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教学 2006年第6期 ID: 78857

[ 戴孟姣 文选 ]   

从《茶馆》看老舍“小说式戏剧”的特征

◇ 戴孟姣


  经历了67个春秋的老舍先生,以长篇小说和剧作著称于世,曾因创作优秀话剧《龙须沟》而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又因创作《茶馆》而奠定自己在中国文学史上无可替代的地位。老舍先生最开始是一位小说家,后来主要从事戏剧创作。他的剧作,一改中国传统戏剧的结构模式和创作方法,用写小说的构思和方法来创作戏剧,进行着新的尝试,他的这种尝试,开创了中国当代戏剧的先河——中国戏剧史上从此有了“小说式戏剧”。老舍先生的“小说式戏剧”有着自己独特的戏剧理念和表达技巧。下面以《茶馆》剧作及其创作来简要谈谈老舍“小说式戏剧”的特征。
  
  一、构思重“人物塑造”。
  
  “结构第一”是我国传统戏剧的基本特征。明末清初的戏剧理论家李渔就视“结构为第一”。他认为戏剧结构“如造物之赋形”,必在“引商刻羽之先,拈韵抽毫之始”就已考虑。所以我国传统的戏剧首先重视结构安排,人物只是在结构中自然带出。
  老舍“小说式戏剧”的基本特征是“人物第一”。他在《我的经验》中说:“我在构思的时候是先想到人物。”老舍以人物为核心来构思戏剧,为了人物甚至可以牺牲情节,这是老舍处理情节与人物关系的原则。他在《人物、生活和语言》中又说:“写戏主要是写人,而不是那件事儿。……有了人物,故事自然也就出来了。”在老舍看来,故事(情节)是人带出来的,这正说明老舍的剧作是重视人物塑造的。在《答复有关<茶馆>的几个问题》中,老舍对“如何处理人物与剧情”这个问题的回答更能说明“人物第一”是老舍戏剧创作的基本特征。内容如下:
  人物多,年代长,不易找到中心故事,我采用了四个办法:(一)主要人物自壮到老,贯串全剧。……此剧的写法是以人物带动故事,近似活报剧,又不是活报剧。此剧以人为主,而一般的活报剧以事为主。(二)次要的人物父子相承,父子由同一演员扮演。……(三)我设法使每个角色都说他们自己的事,可是又与时代发生关系。……(四)无关紧要的人物一律招之即来,挥之即去,毫不客气。
  这样安排了人物,剧情就好办了。有了人还怕无事可说吗?……
  老舍“小说式戏剧”不仅变“结构第一”为“人物第一”,而且变“一人一事”为“一(多)人多事”。
  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说:“一本戏中有无数人名,究竟俱属陪宾;原其初心,止为一人而设。即此一人之身,自始至终,离合悲欢,中有无限情由,无穷关目,究竟俱属衍文;原其初心,又止为一事而设。此一人一事,即作传奇之主脑也。”李渔的理论代表了我国传统戏剧贯串剧作始终的“一人一事”结构的理论。传统的戏剧理论认为,戏剧可以描写许多事件,乃至错综复杂的事件,但必有一事是主要事件,主要事件是贯串戏剧的始终、并规定或制约其他事件的,此所谓“一人一事”式结构。为此,传统的。戏剧理论家明确反对“多人多事”式结构,也反对“一人多事”式结构。
  然而;老舍的大部分剧作不是“一人多事”式结构(如发表于1941年的《面子问题》),便是“多人多事“式结构。《茶馆》中人物七十多个,事件有二十多件。哪个人是主人公?哪件事是主要事件?无法确定。这一类戏剧的结构,在理论上,一般被称为“人物展览式”结构。曹禺的《日出》、夏衍的《上海屋檐下》也属此类结构,但人物之多,事件之繁,《茶馆》绝无仅有。可以说老舍“小说式戏剧”的这种结构与传统的“一人一事”结构是格格不入的。因此,《茶馆》曾受到一些传统理论家的委婉批评。如李健吾说:“《茶馆》是‘图卷戏’,是三组风俗画。每幕每场都是珍珠,不是波浪。本身都很好,但不能向前推动。它没有一个统一的感情、事件,只有重复的情境。”甚至有人向老舍建议:“用康顺子的遭遇和康大力的参加革命为主,去发展剧情。”老舍对这些批评和建议,表示理解,没有接受,他在《答复有关{茶馆)的几个问题》中是这样回答这些批评和建议的:
  有人认为此剧的故事性不强,并且建议:用康顺子的遭遇和康大力的参加革命为主,去发展剧情,可能比我写的更像戏剧。我感谢这种建议,可是不能采用,因为那么一来,我的葬送三个时代的目的就难达到了。抱住一件事去发展,恐怕茶馆不等人霸占就已垮台了。我的写法多少有点新的尝试,没完全叫老套子捆住。
  老舍的“写法多少有点新的尝试”,这种尝试淡化情节、重视人物,成就了他的“小说式戏剧”。
  
