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教育良莠并存。从其消极的一面看,它以“教”为中心,过分强调教师的预设,习惯于将知识嚼碎送给学生,忽视课堂上的动态生成;教师往往经验作主,居高视下,越位代办,这样就在较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生成。课堂教学迫切需要把课堂学习的“主权”归还学生,真真切切地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营造和谐宽松的育人环境,促进师生共同成长。
在全国实施规范办学、推进素质教育和江苏“教育新政”的大背景下,我们课堂的实际教学时间相对减少,一方面需要达成“三维目标”,另一方面还要致力于学生潜能的开发、创新能力的培养。面对这一挑战,我们学习借鉴并吸收了“洋思经验”、“杜郎口模式”、“活动教学”的合理内涵,植根校本,以“活动”为抓手,以小组合作为平台,变革课堂教学,经过初步探索与尝试,推出教学新模式,即“活动单导学方式”。
所谓“活动单导学”就是教师根据学生实际,以课标为纲,以课本为例,以学生为主线设计的活动方案。此模式的起点、过程、终点均是“活动”,“活动”更是课堂教学的灵魂。学生在“活动单”的引导下完成学习任务。说得更直白些,“活动单导学”就是把课堂教学的流程、学习内容的重点难点、学习中的反馈以书面的形式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对自己所要做的事、所要讲的话做到心中有数,按“单”开展学习,从而避免课堂学习中无谓的“枝蔓”,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活动单导学方式”教学实践中,我们有了一定的认识及收获,同时也遇到一系列具体问题。通过积极探索、深入实践,戴着镣铐跳舞,我们找寻到了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澄清了一些模糊的认识。“课堂教学”不应是教师一个人的事情,不应单纯是教师个人的精彩,课堂的精彩应是师生互动的精彩,课堂的主角是学生。因此,教师在这种模式下教学就必须切实解决好以下五组矛盾。
一.“活动单导学方式”与课堂教学进度之间的矛盾
在“活动单导学”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中,由于大量增加了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时间,同时又无法预测学生在多长时间内能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于是就出现了课堂教学时间与预先设计的时间有较大出入的现象,无形之中影响了教学进度。但是,布卢姆说过,“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过程的开放也许会影响某些课时的教学进度以及教学任务,但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这一问题。一节课的教学任务完成与否并不影响学生的整体发展,课堂教学核心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素质,这是学生发展进而也是教学发展的根本后劲。如果我们能在教学的过程中更多关注学生合作的状态、方法及交流时的情感生成,这对他们以后的学习乃至终生学习都是大有裨益的。教学中,我们要真正把关注的焦点放在学生身上。想想学生需要什么、在做什么、还缺什么,依据他们的学习情况,灵活地安排每一个环节,而不是机械地执行课前的课程设计。教师要注重提高自身的总结、归纳、概括能力。所以,在倡导“活动单导学方式”时,我们不必为课堂教学进度担忧,因为我们已“授之以渔”,何愁他们吃不着“鱼”?
二.“活动单导学方式”中的集体备课与个体备课之间的矛盾
制定“活动单导学”的“单子”之前,需要我们老师的精心构思。因为,“活动单导学方式”的关键在于“导”,我们呈现给学生的课堂教学流程绝不是随意的,它反映我们的教学智慧。因此,在个体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强调集体的再次备课,集众人的智慧,力求使得发放给学生的“活动单”尽善尽美。所以,这种情况下的集体备课内容应包括:对上一节课的内容总结、复习,对上一节课所布置作业或课堂检测的情况的说明,以及讨论交流典型的错误和错误率高的题目,详细分析错误的原因,提出再次订正的要求和方法。
