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09年第7期 ID: 135873

[ 何新华 文选 ]   

语文课堂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

◇ 何新华

  问题情境,是一种具有一定认知困难,需要学生通过努力而获得新知的学习情境。对此,苏联教育科学博士米·依·马赫穆托夫有着独到的见解:“问题情境并非一般地被看作是与思想进程遇到意外‘障碍’相关的那种智力紧张状况,而是在一定的教学情境中,由于学生以前所掌握的知识、智力、方法,在客观上不足以解决已产生的认识任务时,所引起的那种智力困窘状况。意外的困窘总是使人感到惊异、困惑,并促使人进行智力探索。”①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要做到积极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需要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所谓问题情境创设,就是指通过教师设置一系列有难度的问题活跃学生的思维以激发学生的学习需要,从而营造出一种强烈的课堂求知气氛。课堂中教师设置出具有启示性、探索性的疑难问题,会使学生产生激昂的情绪和迫切的认知心理,使学习需要由潜在状态转入活动状态,或者说是现实状态,激活学生潜在的求知欲望。问题情境的创设,旨在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使学生的思维处于学习的兴奋活跃状态。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问题情境创设是教师和学生之间常用的一种相互交流的教学方式。问题情境的创设具有增进师生之间的交流,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学习思维,检测学生学习结果,活跃课堂教学氛围,获得教学反馈信息等多项教学功能。好的问题情境创设是语文教师高效率教学行为的一个重要标准。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恰当地设置问题情境,以问题为主线来组织课堂教学。
  
  一、问题情境创设的原则
  
  在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既有利于教育目的的实现,又有利于设置出更加完善的情境教学,笔者认为问题情境的创设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挑战性原则
  美国心理学家杰罗姆·S·布鲁纳的研究表明,难易适中且富有挑战性的问题足以激励学生向下一阶段发展②。课堂中的问题设置,要考虑问题的难度,问题的设置并不是越难越好,所设问题既要有一定的挑战性又不能超过学生的认知水平。如果教师设置的问题过于简单,会使学生轻视学习内容,不经过仔细思考,不假思索即可解决问题,激不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假如教师设置的问题难度过大,会让学生产生对问题知难而退的回避心理,无法促进其思维发展。如果教师创设的问题比较适中且具有一定的挑战性,那么学生就会充满自信心地去认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因此,教师教学设置问题要紧扣教材内容的同时,还要考虑学生当时的心理状态,使问题设置适合学生的心理发展需要。
  总之,教师在教学设置问题时要具有一定的挑战性,难度适中、逻辑清晰、表述明确,所设置问题要以学生现有的学习基础为基点,从而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2.明确性原则
  在以前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是不平等的,教师是知识的灌输者,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这样地位的不平等,阻碍了师生之间的双向和多向互动,结果教学活动反而成了约束学生思想的枷锁。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贯彻了语文学科的人文精神。它要求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呵护和尊重学生的问题意识,师生之间要保持平等、和谐、民主的友好关系。当课堂中需要设置问题时,教师应精心设置,以确保其设问的效果;如果课堂中不需要设问,教师则尽量少进行设问,以避免设问过多增加学生的思维负担,扰乱学生的注意力。
  因此,教师课堂中的设问要符合教学目标,明确设问内容,激发学生思考。另外,教师还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回答问题的勇气和兴趣,发表对问题的独立见解。教师还要对学生回答的问题给予合理评价,以调动学生积极探索问题的能力。
  3.启发性原则
  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知识的类型各种各样,学生学习的思维方式也有多种不同的形式。教师创设学习问题情境的目的,就是为了激疑、寻思、解惑,整个情境是以问题为动力趋进的。因此,这就要求教师设置的问题不能一成不变,应设置多种新颖的问题,能够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教师所设置的具有启发性的问题不能简单地根据答案直接设问,而应该换个角度和方法设计出新颖的问题,从而激起学生的思考能力,引导学生深入探索知识。
  总之,课堂中问题情境的设置,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启发学生对问题进行独立思考,使学生乐于、善于解决教师所设置的探索性的问题。
  
  二、语文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的途径
  
  1.通过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创设问题情境
  语文是交流交际的工具,它和生活密切相关,大部分语文知识来自于人们对生活的直接体验,因此生活经验是教师创设问题的较好切入点。
  例如:初中语文教材第一册第一课《这不是一颗流星》是家庭生活单元中的一篇教读文章,文章写一个五岁的孩子念念不忘要给已经去世的保姆阿婆做熊皮手套的故事,表现了这个孩子对阿婆纯真的爱。
  是啊,生活是多么地丰富多彩,它给人们幸福和温暖,还给人们教益。这节课需要老师与同学们共同思考,一个五岁的孩子在万人体育馆里观看黑熊表演的时候,他为什么要诅咒黑熊死掉呢?作者为什么还说小孩那闪亮的眼睛不是一颗流星?(板书课题“这不是一颗流星”)
  师:童心是可爱的,童心更是纯真的。同学们读了这篇文章,在感情上一定会与那个小孩产生共鸣③。接下来就让我们共同走进这篇文章吧!这个案例,教师联系生活创设问题情境,把课文中所写的生活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唤起学生的感情共鸣。
  2.通过问题的正反观点创设问题情境
  语文本身包含着大量的人文知识,一些人文知识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学生个体的差异和生活经验的不同,会导致学生有很多不一样的想法。教师要根据学生所学知识的不同观点设置问题,把学生分为正反两组,适时地组织学生自由辩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问题辩论也是一种学习。
  例如:《项链》是一篇揭示人性特点和弱点的小说。教师在给学生分析文章内容的同时,可以指导学生对文章中的主人公“马蒂尔德”,从“爱慕虚荣”,“善良、诚实、质朴”两个问题角度进行人物形象的辩论。在辩论过程中学生能以很快的速度吸取对方的知识,更准确地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文章内容。在辩论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活跃,能达到平时达不到的学习效果。自由辩论还可以培养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辩论的思维方式。通过辩论让学生认识到正确思考问题的思路是什么,以便更好地将自己的意思充分表达出来,激发学习积极性。
  3.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问题情境
  多媒体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它把文字、图像、动画、视频等多种信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教学活动丰富多彩,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学中教师精心设计多媒体课件,往往会带给学生惊奇、不解和矛盾,促使学生迅速调整学习的认知结构。课堂中有些内容需要画面展示而教师又讲授不清楚时,就需要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出来。多媒体可以展示出一些美妙的声音、搞笑的图像,这些对学生的感官刺激具有很强的效果,能增强学生们的感受,加深其对课文的印象和理解度,促进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同时也能增加学习的趣味性。
  例如,有一位教师在讲授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时,就创设了如下的问题情境:
  师:(用多媒体给学生们展示了一幅鲜艳的《桃花源图》)同学们,有的人向往繁华的都市生活,而有些人却倾心于淳美的田园风光。你们看(多媒体展示的画面),青山翠林,桃花鲜艳,安静和谐的村落,红花掩映的房屋,淳厚古朴的乡情,人们无忧无虑的生活,这就是令人欣喜、令人向往、令人陶醉的桃花源④。这节课有没有人想到桃花源中去畅游一番啊?

语文课堂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