  二、情节轻“矛盾冲突”。
  
  矛盾冲突是戏剧的基础是我国传统戏剧的基本特征。尽管戏剧理论家们对“戏剧规律”众说纷纭,但绝大多数戏剧都以冲突为对象,这是不争的事实。可以说戏剧理论家们认为戏剧冲突不仅是戏剧的要素,而且贯串情节始终、具有前因后果的逻辑联系。“冲突论”所谓的“冲突”,要求在诸多冲突中必有一对冲突是戏剧的基本冲突,它贯串始终并制约其他冲突,是全剧主题与结构的脊梁。而老舍的剧作却反其道而行之,重人物塑造,轻剧情冲突。他在《闲话我的七个话剧》中说:“我老是以小说的方法去述说,而舞台上需要的是‘打架’。我能创造性格,而老忘了!打架’。”老舍所说的“打架”,即是对”冲突”的通俗说法。因此,老舍戏剧尽管人物生动、性格鲜明,但几乎没有一部剧作符合“冲突律”。我们这样说,并不意味着老舍的戏剧永远都是风平浪静,人物之间无任何冲突。其实,一般意义上的“冲突”俯拾皆是,而严格意义上的戏剧“冲突”,他的许多剧作都不具备。
  如《茶馆》第二幕中,有以下情节:
  1.开头到“忿忿地往后走”(写李三的抱怨)
  2.“栓子的妈,他岁数大了点,你可得……”到“我给三爷拿菜钱去”(写王淑芬的埋怨)
  3.“一群男女难民在门外央告”到“难民散去”(写巡警助王利发打发难民)
  4.“怎样阿?六爷!”到“明天还不定是风是雨呢?(写巡警和大兵的敲诈)
  5.“您慢走”到“报童追唐铁嘴下”(写唐铁嘴租公寓)
  6.“自言自语”到“同松二爷下”(写“铁杆庄稼”的幻灭)
  7.“这小子”到“同宋恩子下”<写宋恩子和吴样子的敲诈)
  8.“刘爷,茶喝够了吧”到“你们到底有多少块现大洋”(写刘麻子的“生意”)
  9.“王利发和崔九峰由后面慢慢走来”到“我只会念经,不会干别的”(写崔九峰的绝望)
  10.“宋恩子、吴样子又回来了”到结束(写刘麻子的下场)
  在这些情节中,一般意义上的“冲突”有:王利发与李三的冲突、王利发与王淑芬的冲突、王利发与难民的冲突、王利发与大兵的冲突、王利发与巡警的冲突、王利发与唐铁嘴的冲突、王利发与宋恩子和吴祥子的冲突、刘麻子与宋恩子和吴样子的冲突、康顺子与刘麻子的冲突、崔久峰与秦二爷的冲突、老陈和老林与宋恩子和吴样子的冲突等,但没有一个冲突贯串情节始终。
  
  三、技巧选“典型场面”。 [##]
  
  任何一种独立的戏剧体系,都有它独到的观念和技巧。我国古典戏曲追求“写意性”,把动作、舞美等“虚拟性”奉为原则。老舍坚持“小说式”戏剧观,因此他的戏剧技巧也是“小说式”的。老舍的成功剧作,在看似平淡无奇的情节中常常闪现出几个出彩的典型场面,这正是他选择与安排典型场面的戏剧技巧。
  就情节的整体而言,《茶馆》没有引人入胜的情节,但典型场景却异彩纷呈:如庞太监买媳妇(第一幕)、两个逃兵欲取一个老婆(第二幕)、三个老人撒纸钱自悼(第三幕)。“庞太监买媳妇”这个事件比“鸽子事件”、康六卖女等事件更显荒诞;“两个逃兵欲取一个老婆”这个事件比错杀刘麻子更让人啼笑皆非;“三个老人撒纸钱自悼”这个事件虽不及前两者怪异,但对正常的生活逻辑来说,也够荒诞不经了。老舍在每一幕中都精心选择与安排这么一个荒诞怪异的场面,使其凭借荒诞怪异而分别成为每一幕中的“戏核”,成为社会的缩影。这些典型场面,不仅增加了《茶馆》的传奇色彩,取得了出人意料的戏剧效果,而且对突出剧本表现三个时代衰败、没落、腐朽的立意和全剧的主题,也具有深刻意义。老舍在许多剧作中都自觉地选择与安排典型场面来丰富剧情、刻画人物、烘托语言。在某种程度上说,没有这些典型场面就没有老舍的戏剧。
  