毋庸讳言,集体备课是一把“双刃剑”,课堂教学中,那些专功不够、欲走“捷径”的老师,在操作与实现目标之间,就可能要么是“南辕北辙”,要么就是“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所以,“活动单导学”模式要求我们老师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还需要进一步进行“个性再加工”。重点是在教学流程中,要结合本班的实际进行教学。它应包括:怎样巩固已教知识,如何分解、突破新授课的难点知识;具体来讲,理科包括引入新课程时如何提问、分析解题时如何提问、变式训练时如何提问、拓宽延伸时如何提问;文科要求在总的教学目标(课程目标)下,有课时分解(如一篇课文需要几个课时),每一课时的重点难点。对课文的分析、语知的巩固、课外内容的拓展、重点难点的突破都应以“单子”形式进行。课堂小结要精练、具体,有对学生明确的要求。教后总结、反思必不可少,它是对自己授课情况的回顾,无论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哪怕是一个细节、一句话,都值得我们记下来加以反思。通过总结、反思来促进自己今后的教育教学行为进一步完善,从而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
三.“活动单导学”模式中问题的预设与生成之间的矛盾
课堂没有预约的精彩。精彩源自教学细节,细节是一种资源。准确捕捉一个细节就能生成一个精彩环节,忽略一个细节,就可能毁灭一个精彩的课堂。何谓生成?生成是一种教学。课堂生成是一种教学资源,教学生成追求的是本真本色。精彩生成是学生全身心的投入,是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对话、碰撞、共鸣而激起的火花。因而,课堂呈现的应是原生态的事实与景观。
“活动单导学”模式首要的就是“预设”,我们把这些问题叫做“预设性问题”。学生是沿循着我们的“预设”去开展他们的学习活动的,这无形之中似乎也在限制“生成”。这就需要通过我们集体备课和个人多次备课,在备学生、备教法、备教材的基础上,预先尽可能设计一连串的问题来巩固所学知识,把握重点难点。我们通过这些问题让学生尽可能又快又全地掌握理解所学知识。尽管如此,但有些问题还是不可能预设的,它只能当堂生成,而这恰恰是课堂的精彩之处,需要我们老师的机智应变。这就要求“活动单导学”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做一个旁观者,而要深入到学生中间去,参与学生的讨论,及时捕捉那些精彩之处,再通过交流的形式,来让全班同学共享。有时可能课堂讨论会偏离我们的“活动单导学”的“单子”,这就更需要我们老师有足够的教学机智、丰富的知识以及灵活主动的课堂驾驭能力。我们注重“预设”,但更要把握自然、个性的“生成”,因为这样的“生成”才是我们的教学精彩与学习精髓!要知道,尽信“单”则不如无“单”。
四.“活动单导学”模式与教师的“讲课”效能之间的矛盾
事实上,一堂课是否成功、是否高效,不完全取决于老师讲得是否到位、是否明白、是否透彻、是否精彩,关键在于学生在课堂上有没有参与,有没有学会,能不能运用。西方教育家有这样一段名言:“我听了,我忘记了;我看了,我记住了;我读了,我懂了;我用了,我会了。”此言得之。其实,“活动单导学”模式的要义就是要把以教师的“教”为中心转化为以学生的“学”为中心,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上下功夫。因此,课堂教学前,教师要将教学内容浓缩,必须讲的讲,可讲可不讲的不讲,不该讲的坚决不讲。我们必须明白,凡是可以用试卷来进行书面考查的,它就可以通过书面的练习来解决;应试不单是知识传授,更重要的是技能的培养,因此,它不应是仅通过老师讲来完成的,而应通过适度的练习来完成。所以,应该彻底摒除老师一个人说了算的局面,彻底转变“讲了,任务就完成了;讲了,学生就懂了”的思想。要把“讲过了”与“听懂了”区别开来,把“听懂了”与“会做了”区分开来。所以说,教师的“讲”应是建立在“有效”的基础上的“讲”。
五.“活动单导学”模式与教师的“角色”地位间的矛盾
叶圣陶先生认为,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就是要教给学生自己学习的本领,让他们能自我学习一辈子。他还说,教师对学生是有帮助的。所谓“帮助”,主要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引导学生自己去求得写作知识;他提出引导自学的口号就是要求学生在知识、技能上自我探索、自我充实。“活动单导学”模式关键在于“引导”,教师课前的“制单”、课中的“引导”、课后的答疑,无一不凸显教师的作用。只不过,课堂这一舞台,更多的留给了学生而已。舞台的背后,我们老师兼有多种身份,我们应是“编剧”、“导演”、“舞台监督”……因此,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绝不是“摆设”,它需要我们的老师在课前、课后付出更多的劳动,更加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去。
“活动单导学”模式的实施让我们受益非浅。但它毕竟是一新生的教学方式。无论其有多高效,亦绝不可能完美无缺、无“隙”可击;然而我们也不能因噎废食,在游泳中呛水,在呛水中学会游泳。只要我们在实践中紧抓课改的要义,不断总结、反思和改进,“活动单导学”课堂教学模式定能让学生切实感受到这样的课堂教学,既是学习的需要,更是一种学习的乐趣所在。
姜志岗,语文教师,现居江苏如皋。本文编校:剑 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