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教学 2006年第6期 ID: 78847

  

高考应是语文新课程的科学实践

◇ 江 熙


  在基础教育由传统课程走向新课程的过程中,课改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正坚定地按步骤向纵深推进;但深层次的问题也已经开始暴露,真正的攻坚还没有到来,特别是必将面临尖锐而复杂的高考问题。如果说,对小学、初中阶段的课改,人们认为尚有。回旋余地的话,那么,直面高考,学生、学校、家长乃至社会难免疑虑重重。对一些地方的高考滑坡,有人甚至说出“谁搞素质教育谁倒霉”的过激话语。但我们不能不承认,经不起高考的“素质教育”缺乏社会基础,难以推行。同样,作为素质教育载体的新课程,究竟仅仅是一种教育理想,还是一门合乎学生学习和发展规律的科学?也只有经高考实践检验成功,才能得到社会的广泛赞同。
  今年秋天高一年级普遍使用新教材,标志着高中课程改革的开始。高中课程改革是一场全面的系统性改革,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但高考对高中教学的导向作用毋庸置疑;所以我们必须加强新课程与高考关系的研究。本文提出“高考是语文新课程的科学实践”,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指在高考实践中贯彻语文新课程的理念和方法。虽然目前高中课改的重点在高一,但高二、高三年级也可以运用新课程的理念和方法指导教学,特别是指导高考,因为这两年的高考命题已经渗透了一些新课程思想。二是指在高考实践中检验语文新课程自身,检验语文新课程理念和方法的科学性,进一步完善语文新课程,实现语文新课程的软着陆。
  
  一、高考应是新课程理念统摄语文新老教材的实践
  
  新课程的精髓在于其先进的理念和科学的方法。不言而喻,高一年级的新教材是新课程的载体,使用新教材能更好地实施新课程。但正如目前的新课程还仅仅只是理想的课程一样,作为载体的新教材目前还仅仅只是一种理想的教材、一种实验的教材。使用新教材是不是就能很好地贯彻实施新课程理念和方法,还有待实践。即便那些实验教材作为新课程的载体已经相当完美,还有一个如何使用的问题。使用新教材并不等于就能真正实现新课程目标,以传统方法甚至用落后的方法来教新教材的现象,在一定时期内并不会少见。从理念到操作,从内容到方法,真正实现从传统课程到新课程的飞跃,还有个过程。所以,实施新课程,并不仅仅取决于使用新教材,关键在于掌握和运用其先进理念和科学方法。
  我们认为,新课程的先进理念和科学方法,并不是只适用于新教材而不适用于老教材。国家级初中课改实验区就有使用老教材来进行实验的(福建厦门、辽宁大连)。从新教材方面看,新编高中实验教材有各种版本,人教版、语教版、苏教版、山东版等百花齐放。有的版本创新改革的力度较大,与以往的教材体例有较明显的区别,但有的版本强调“守正出新”。从老教材方面看,这几年语文教材一直都在不断修订,许多方面已经吸纳了新课程的理念、内容和方式,提升了老教材的品质。如人教社2004年的新编语文教材,就设置了充分体现新课程理念的“综合性学习”板块。这些都说明,使用何种版本的教材其实并不是最重要的,只要真正掌握了新课程的先进理念和科学方法,就能高屋建瓴地运用各种教材。
  语文教学的特性,还为二者的并用提供了可能。虽然作为新课程载体的新教材有它自身的逻辑体系,老教材也有自身的逻辑体系;但我们认为,语文教材的逻辑性并不很强。作文教学中出现过一种“技巧派”(与“感悟派”相对),重视写作技巧,从文体要求开始,按作文的几个要素一一训练,类似于序列化的目标教学。实践证明此法并不成功,因为学生作文实际上并不按这样的逻辑顺序。何种语文教材的逻辑体系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语文课程的逻辑体系。在高三复习阶段,师生拥有教材的选择权,既可以从传统教材体系中提炼复习要点,也可以从新的教材体系中撷取知识精华,还可以根据需要同时取新老教材为我所用。
  高考复习并用语文新老教材,在传统课程走向新课程的过渡时期具有现实意义。于学生而言,既可顾及到原先基础,又可得益于新课程先进的理念和方法,获得更高的复习效率。初看起来,这几年高考题型似乎变化不大,其实内容已经渗透了许多新课程的理念。高考越来越重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查,对阅读鉴赏、评价能力的考查,强调了信息整合能力、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方面的要求。培养学生这些方面的能力,兼用新教材可能要比只使用老教材效果更好。现实地看,学校一般将最优秀的语文教师安排在高三年级“把关”。但是,根据课改的实际进程,高三年级教师最后进入新课程,可能造成这些教师参与课改的滞后。三年以后,是让高一、高二进入课改的教师一直带进高三冲刺高考呢?还是退下来让原来的高三教师继续“把关”呢?让高一、高二进入课改的教师直送高考而没有原来的“把关”教师“把关”,似乎不太令人放心,因为高考问题极为复杂,而高三“把关”教师之所以能把关,是因为他们有丰富的高考复习经验,具有相当强的把握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的能力,能够站在高考的制高点上,俯瞰各个年级的知识要点。充分发挥这些教师的作用,对提升学生语文能力至关重要。如果要让高三“把关”教师在课改中能继续“把关”,势必要让他们从现在起就掌握新教材。所以让高三教师提前介入,在新课程理念和方法指导下并用新老两种教材,更有利于学生从容应对高考。
  
