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漪老师,当代语文教育家。长期以来,她一直辛勤耕耘在语文教学改革的最前沿,始终与时代同步。她从语文教学的特点出发,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锐意创新,在扬弃和开拓中,逐步形成了以“人的完整性建构”为主要目标和价值取向的,具有求实性、创新性和发展性特征的语文教育观。
于漪老师的语文教育观,在批判中继承了过去,在创新中开辟了未来,为21世纪中国语文教学的改革打开了新的局面,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纵观于漪老师的教育人生,其中不乏磨难,尤其在风雨如磐的“文革”岁月,然而她却凭着乐观的精神和顽强的意志,走了过来。她怀着对理想的崇高追求,凭着对人生的坚定信念,怀着对教育的满腔热情,释放着她的全部能量,燃烧着她的整个生命,她就像闻一多笔下的红烛——将脂膏不息地流向人间,培出慰藉的花儿,结成快乐的果子!于漪老师曾深情地说:“教育事业是系统工程,是魅力极强的交响曲。几十年来,我把我的一切都献给了教育事业,三尺讲台是我一辈子钟情的地方。生命是有限的,事业是常青的,教师的生命是在学生的身上延续的。教师把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通过自己的创造性劳动传给学生,使学生成才。做一个铺路石,让学生一届又一届地从自己身上踏过去,这就是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所在。”她就是这样执着地在一条实实在在的路上走着,实现着她的人生价值,在本质上就是“真”,是“爱”,是“奉献”,是她一生最简单也是最传神的写照。
教育家裴斯泰洛奇说:“任何一个成功的教育家都必须是理想主义者,因为这种理想和对理想的追求构成了教育目的,它像航标一样,指导着教育发展的进程。不能想象,没有目的的教育能给人以成功的喜悦。教育需要激情,这种激情就出自对理想目标的追求。”于漪老师对教育事业就充满激情,她对教育目的有独到的见解,创造性地提出了“人的完整性建构”的目的观。
一、确立“人的完整性建构”的目标
“人的完整性建构”绝不是一个笼统的目标或者一个空洞乏力的口号,而有着实实在在的内容。所谓“人的完整性建构”就是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发展学生的智力和能力,提高其人文修养,完善其人格,让他们学会做人,学会生存,使他们成为一个拥有健全个性的完整的人。
于漪老师“人的完整性建构”的目的观得以确立,是因为她牢牢把握住了两个方面。
1.目中有人,注重发展个性
于漪老师常说,教育事业塑造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教育工作者要做好特殊的雕塑家,塑造完整的人,就必须首先做到目中有人。
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学生,正像没有买主就没有销售一样,谈不上什么教学。于漪老师深刻领会到这一点,她说,教语文的目的,在于塑造学生的心灵,要想成功,就得了解他们,洞悉他们的内心世界,把握他们在成长过程中的发展与变化。教师应是教育学生的高度自觉的人,在了解学生、认识学生方面处处做有心人,持久地注意观察学生,进入学生的世界之中去聆听、去感受,不仅要认清学生的共性,而且要审视学生之间的差异,把握各自的个性,保护和调动各类学生的积极性。“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说教学生要‘观其所以’,即观察学生的日常言行;‘观其所由’,即观察学生所走的道路;‘察其所安’即考查学生的意向;‘退而省其私’,即考查学生私下的言行。现代教育对学生个性之间的差异应更加重视研究。”①
于漪老师经常引用苏霍姆林斯基的一段话:“在每个孩子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音响,要使孩子的心同我讲的话发生共鸣,我自身就需要同孩子的心弦对准音调。”并用这段话来时常提醒自己,要和学生的心弦对准音调,理解他们,研究他们的发展变化,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要做到“同孩子的心弦对准音调”,须注意两点。
(1)在发现上下功夫。教师和学生接触,随时随地都要开放自己的感官,去观察、发现学生,让学生的思想、个性特长、心理特征、知识构成、性格特征等各种信息进入自己的脑中,分别储存起来,只有心中有数,方可同学生的心弦“对准音调”。
学生的个性是千差万别的:有些学生的性格是开放型的,教师容易发现他们的内心活动;但更多学生的心里某一角藏着奥秘,教师如果没有细致的态度、敏锐的目光,很难找到那根“独特的琴弦”。有眼力的教师看学生总是巨细不漏,越是细微之处,越不让它在眼皮底下溜走,从一些细微的表情、动作,就可窥见学生心中的那“一角”,窥见他们对某些问题的所思所想。对学生有所了解,才能更好地引导、培养学生,完善其个性。
于漪老师在实践中创造了“一看二听三问四查,并进行材料跟踪”的科学方法,既深入了解学生共性,又细致了解其个性,有的放矢地培养、塑造学生。学生从心底深处感受到了被尊重、被塑造的舒畅和满足。
(2)在理解上动真心。一个教师要做到真正理解所教的每个学生,不仅要讲究科学性,而且要颇讲点艺术性。学生有学生的内心世界,他们的许多想法、做法在成年人看来是幼稚的、粗糙的、鲁莽的,甚至是可笑的。教师不能以成人的想法、做法来框定,要多设身处地为学生想想,理解他们的心情、愿望、欢乐、忧愁,少下禁止令,要正面引导,积极为他们出谋划策。知心才能交心,师生之间有共同语言,那根“独特的琴弦”才能发出美妙的声音。
学生正处在青少年时期,知识日益增长,智力不断被开发,思想、性格、兴趣等等都处在变化之中,教师也应以变化的眼光看待学生,不应停留在某一点或某一阶段,要全面、发展地去理解学生。
于漪老师在她的教学生涯中,总是力求练就一双慧眼,精心雕造可爱的学生。
2.高瞻远瞩,始终与时代同步
于漪老师语文教学探索的可贵之处,就在于她始终站在时代的前沿放眼未来。她的“人的完整性建构”的目的观正是建立在时代的需求之上的。
“教育是一项面向未来的工作,它要求教育工作者根据社会的发展趋势,根据未来的需要,去教育和影响青少年,用人们所憧憬、所希望、所追求的美好理想来塑造新一代。”②于漪老师也深刻地认识到了这一点,指出:“育人不是泛泛而谈,而应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和社会环境中认识,有针对性、有时代的特征。教在今天,想到明天,以明日建设者所需要的素质和能力,促进今日语文教学的实践和语文教学改革的深入。”③现今的中学生是21世纪各个建设领域的后备军,培养塑造他们,不仅须研究他们今日的心理特点、学习能力,还要认真考虑他们明日应有怎样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才能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于漪老师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认为语文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具有现代人素质、思想活跃、富有理想、自学能力强、善于吸收各种信息、能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勇于改革创新的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她从时代和社会的需要出发,指出语文教学应为实现这样的培养目标而努力,引导学生在素质、智力、能力等方面扎下深根,培养他们成为现代的文明人,有良好的习惯,有奋发的精神,有追求真知的旺盛的求知欲,有克服困难、锲而不舍的意志与毅力,有健全的个性与人格,从而成为“完整的人”。
于漪老师深刻反思了最近几年语文教育培养目标在实施中发生偏差的现状,切中应试教育的时弊,尖锐指出当今语文教学“急功近利、舍本求末,忽视对人的全面培养”,警示人们“应试教育已使教育工作走入了歧途”,她大声疾呼“我们要培养的是有志气有抱负有民族优秀精神的跨世纪的新人”,要“着眼于让学生在求知的过程中学习做人”,“要在语文知识教学、语文能力训练中贯彻人文精神,以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