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农村学校而言,应试教育还占据着主导地位,学生整天在题海中疲于奔命,语文素质不高。为学生摆脱题海,提高语文素质,笔者采取了几点做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现整理出来,与广大农村语文教师交流。
一、融识记、练字于一体
笔者每接一个新的教学班,都会发现一些相似的情况:很平常的字,学生不会写,写字清楚、端正、美观的寥寥无几,多数书写潦草,有的甚至极不成样子。针对这种情况,笔者要求学生每学习一篇课文,都要用印刷体楷书或人们认可的具有个人风格的钢笔字体(如庞中华)来练写生字词,达到既识记字词又练字的目的。对学生的练字严格把关,不认真练字的,批评教育,并令其重写。这样一学期下来,学生字词掌握、书写水平有明显好转。
二、发挥集体力量,实现资料共享
检查学生摘记,往往是写得少,内容也不够多样。出现这种情况也不能光认为学生不认真,农村学生的确也受到一些客观条件的限制:手头资料少,学校图书少得可怜,上网搜索更办不到。对此,笔者要求每位学生想方设法搜集名人名言、诗词名句、成语、俗语、谚语、美文、名人事例等,把搜集到的抄下来,贴到教室墙壁上,办成一个摘记资料专栏,供全班同学抄录。这样将资料集中,资料共享,很快解决了学生摘记数量少、内容不丰富的状况。
三、将文学名著阅读落到实处
新课标教材向学生推荐、介绍了一些中外文学名著,阅读这些名著无疑大有禆益,但落实起来并非易事,因为平时学生课外作业特别多,无暇读书。这样如何解决名著阅读这一问题呢?笔者要学生充分利用寒暑假读书,尤其是暑假,是阅读名著的大好时机,必须抓住,不可错过。笔者要求学生在假期内认真阅读名著,做好摘记,写好读书体会。另外,平时教学,笔者压缩学习课本的时间,将名著的一些精彩章节拿到课内来精读,从内容、人物、写法等方面作深入研讨。这样学生假期通读,课内精读,将名著的阅读真正落到了实处,学生受益匪浅:培养了情感,丰富了语汇,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开阔了文学视野,提高了鉴赏能力。
四、国学典籍精选读背
博大精深的先秦诸子学说,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它们当中有许多富含哲理的精彩段落,读背这些段落,无疑让学生深受教益和启迪;《诗经》《千家诗》等书中有很多生动、优美的诗,尤其是《千家诗》选了不少与春夏秋冬和节日风俗有关的诗,如“春城无处不飞花”,“绿树阴浓夏日长”,“有雪无梅不精神”,“爆竹声中一岁除”,“清明时节雨纷纷”等,这些诗学生非常感兴趣,让他们读背无疑能陶冶情操,提高古典文学素养。为此,笔者每星期拿出一节课的时间让学生读背《论语》《诗经》《千家诗》等国学典籍。具体做法是:教师选定读背内容,让学生抄在摘记本上,学生查字典,扫除字词障碍,师生讨论字句,弄清含义后学生读背。笔者这一做法试行一学期,便有成效:学生能在作文中正确引用典籍中的名句,为自己的文章增色。
五、发掘文本的语文因素
当前语文教学有重人文性轻工具性的倾向,笔者以为这是不妥当的。语文课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但语言又是文化的载体,学习语文不可能不涉及人文知识和思想教育,因此语文教学应把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起来,不可偏废。如果硬分个主次的话,那也只能是工具性为主,人文性为辅,这是由语文学科的根本任务所决定的。基于这种认识,笔者在教学中除引导学生研讨文本的内容外,还注意研讨字、词、句、篇章结构及写法等语文因素,旨在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例如教学《心声》,就不能只去研讨小说所反映的教育问题,还应深入研讨文章的心理描写。这篇小说的心理描写比较突出,应作为学习的一个重点。文中的心理描写多种多样,有直接心理描写,也有间接心理描写。直接心理描写又有写人物的思想活动、感觉等几种表现手法。小说通过多种形式的心理描写,对京京的内心世界作了充分开掘,人物个性鲜明,栩栩如生。通过学习本课的心理描写,教师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心理描写是塑造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一个人物如果只有行动,没有语言,就算不上是一个活生生的人物。直接心理描写最常用,但老是用此种方式,行文难免呆板,因此,还要注意间接心理描写方式的运用,有时用间接心理描写还会收到直接心理描写所收不到的艺术效果。只有对心理描写作这样一番深入的探讨,学生才有可能学会运用心理描写刻画人物。倘若把心理描写这样重要的语文因素丢掉,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就落空了。
(作者单位:临朐营子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