  二、高考应是转变学生语文学习方式的实践
  
  以新课程理念和方法指导高考复习,能够切实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全面提升学生语文学习能力。而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又必须有助于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提升,有助于学生高考复习效率的提高。高考产生实效,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才有意义。
  如果说,以往的学生基本上还是以接受学习方式为主的话,那么,到了高中学习阶段,特别是面对高考,在教师的帮助下自主学习则是他们内在的迫切需求,也是应对高考的有效策略。正如《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指出的那样:“学生经过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已具备一定的语文素养,语文学习中的个性倾向渐渐明显,不同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差异逐渐增大。”高中学生已经对自己语文学习的状况有所了解,而且随着高考的临近,对自己在语文发展方向上有了不同的追求。语文素养和需求的差异性,要求增强学习的针对性,更要求增强学习的自主性。
  现在班额普遍爆满,教师很难真正实施个性化教学,学生的自主学习显得尤为重要。有的学生长于阅读而短于写作,有的学生敏于现代文而讷于古文;有的学生需拾遗补阙,有的学生需拓宽加深。新课程提出,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需求自主学习主动探究,显然有充分的合理性和科学性。高中学生,特别是高三学生,学习总是与高考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的。语文作为高考的核心科目,势必影响乃至决定高考的志向。这种状况并不是在新课改中才开始出现。也就是说,这个问题不仅发生于已经进入课改的、将课文分成模块可以选修的高一年级,而且 [##] 发生于尚未进入课改的高二、高三年级。语文新教材的模块体例,不仅能加强实验年级学生而且可以加强非实验年级学生,包括高考复习中学生学习的选择性和针对性,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资源。
  课文不过是例子,无论老教材还是新教材,都不过是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的例子。不囿于一种教材,博采众取是高考取胜的经验之一。既然新教材已经问世,其体例安排上的先进性应当为师生所认识和接受。换言之,新教材体例是否具有先进性和科学性,也可以在高三复习中检验。从理论上说,新教材吸取了传统教材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已经站到了传统教材的肩膀上,且特别注意了学生学习的差异性,满足了学生多样化的需求,更有利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主动建构,进行个性化学习。如人教社教材突出了过程与方法。在阅读鉴赏中,分品味与鉴赏、思考与领悟、沟通与应用三条线索,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极有帮助。“表达交流”部分中的写作专题,既讲“写什么”,又讲“怎么写”。每一个专题包括“话题探讨”“写法借鉴”“写作练习”三部分内容:“话题探讨”提出“写什么”的问题,接着“写法借鉴”对“写什么”进行具体分析,在分析过程中带出“怎么写”,在写法上加以点拨。语文版新教材的课后练习分两个层面:“理解.鉴赏;和“拓展·应用”。“理解.鉴赏”体现理解与鉴赏的基本学习目标,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分析综合和感悟体验;“拓展.应用”引导学生在掌握课文的基础上拓展延伸,将语文学习延伸到课文和课堂外,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根据编写者的设计构思,这种体例应当更有助于学生个性化的自主复习,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有针对性的学习模块。
  