  四、语宫求“开口就响”。
  
  老舍剧作的“戏剧性”,除了体现在“选择与安排典型场面”上外,还体现在人物对话的描写上。运用人物对话来刻画人物性格是老舍“小说式戏剧”的一个重要特征。老舍淡化戏剧的情节与冲突,可是他剧作中的人物却棱角分明,其原因是什么?可以从老舍有关戏剧创作的文章中找到答案。老舍在《(龙须沟)人物》中说:“我写惯了小说,我知道怎么写人物。一个小说作者,在改行写戏剧的时候,有这个方便,尽管他不大懂舞台技巧,可是他会三笔两笔画出个人来。”老舍在《戏剧语言》中说:“第一是作者的眼睛要老盯住书中的人物,不因事而忘了人,事无大小,都是为人服务的。第二是到了适当的地方必须叫人开口说话,对话是人物性格最有力的说明书。”从两处记载来看,老舍用写小说的经验来写剧作中的人物,即“要紧盯住人物”和“人物开口就响”。
  “人物开口就响”,这是老舍剧作中刻画人物最重要手段。《茶馆》中前前后后七十余人登场,有名有姓的人超过五十,如果靠情节和冲突来塑造人物;是不可能在短短的三幕戏里可以完成的,可老舍却在短短的三幕戏里使每人眉眼分明,无不是借助小说式“人物开口就响”的语言手段。王利发、常四爷、秦仲义等主要人物自不必说,就是登场只有两三句话甚至一句话的人物,也因他们“开口就响”而使人记忆犹新。
  请看第二幕中的“报童”登场后的语言:
  [街上卖报的喊叫:“长辛店大战的新闻,买报瞻,瞧长辛店大战的新闻/报童向内探头。]
  报童 掌柜的,长辛店大战的新闻,来一张瞧瞧?
  王利发 有不打仗的新闻没有?
  报童 也许有,您自己找!
  王利发 走!不瞧!
  报童 掌柜的,您不瞧也照样打仗!
  请再看第一幕中的“卖挖耳勺的老人”登场后的语言:
  [老人进来,拿着些牙签、胡梳、挖耳勺之类的东西,低着头慢慢地挨着茶座儿走;没人买他的东西。他要往后院去,被李三截住。]
  李三 老大爷,您外边溜溜吧!后院里,人家正说合事呢,没人买您的东西!
   松二爷 (低声地)李三!(指后院)他们到底为了什么事,要这么拿刀动杖的?
  李三,(低声地)听说是为了一只鸽子。张宅的鸽子飞到了李宅去,李宅不肯交还……唉,咱们还是少说话好,(问老人)老大爷您高寿啦?
  老人 多谢!八十二了,没人管!这年月呀,人还不如一只鸽子呢!唉!
  (慢慢走出去)
  “开口就响”的关键不在于“说什么”,而在于“怎么说”。老舍在《戏剧语言》中说:“说什么可以泛泛交代,怎么说却必须洞悉人物性格,说出掏心窝子的话来;说什么可以不考虑出奇制胜,怎么说都要求出语惊人。”按老舍的说法,“说什么”只传达了内容,而“怎么说”却显露了性格。报童的话——“掌柜的,您不瞧也照样打仗!”——饱含着报童对战事的冷漠,对生计的关心;卖挖耳勺老人的话——“人还不如一只鸽子呢!”——饱含着老人自身的辛酸和对世道的不平。这样的语言,虽只一句,但因在“怎么说”上精心锤炼,所以具有“掏心窝子”的效果。
  浙江宁波闹第三中学 315040

从《茶馆》看老舍“小说式戏剧”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