公民”有着惊人的吻合之处。无论时代怎样发展,培养公民的责任感和爱国心和高尚人格都应该是语文教育的首要价值所在。
  
  影响之二:大语文教育观
  
  蔡元培先生主张美育的实施必须把学校、社会和家庭结合起来,这对现在所提倡的大语文教育观的影响是可想而知的。
  蔡元培认为,“美育之实施,直以艺术为教育,培养美的创造及鉴赏的知识,而普及社会。”具体说来,美育的实施大致有以下三方面:
  1.家庭美育。孕妇入胎教院,胎教院的环境、建筑和设备应优美恬静,使胎儿在母体中接受美育。胎儿出生后,离开母亲,在公共育婴院继续生活、培养和教育。
  2.学校美育。幼稚园有舞蹈、唱歌、手工,中小学有音乐、图画、运动、文学等,大学有美术专科如音乐、图画、建筑、戏剧等,文科教材与设备均应有富于美育的意味而能涵养其美感。
  3.社会美育。社会美育分两方面,一方面是专设机关,如美术馆、美术展览会、音乐会、剧院、影戏馆、历史馆、博物馆、古物学陈列所、人类博物馆、博物学陈列所与植物园、动物园等,另一方面是地方的美化,如道路、建筑、公园、名胜古迹、公墓等。
  这样的美育实施,“一直从未生以前,说到既死以后”,可见思虑之全面,用心之良苦。对于学校美育,他在《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美术与科学的关系》、《对于学生的希望》、《三十五年来中国之新文化》等文章中尤有关注,其中不乏精辟见解。
  我们现在所提倡的“大语文教育”思想的核心是联系生活。张孝纯先生把“大语文教育”表述为“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展,全方位地与学生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结合起来”。
  “大语文教育”之“大”,突出地表现在“利用语文学习环境”,即利用生活实践中的语文学习资源,这是“大语文教育”最突出的标志。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其他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等等。……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和地方的重要事件,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
  联系生活,是语文教学最关键的问题,抓住“生活”就抓住了语文教学的“牛鼻子”。而蔡先生的美育实施的核心问题也是联系生活。可见蔡先生的美育实施论与时下所倡导的大语文教育观有着很深的渊源。
  
  影响之三:语文美育观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提出语文教学要进行审美教育,要培养学生具有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观念。可见,语文课是实施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这一点蔡元培先生早已有论述:“美育之目的,在陶冶活泼敏锐之性灵,养成高尚纯洁之人格,故为达到美育实施之艺术教育,除适当课程外,尤应注意学校的环境,以引起学者清醇之兴趣,高尚之精神。”(《创办国立艺术大学之提案》) 可见,蔡元培的美学思想一方面保留了传统美学的悦乐精神和道德理性,克服了传统美学压抑个性,封闭主体的缺陷,另一方面又吸取了西方美学中自我解放和主体自由的精神,但却很少有康德美学的思辨色彩和叔本华美学悲观主义的愁云。正因为这样,他的美学思想的基本特征是以人为中心,拓展主体,完善人格,美化人生。由此,他的美学通向教育学,反过来说也一样,他的教育学通向美学,其关节点是美育。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蔡元培美学理论的现实意义是以美育为美化人生的基本手段的,而他的教育理论的实践意义正是把美育作为完善人格的基本途径。
  所谓语文美育,就是语文学科所实施的审美教育。具体地说,就是通过语文教材的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等教学过程,教育学生怎样感知、理解、鉴赏、评价美,进行美的创造,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崇高的审美理想。
  但是,语文美育不同于音乐、美术等其它学科的美育,它是凭借语文教材中的一篇篇课文来实施的,它以语文为中介,是言语活动与审美活动相统一的过程。这就决定了语文美育有着自身的特点,其特殊性具体表现为在审美观上具有形象性、情感性、愉悦性诸特点。

蔡元培美育思想对现代语文教育观的影响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