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轮课程改革在历经了八个年头后已由当年轰轰烈烈的实施阶段进入了反思的关键时期。不少人对这次课程改革提出了质疑,有人认为这次课程改革已经全盘西化,走进了改革的死胡同。确实,改革遇到了困难,进程缓慢,但改革中各种问题的暴露是正常的,改革的方向并没有错。从研究新课程改革的内容以及发展进程中,就可以看到课程改革既融汇了人类教育的先进理论,又继承发展了本民族的教育思想精华的事实。仅是审视我国当代著名特级教师、著名教育家钱梦龙的“三为主”教育思想,就可以看到课程改革从中吸收了大量合理因素,闪耀着本民族教育思想精华的光辉。本文试图从新课程改革与钱梦龙教育思想之间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回答对新课程改革全盘西化的质疑,阐述课程改革对本民族教育的继承与发展,并坚定地推进新课程改革。
一、钱梦龙“三为主”教育实践综述
新课程改革目前正处在反思总结的时期,面对课改的各种问题,需要冷静的分析,从特级教师钱梦龙教育实践中总结的教育理论,有助于我们认识新课改,主要有:
(一)钱梦龙“三为主”思想内容概述
钱梦龙,1931年生,上海市人,语文特级教师。然而仅有初中学历的钱梦龙却成为享誉国内外的著名特级教师、教育专家。这些成功的背后,用钱梦龙的解释是“主要靠的是自学”①。从求学时代起,钱梦龙就是一位执着的探索者,从教后他博览群书,深入思考,敢于创新,不断研究总结,最终将教学论的一般原理与语文学科的特殊性相结合,提出了著名的“三为主”教育理论,即“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
“以学生为主体”,就是确认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是认识和发展的主体,是具有独立意志和认识潜能的实践者②。要求从根本上改变长期以来教师向学生“奉送真理”的状况,而把“发现真理”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促进学生的智力、情感、意志、性格等心理特征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教师为主导”,就是确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领导、支配的地位,教师的这种领导、支配地位只能通过“导”而不是“牵”或其他方式来实现③。“导”者,因势利导也。因势,就是说教师发挥其领导、支配作用必须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前提;利导,就是善于把学生引导到最有利于他们认识和发展的情境中去,使他们的潜能尽可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训练为主线”,就是说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只有进入“训练”的过程,两者才能达到和谐的统一④。在语文教学中,训练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有目的的听、说、读、写实践。学生要获得知识,发展智能,从各方面提高自身的素质,就离不开实践活动,这种实践活动,又始终是在教师的领导下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的,这就使整个教学过程成为具有特定教育目标的训练过程。
(二)钱梦龙“三为主”思想核心
1.突出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钱梦龙的“三为主”教育思想把学生的主体放在首位,突出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主体”本是哲学认识论的范畴,相对于被认识、被改造的对象而言,“主体”指一切实践着、认识着的人。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都有认识和被认识的问题,两者构成互为主客体的关系。但是,教学过程作为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最终是以学生的认识为归宿的,因此在确认谁是主体的时候,主要应该把目光投向学生,即确认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实践者和认识者。正如钱梦龙老师所言:“我备课时最关心的问题,不是自己怎样教,而是学生怎样学”⑤。
2.突出了教师新的角色定位
在传统语文教学中,“讲授法”和“提问法”盛极一时,教师处于“主讲”和“主问”的角色,导致学生的活动时间被挤占,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剥夺。“以教师为主导”,就是要求教师重新调整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位置,由“主讲”、“主问”转移到“主导”的位置上来。教师只能 “导”, 而不能“牵”,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和主动精神,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思维流程、学习心理,从而使学生自奋其力,去求得认识和发展。“在教学中,教师的活动,主要不是自己认识,而是教学生认识(认识教材、教学方法、学生等),是在比学生的认识更为广阔的时空中进行的”⑥。
3.突出了学生的亲身实践
就训练的本质看,它是人类为提高自身素质进行的一种有目的的活动和实践,在具体的语文教学中是指以语言和思维为核心的读写听说的综合实践活动。学生不仅要在训练中掌握语言运用的技巧,同时还要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全面提高自身素质。钱梦龙认为语文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对学生进行母语教育,至于文化熏陶、品德养成、个性发展等等,也都只能是在母语教育的过程中同时实现的。要在母语教育中充分实现语言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结合,就有赖于“训练”,即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读写听说实践活动,正如叶圣陶所说:“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⑦。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语文教育家吕叔湘也认为:“语文的使用是一种技能,一种习惯,只有通过正确的模仿和反复的实践才能养成。”⑧可见,学生的知识、能力、智力可以在训练中获得、培养和发展,同样,兴趣的激发、情操的陶冶、性格的养成以及世界观的形成都可以在训练中进行。因此,如果失去训练,语文课也就失去了设置的价值。
二、新课程改革继承了本民族教育思想的精华
钱梦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教育家,他的“三为主”教育思想集中体现了本民族教育思想精华,如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启发引导作用等。认真分析比较新课改理念与本民族教育思想,不难看到前者对后者的继承,如钱梦龙的“三为主”教育思想,就在新课程改革中得到了很好地体现,主要有:
(一)新课程改革大声疾呼: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传统教学的弊端之一在于教师往往将学生视作灌输知识的“容器”,而不认为他们是具有独立意志和认识潜能的实践者。表现在教学上,重教轻学,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被动地、消极地接受知识,根本无法参与到教师的教学活动中,其主体地位得不到体现。
钱梦龙对此有深刻认识,他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倡导“以学生为主体”,把学生的主体放在首位,教师要围绕学生的“学”组织开展工作。他认真地思考分析,大胆地扬弃灌输式教法,敏锐地把握了教学中应以学生自学为主的原则,选择了立足于学生自我实践的教学方法。这些做法的确是富有前瞻性的,与几十年后才风靡全球的建构主义理论不谋而合,新课程倡导的理念也与之相一致。
本世纪初,新课程改革一登场就以全新的面目出现,它大声疾呼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语文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帮助学生树立主体意识是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表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改变自己的角色,根据学生心理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和知识强加给学生,要让学生自己读书,自己感受事物,自己观察、分析、思考,从而明白事理,掌握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从新课改理念与钱梦龙教育思想的一致性中,我们不难看出,新课程改革不是天外之物,它继承了本民族的教育思想,并进一步把民族教育思想推向前。
(二)新课程改革主张改变教师课堂“主宰者”的角色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者。钱梦龙认为这样的教学模式势必会挤占学生的活动时间,学生的主体地位被教师的主体地位所抑制,他强调“以教师为主导”,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他要求教师重新调整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位置,即由传统的“主讲”“主问”转变到“主导”的位置上来。新课程改革不但继承了这方面的思想精华,而且内涵更加丰富,体现了教师的多重角色定位,更加符合时代发展对教师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