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09年第7期 ID: 135885

[ 吴智勇 文选 ]   

经世致用与诗意人生

◇ 吴智勇

  一直以来,高中写作教学的任务似乎只是为了应对那道占有相当比重的高考作文题。的确,作文得分直接影响到高考语文的总体成绩,但如果只从这个角度出发,将培养学生应试写作的能力定位为高中写作教学首要或唯一的任务,未免是一种唯功利的短视教育行为。这种教学行为的定位自然是不符合新课程的理念和教育的本质的,但其长期以来一直没能被消除,究其原因,除了应试教育和功利心态的影响外,还跟部分语文教育者对写作的本质以及写作教学的理解有失偏颇有关。那么,什么才是写作及写作教学的本质;写作教学怎样才能在全面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今天,充分发挥出其应有的育人功能,实现学生基本写作素养的有效提高,以满足学生应对现代社会之需及自我发展之需呢?
  
  一、写作:指向自我实现的人生
  
  对写作本质的认识直接影响写作教学的过程组织及目标实现。关于写作的本质历来都存在着分歧,其中大部分人认同的观点是:写作是一种精神生产活动,是人们进行交际、沟通思想、传递信息、传播知识的重要手段。这种观点虽然对写作的功用涵盖得比较全面,但实际上仍未能道出写作的本质,没能突出写作主体这一“人”的因素,显然与新课程的“人本”理念不相契合。受这种流行观点的影响,教师往往将写作教学处理得过于简单,把教会学生几种常见文体的写作看作是教学的唯一目标,甚至生硬地将写作教学直接指向高考作文,进行纯粹的“高考体”写作训练。对写作及写作教学不够科学的认识使得写作教学成为“应试教育”的受害者,充当了语文教育“少、慢、差、费”现象的替罪羊,招来广泛的指责甚至谩骂。
  为此,我们迫切需要认清写作的真正本质,合理定位新时期高中写作教学的根本任务。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生最高的层次需要是自我实现,即人的尽其所能或才能的充分发挥。在自我实现过程中,高级需要的追求和潜能的充分发挥有赖于较低层次需要的满足,比如生存需要的满足;但人解决了生存的基本需要后,还应该追求事业上的更大发展以及精神上的不断自我完善。也就是说,自我实现的人生应该建立在生存之需与精神超越这两个层面上。写作从一开始就是这两个层面的有机结合:写作应生存、生活之需而产生,它是人际交流的手段,是社会人、现实人必备的生存技能,从应用型、实践型的人才到理论型、学者型的人才,从企业家、教师、科学工作者到领袖人物,概莫能外;写作着眼于所谓的“经世致用”,它渗透服务于各行各业,凝聚着人生事业的成功经验,“是人生建功立业的组成部分”①;而“人是符号的动物”,人们通过写作在创造、承传了文化和文明的同时,也能唤醒自己的“言语意识”,从而踏上“诗意人生”自我实现的言语之路②,塑造辉煌、不朽的生命,使短暂的人生获得了永恒的价值,即所谓的“诗意地栖居”。可以说,写作的真正本质指向的是个体自我实现的人生。那么从这个意义层面上理解,写作教学就是引领写作者通过言语行为去实现自我人生的一种高级言语活动,它要提高学习者的写作技能和写作实践能力,也要发展其心智素养,以便他们在未来的生活和工作中,凭借言语的智慧和能力,更好地融入社会,实现自我,提升人生的境界。
  引领写作者追求写作上的自我实现的人生,是着眼于学生个体写作素养可持续发展的写作教学观,因而与新课程“以人为本”、关注个体生命素质的全面发展的理念是相一致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定位为语文学科的课程性质,其工具性价值指向的是人的语言形式应用能力的培养,其人文性价值指向的是人的气质、情操、境界等情感力量的养育;这实际上就是要求语文学科要为学生将来的“自我实现”奠定基础,为时代造就高素质的人才,其根本指向正是“经世致用”与“诗意人生”。那么,当前的高中写作教学理应以新时期语文教育的主要任务——以人为本,指向未来,“引领自我实现的诗意人生”③为导向,而非仅仅消极地服务于高考作文。
  