  三、高考应是提高语文新课程实施水平的实践
  
  许多人认为素质教育与高考成了两张皮,即搞素质教育的不敌搞应试教育的;或者说;是不敌那些表面上将素质教育搞得轰轰烈烈而实际上将应试教育抓得扎扎实实的。面对社会的巨大压力,那些本认为自己真心实意搞素质教育的学校会不会悄悄地改弦易辙?一些学校和教师是不是也会以“两手”来对付新课改?那些高考成功的学校和地区;则非但不会舍弃已被高考实践证明的行之有效的一套——不论是不是被指责为应试教育——而且会再接再厉。被赋予了特别希望的新课程在许多方面确已取得成效,但是,它必须接受高考的挑战,只有真正提高实施新课程的科学性,才能避免出现新课程与高考的两张皮现象。冷静地分析,我们不能简单地将高考滑坡归咎于搞了素质教育,也不能简单地将高考成功归结为应试教育的成功。说到底,高三年级乃至于整个高中,没有学校不在拼搏,关键在于谁的方法更合乎高考的科学规律。语文新课程加强了课外阅读的要求,加强了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加强了与科技的联系,对学生语文素养的要求更高了。语文学习领域的拓展和课改问题的复杂;更要求研究新课程高考的科学性。
  新课程与传统教学之间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传统教学中的精华,已经蕴含了许多新课程理念和方法的胚胎。我们应当研究那些高考成功的地区和学校,他们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中有哪些方面其实已与新课程理念切合。比如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拼茶中学,连续多年高考本科录取率在90%以上,去年本一升学率达100%。语文均分高出省均分14.7分;而且,该校招收的是二类生源。该校推行“目标教学”法,先学后教,极为重视目标导向和反馈矫正。该校有周周练、月月考,对考试结果要作精细化分析。教师不仅要分析每一道题的错误率,而且要分析到哪个学生是因哪一点而错。经梳理,教师心中有数,学生本人也知道该在何处下工夫。对错题,即未达标的知识、技能点,拉网式地检查,过一段时间再练。这一套做法方家见仁见智,有一些争议。否定者看到周周练、月月考是典型的应试教育行为,而赞同者则认为突出学习的过程性和学习的个性才是其中的本质内容。以新课程的理念扬弃,我们认为,周周练、月月考如果作为一种作业形式,并不会过多地增加学生负担;今后也可以不必周周练、月月考,但作为目标导向和反馈矫正关键举措之一的精细化分析则必须发扬光大。要像该校教师那样对学生作精细化分析绝非易事,针对问题症结再编习题也极费工夫,但实践表明,教师花时多学生就花时少。这些行之有效且已经包含了新课程理念内核的方法,该校不但在坚持,而且在深入和改善,其精细化分析已经扩大到了学生个性特征、高考心理期望和学生家庭文化背景等方面。
  所谓“县中模式”,遭到批评最多的是学生过长的学习时间和过重的学习负担。这与他们采用传统的行为主义的训练方法不无关系。如对知识与技能目标,多次重复的强化训练不能说没有效果,但高耗低效,增加学生负担,且可能磨灭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销蚀学生的创新精神。而新课程倡导的建构主义的学习方法,则要求根据学生不同的知识背景,采用不同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训练着力于知识的生长点,并不是选难题,而是选针对性强的题目,练习一次就能提高一次。机械的强化训练至多只能在高考试题中的识记部分起点作用,大量的综合分析题,并不是做得越多就越管用。如果不是主动建构,反而可能越做越糊涂。比如现代文阅读的分析综合和鉴赏评价,没有两篇相同的选文,更没有两个相同的考点,选文的考点不会因相同或相近而能够套取。高考语文测试的识记、理解、分析综合、表达应用和鉴赏评价五种能力,要求在学习中真正主动建构。
  我们还有必要研究新课程自身的科学性问题。新课程是一场目前还未能下结论的教育实验,它是否合乎中国国情,是否能理顺与传统课程的关系,要由实践来证明。新课程在初中实践中已经受到一些质疑,如学科知识是不是被弱化了?是不是应适当强调回归?我们最应当关注的是:是不是高中课改在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教学目标的同时,仍然必须坚持重视学科知识体系的教学传统,才能更好地应对高考?怎样才能通过高考的导向对传统教学进行扬弃?高考怎样改革才能全面而充分地体现课改精神?有人指出,国家课改实验区语文中考用纸笔测试综合性学习,在内容、形式、结果各方面都不同于平时开展的语文综合性学习,综合性学习应当强调活动过程中的评价,重视学生对活动的参与态度、合作方法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的评价。尴尬的问题同样也可能发生于高考。如果高考难以全面考查新课程的目标要求,包括综合性学习在内的综合实践活动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则难以落到实处。由此可能产生更深刻、尖锐的问题是:如果那些被指责为搞“应试教育”的地区和学校,课改三年后的高考仍然高位走强——这并非没有可能——会不会又要引起关于究竟怎样实施新课程的震荡?所以,改革高考内容和方法,是提高语文新课程科学性的极其重要的一环。
  高中课程改革是包括了评价改革在内的全面改革。虽然现在还无法预见三年后的高考内容与形式,但我们已经看到这几年高考正在不断改革。现在各地各校都在研究高考走向,力争教学与高考改革同步。毋庸置疑,经过高考实践检验才能谈论语文新课程的成败,经过高考实践才能使新课程进一步完善。
  ①王云峰《2005年国家课程改革实验区初中毕业学业考试命题原则》,《语文建设》,2005.4
  ②《走近高中课标实验教材》,《中学语文教学》,2004.12
  ③王水萍《我们距离语文新课程还有多远》,《新课改导刊》,2005.3
  ④周烨《从考试导向看语文课改》,《新课改导刊》,2005.3
  ⑤吕晓珍、郑国民、尹逊才《2004年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中考语文“综合性学习”试题分析》,《语文建设》,2005.2江苏南通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教学研宄室 226001

高考应是语文新课程的科学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