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之友 2007年第8期 ID: 376173

[ 吴振华 文选 ]   

“嗟来之食”的教训

◇ 吴振华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学生读完《鱼我所欲也》中的这段文字后,我兴致勃勃地给他们讲述了“嗟来之食”的故事:春秋时齐国发生饥荒,有人在路上施舍饮食,对一个饥饿的人说:“嗟,来食!”饥饿的人说:“我就是不吃‘嗟来之食’,才到这个地步的。”终于不食而死。“嗟来之食”现在泛指侮辱性的施舍。著名历史学家吴晗在《谈骨气》一文中曾经引用“穷人不食嗟来之食”一例来证明“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接着我又补充了现实生活中的两个事例。
   事例一:1948年6月,为了抗议美国的亲日政策,北京的著名教授联名拒绝领取美援面粉。当时朱自清得了严重胃病,由于某种原因物价飞涨,薪水仅够买3袋面粉,连全家12口人的吃饭都维持不下,根本无钱治病。朱自清看了签名单后,使用颤抖的手在宣言上一丝不苟地签上了自己的名字,并严正地说:“宁可贫病而死,也不接受这种侮辱性的施舍。”这年的8月12日,朱自清终因贫病交加在北京病逝。
   事例二:美国政府曾向我国援助一批价值达1亿美元的医疗器械。我国质检部门在例行检查中发现好多产品是过期、淘汰的劣质产品,甚至有使用过的器械。商务部不卑不亢地通过正当的外交途径把这批“嗟来之食”退还给了美国。
   最后我强调了要辩证地看待“嗟来之食”,要视具体情况而定。如果接受这种施舍,不仅自己的人格受到污辱,而且严重损害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对于这样的施舍,当然应该是宁愿饿死也不接受。但有时接受“嗟来之食”虽然自己受到了一定的损害,但可更好地维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此时不妨暂且忍辱负重。我国在加入世贸组织时,就灵活地处理了美国等经济发达国家所抛出的“嗟来之食”。
   给学生深入、全面地讲述了“嗟来之食”,我自感十分得意,学生也似乎表现出极大的兴致,课堂气氛异常活跃。谁知春风得意之后却是失意、尴尬。在单元反馈测试中有这样一题:画线文字(即指这段文字)蕴含了一个成语,这个成语是。结果全班45名学生中有17人填不出,6人写了“舍生取义”,7人不能正确写出“嗟”字,3人写了“嗟来之时”,只有12人全部写对。给学生讲了那么多,讲得那么透彻,竟换来27%的正确率,痛苦、迷惘、困惑随之而来。责任在于学生吗?深深的反思之后我茅塞顿开,不,责任在于自己。
   首先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课文是学生学会的,而不是教师“讲”会的。看,滔滔不绝讲了20多分钟,眉飞色舞,洋洋得意,事实上有多少话真正印在了学生的脑海里,学生听过就忘。一厢情愿,单边灌输,造成了课堂的低效,甚至无效。讲不等于懂,懂不等于会,还是一个“讲”字惹的祸。“嗟来之食”的故事实在应该让学生来讲,使学生真正理解它的内涵,了解它的出处。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上网、查阅书籍来寻找现实生活中与“嗟来之食”相关的事例,做到学以致用。惟有这样,学生才能刻骨铭心,打上烙印,而不至于如过眼烟云,转瞬即逝。至于如何辩证看待“嗟来之食”,最好组织学生讨论、争辩,创设一个自由思维的空间,引导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胆发表自己标新立异的观点。教师千万不可把自己的意见强加于学生,束缚学生的思维,扼杀学生的创造力。
   其次是忽视了双基训练。语文教学一定要姓“语”,注重双基训练。教师有心栽花,讲了许多与“嗟来之食”有关的内容,偏偏没有落实到具体的双基训练上,花还是不能发,即使发出来,很有可能是昙花一现。对于这段文字,应让学生熟读成诵,含英咀华,把它正确翻译成现代汉语,注重掌握“呼尔”、“蹴尔”这几个关键词,以强调是侮辱性的施舍。在此基础上提炼出“嗟来之食”这个成语。对于这个“嗟”字,不妨注一下音jiē,再让学生动笔写一写。这样记忆深刻,不至于蜻蜓点水、雾里看花。
   这“嗟来之食”的教训是深刻的。但愿教师不再用“我都讲过了,你们怎么还是不知道”这句话来责备学生。教师要善于从自身找原因,切实转变教学理念,把课堂还给学生,扎扎实实搞好双基训练,杜绝得意后失意、精彩后尴尬的不良现象。
  
  (作者单位:吴江市南麻中学)

“嗟来之食”的教训