  二、对当前高中写作教学所面临尴尬的思考
  
  以“应试作文”为本位的写作教学,由于没能将“以人为本”的理念真正贯彻、落实在教学过程中,所以必然要面临这样的尴尬:一方面社会有着不断扩大的写作需求,并把这种需求视作人适应社会生活的基本要求;另一方面学校的写作教学与社会的写作需求相关性不高,当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后,常因所学入不敷出而难以从容应对社会众多的写作需求,影响了自身的发展。这样的尴尬实在是我们不愿看到又不得不深思的。
  人首先要“活着”,生命才能有所附依,先要生存,才有主体的充分发展可言。人的生存依赖于社会需求,这就要求写作首先要立足于实用与应需,写作教学不能无视这一关乎生存的基本需求。高考是人生的大事,不能否认高中的写作教学要培养学生应试写作的能力,但教育的本质不是考试,而是智慧的引导、情感的培育与素质的提升。如何让学生在写作教学活动中提高其综合写作素养,为将来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写作基础,远比让其掌握应付考试写作之需的技巧来得重要。基于应试目的的写作教学缺乏长远的目光,只从最肤浅的实用之需来组织教学,必然会忽略写作的工具性价值和社会的实际写作需求,从而不能以“经世致用”思想来有效指导、组织学生的写作学习,也就无法让学生获得适应社会生活、追求事业上的自我实现的基本写作素养,自我实现的人生也就无从谈起。
  完整意义上的“自我实现”的人生除了事业成功之外,还包括精神层面上的富足;人不仅要好好活着,还要活得像个“人”样,活得有尊严、有抱负、有风采、有价值。因此,我们在追求写作教学如何提升学生适应未来社会所需的写作素养的同时,也不能忽略了对构成其完整人生必不可少的个性、情感、思想等“诗性”的培养。长期的过于关注短期功利追求的“应试教育”,已经使学生的精神世界和情感世界极度荒芜了;只要想想那些司空见惯的由“应试写作”衍生出来的缺乏个性、情感、思想的“畸形”写作成品,我们就不能不心怀沉重之感。学生作文中个性、情感、思想的缺席正反映了学生“诗意”的匮乏以及人生的苍白。我们固然要将学生对未来社会的适应作为写作教学的指归,但如果只是将“应试的实用”扩大为“应世的实用”,而不注意弥补学生“诗意”的不足,我们所培养出来的人才仍然会是精神荒芜的“单面的畸形人”(马尔库塞),他们只能是如西方人本主义学者所说的是“人事上、统计上和平均意义上的人”,而非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所强调的具有完整人格的“主体”的人。因此,写作教学不但要指向满足人的物质需要、社会需要的“经世致用”,还应该“给学生以更具人文性和人性的终极关怀”,指向“诗意人生”,以便“发展人的智慧、抚慰人的心灵、丰富人的情感、提升人的精神品位”,从而“使人摆脱生存困境,从根本上改善人生存处境”④。也就是说指向自我实现的人生的写作既要立足于“经世致用”的“应世之需”,又要追求“诗意人生”精神超越的“存在性之需”。这才是完整的、前瞻的、“以人为本”的新理念高中写作教学。
  
  三、引导学生追求写作上自我实现的人生
  
  寄希望于高中阶段的写作教学中实现“经世致用”与“诗意人生”的育人目标是不切实际的,这两个层面的人生追求只能贯穿在整个人生之中。教育只能是引导,塑造和追求自我实现需学生自己来完成,任何教育行为都无法保证一个完美的人生。所以高中阶段的写作教学应该着眼于基础教育的实际,以“经世致用”与“诗意人生”作为理想目标,唤醒学生在写作上追求自我实现的意识,“使他们能走向、拥抱并努力开创自己的言语人生。”⑤也就是说,新时期的高中写作教学应该以新课程标准为导向,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出发,注重“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以“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⑥

经世致用与诗意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